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水战有多复杂_三国时期水战的复杂程度
作为老家水资源短缺的北方人,我上学的时候很难想象,江浙地区的学生可以把游泳作为必考项目。同样,不经常和大江大海打交道、看多了热兵器时代海战的朋友们,也很难想象到后汉三国时期,冷兵器水战的激烈盛况。实际上作为大河文明的代表,中国的水战历史非常悠久,而到了公元二百来年,三国时期的水战,已经俨然成为了陆战升级版。
攻城:首先要讲的水战要素,就感觉有几分荒谬。但水战在很大程度上,还真就是为了攻克地面城池而发动的。由于水力推进船只,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所以大型军舰,首先的作用就是运输兵马,快速投放到攻城战斗当中。另一方面,东周时期就已经发明了巨舰“楼船”,到了汉代,已经演变成了几艘船拼接成的“水上堡垒”,配合巨大的拍竿和投掷物,面对敌军的楼船,就像打攻城战是一样的,甚至破城难度要更大。三国时期楼船“极巨化”探索的巅峰,要数赤壁之战的曹魏舰队,当然,过于笨重对于战舰来说,显然不是好事。更何况东吴的造船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突破,开始探索加盖女墙城楼的单体船,以及利用风帆的特种快艇。这时代使用楼船的战术,通常其实是战舰编队,超高的楼船在中央负责瞭望、指挥。这跟陆地上集团军作战又是相仿的思路,而地面上未必有这么好的瞭望塔,楼船稳坐中军帐,视野优势还要更大。
特种作战:出于对动力、重量的考虑,东汉末年绝大多数战舰甚至没有撞角,战舰之间的“短兵相接”比较平庸。除了接舷战让士兵对打以外,三国时期的水战非常乐于开发特种作战,机动突袭的锦帆贼被收编为正规军,水军名将基本上人均“火系法师”——赤壁之战蜀吴联军蒙冲斗舰火烧连舟,而西晋灭吴之战,王濬也是用火把自己烧进了武庙。更有创意的特种作战发生在襄樊之战,吕蒙的小股军队白衣渡江,通过伪装、偷袭,直插荆州关键地带,完成斩首行动,战术思路在今天来看还是很先进。
天时地利:作战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在水战当中,自然条件经常是至关重要的胜负手。还是说西晋灭吴,王濬选择了冬末春初的长江下游枯水期,西晋烧钱打造的巨型战舰,在狭窄水面有了碾压优势,而东吴的小船快艇,没办法分进包围,更难偷袭。襄樊之战的天时就更为夸张,梅雨季节天降暴雨,直接帮着关羽水淹七军了。
而除了水面上的水战,水陆两栖结合战斗,也是三国时期的常态。江河湖海的交通优势,随时与陆地军团作战相转化,空间换时间,以正合以奇胜。
所以当我看到《三国志·战略版》,能够将三国时期水战的各种特质,全部考虑进去的时候,实在是对策划的古代战争知识积累相当佩服。在游戏最新的年度剧本《襄樊之战》当中,水战战术可以个性化设定,掠敌、御敌、渡江、巡航……多达90种战术可以根据需要来组合搭配触发;船只改装有行军、增益、作战3个大类,可以精细化造船、形成水面上的战阵。在剧本里,荆楚大地水陆纵横、河湖密布的水文特征也被真实呈现,水里可能有陆地资源,陆地上也会有被水淹掉的洼地。3种交替出现的天气,将会反复改变水陆的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