唐朝人用的纸笔是什么样的_你知道吗
两晋时期,社会上基本普及了用纸,绢帛和竹木简牍逐渐淡出。敦煌文书和绘画起自十六国时期,所以除了少数绢帛作品外,绝大多数都是以纸作为材料的。最初的纸张比较粗劣,隋唐时期,纸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了防虫防腐,开始大量使用“黄檗纸”。这种经黄檗汁浸过的麻纸,外观呈黄色或淡黄色,故有黄麻纸之称。
因为黄檗汁染纸防止虫蠹的行为被称为“潢”,所以就诞生了“装潢”一词。到了唐宋时期,这种纸张已经成为主流,装潢一词也发展成了装裱书画的代名词。印刷术流行之后,黄麻纸也用于印刷。
唐代在这种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新产品,在纸上均匀涂蜡,还要经过砑光。砑光是用光滑的石头碾磨纸张,使纸张紧密光亮。产品光泽莹润,人称硬黄纸。由于纸质半透明,所以还可用于书画作品摹本的制作。敦煌出土的《妙法莲华經》写本,就是用的硬黄纸。
还有笔的问题,至少从汉代开始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硬笔,当然不是钢笔、铅笔这种硬笔,而是毛笔的替代物,比如芦苇笔或者竹管笔。1906年,英国著名探险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新疆米兰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双瓣合尖芦管笔。197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张义堡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竹管笔,疑似是西夏时期的,可以清楚看到笔尖分瓣的样态。
唐人也有硬笔,在敦煌文书中就发现用芦苇笔书写的文书,那是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边防军奔赴内地勤王,河西走廊被吐蕃军队乘虚占据,敦煌失去了与内地的联系,贸易自然也中断了。
这样,敦煌地区就无法引入制笔的主要原料——竹子,毛笔的制作受到很大影响。于是当地人找到芦苇笔作替代物——芦苇秆中空,可以吸墨,类似西方的鹅毛笔,虽然容易损耗,但是好在原材料便宜易得,聊胜于无。因此不少敦煌文书就是用这种硬笔书写的。
硬笔书写的敦煌文书《“前生修福得闻”诗》残卷,右边两行是毛笔楷书,左边两行是硬笔行草,笔迹很不一样;右边的字体周正,书写的内容是佛经,估计是原本,而左边的字较为潦草随意,写着一些类似“人生格言”之类的话,估计是某个好事者拿着硬笔随便在佛经上书写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