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插柳有啥说法_清明节插柳的说法和讲究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的一个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的一个重大祭祀节日。它于每年公历的4月4日到6日交节,今年的清明节在是公历的4月5日,也就是农历的闰二月十五日。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清明节也有着出外赏景、踏青的习俗,踏青又称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清明节做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祭祀节日,它的主题当然是以缅怀先人上坟扫墓为主,这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是活着的人对死者的一种追忆方式。今年的清明节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这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情的关照,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尊重。
一般来说,多数的人们会携带香烛、供品以及“纸钱”“冥币”等,上坟去添土、除草做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孝道纪念活动,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于先人的哀思之情。当然了,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在坟上插柳枝就是一些地方的习俗,清明为何要在坟旁插柳呢?有啥说法?
据各地史籍记载,清明节多地有着“折柳枝标于户”、“插柳于坟”、“柳枝编圈戴于头顶”等习俗。清明插柳最初应该是古时候的人们用来预报天气的,由于清明时节正是柳条发青的时节,老话说:“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意思就是通过柳条来判断天气变化,以便能够及时的安排农时,毕竟清明节也二十四节气之一。
但“折柳枝标于户”、“插柳于坟”、“柳枝编圈戴于头顶”却明显不是做天气预测用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插柳的习俗归纳起来应该有两种说法。
插柳的习俗说法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他割自己身上的肉给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了一代君王“晋文公”。
可他在封赏的时候却唯独忘了介子推,等他想起介子推时,介子推却已看透世态炎凉名功利禄,已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不料介子推宁死也不出绵山,竟然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便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准烧火做饭,要吃冷食,以此纪念介子推,这也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来在大柳树旁祭拜介子推的时候,却发现那颗被烧死的柳树竟然又复活,长出了新芽。于是晋文公就把那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寓意着枯树逢春,老树发新芽。
“寒食节”又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因此,每逢清明节人们便有了“折柳枝标于户”、“插柳于坟”、“柳枝编圈戴于头顶”等等的习俗。
插柳的习俗说法二
据民间传说,以前有一个叫柳生的人,他不但貌相不凡,而且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然而却与官场无缘,一生也未被重用。因这柳生放荡不羁,常出没于烟花柳巷,深受歌妓才女的青睐和爱慕,在他死后,这些歌妓才女便折柳枝去柳生坟上,以插柳来纪念,以至后来沿习成俗。那么,俗话说“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白首”是什么意思呢?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白首”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清明节不插柳,年青漂亮的女子也会变得满头白发。当然,这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之所以说“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白首”,这也是咱们上面的第二种说法,是那些歌妓才女编造岀来的,其目的应该是为了让和她们在一起的姐妹都去尊重柳生这位才子。
总之,不管怎么说,清明节插柳、戴柳、以柳标于户已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也都是一种好的寓意。毕竟柳树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人们也有着“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说法。插柳的习俗这也是人们向往美好,幻想永远留住青春的一种心理展现。
其实,在清明节这天不插柳不戴柳,人们也并不会快速的老去。“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这句俗语,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做人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要有着像柳树一样极强的生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地精神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