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市地名怎么来的_湖北沙市地名的演变和由来
最初,沙市是楚国郢都设置在沙洲上的一个外港市镇,因为主宰着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一处重要渡口(那时长江的是呈漫流状淌过整个吴、楚衔接地段,下一个渡口一直要推延到今安徽铜陵一带的古濡须坞),所以叫做“津”(也就是渡口的意思)。后来,这座沙洲随着江流的变化,逐渐北移,最终与长江北岸连为一体,东汉时叫江津;后来在这设乡,历史上便称津乡,这在《后汉书》上还有着特别的记载。到了唐朝,因其处于沙洲的顶端,故叫“沙头”,又称沙头市。它后来之所以改名成为沙市,是因宋朝宰相(参知政事)王安石所引发的一段公案。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岁末的一次早朝过后,众臣僚来到尚书省的花厅休息。这时,还是翰林学士的王安石见右谏议大夫赵抃正坐在一边看公文,有意搭讪说:“阅道公,此番从成都回来,可写得有诗?今日还算清闲,不妨写出来让我们品赏品赏。”
赵抃淡淡一笑,随即提笔濡墨,写下一首《题杜子美书室》诗:“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王安石和众臣僚齐声称赞。不料赵抃却又写出一首诗:“壮志高才偃一藩,更嗟贤路此时难。长幡欲动何妨屈,老骥能行岂易闲。沙头放船寒月白,渚宫留御古苔斑。知公未厌还随诏,归看功名重太山。”放下笔,将诗笺递给王安石。王安石一看,嘿!这不是自己十多年前写的一首《送王龙图守荆南》吗?这赵抃今天是怎么啦,竟想拿这首旧作出来说事?
原来在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时任群牧判官的王安石听说老长官王逵荣膺加直龙图阁知荆南府、荆湖北路兵马钤辖之要职,写出这首诗以示庆贺。当年,他刚过而立之年,此诗写得气魄雄健,意象疏淡,可谓技压群芳……不过,事情已过去多年,赵抃怎么今天竟然会又想起这事?
想到这里,王安石不由心里一沉。他记得,当王逵在荆南府任职期满时,谏院收到一份呈文,内称:“荆南府士僧道公人百姓刘宗正等百余人诣阙进状,称王逵政美,举留满任三年”云云。赵抃当下对此提出弹劾,认为王逵生性急燥,为政苛严,他曾在其他地方做州官时,老百姓都怕他,趋避不已,怎么到荆南府后就像换了个人?赵抃推测,肯定是王逵为邀买政绩,以权势威逼当地刘宗正等人“肯越二十驿程,跋履艰阻而至”。所以,赵抃建议朝廷从严查处此事。王安石认为赵抃并无事实依据,只不过是依其个人好恶妄断是非罢了;但身为谏议官,赵抃有权行使纠查或弹劾的权力,对此无可厚非。如今,王逵早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赵抃忽然提及此诗,其用意何在?想到这里,他不由躬身陪笑,对赵抃说:“不知阅道公有何见教,敬请指正。”
赵抃说:“请教说不上,不过你这‘沙头’一说,倒值得考究一下。”
王安石说:“您刚提到的杜甫在诗中就有‘买薪犹白帝 ,鸣橹已沙头’ 的说法;此处地名本身就是叫沙头,岂是我等可随意更易的?”
赵抃说:“我两次去成都任职,都是从荆南府过往的。这个市镇在南北朝时即名扬天下,亦即古‘江津’。其位于城外沙洲的东端,若是乘舟溯江西上,此处确为沙洲之头;可若是由巴蜀东下,它就是在沙洲之尾啦。南朝因此地堪为荆、扬二州的咽喉要道,那是从京城建康朝西看,是为沙头;如今,我朝一统天下,地无南北之分,何须依此陈说?”
原来赵抃此番拿“沙头”说事,就是想借此挫挫王安石的锐气。因为,身为执掌谏院的监察官,他早已得知其若干变法主张的具体内容及操作方法,心中颇有抵触。他认为,这些做法将来不一定行得通,说不定还会搞得祸国殃民,但皇帝站在他那一边,谁也拿他没办法。
王安石于是当下就拿起桌上的毛笔,在诗笺上将“沙头”改作“沙市”字,展示给大家。众人看后,齐声喝采。这时,身为参知政事宰执政府的江陵籍当朝重臣唐介见后,接过诗笺,朗声说道:“阅道此议提得好,而介甫能改愈显大度,这样一来,全诗的音韵也尤为和谐。二位能为敝乡一处地名而劳思费神,互相驳难,难得、实在难得,老夫在此代表桑梓父老,一并谢过。”
众人听后,齐声喝采。第二年,宋神宗赵顼正式委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从此,“沙头”就改名成为沙市了。
到了元朝,沙市还是朝廷设立中兴路的官衙所在地;明朝初年,江陵县的城隍菩萨就供到了这里。明朝中后期,朝廷在这里设立巡检司;清朝时便由荆州府的三把手“通判”直接坐镇此地。甲午战争后,清朝的钦差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在所列之四个“开埠口岸”中即将“荆州府沙市”之名而排列于大清国的重庆府、苏州府和杭州府等府一级口岸城市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