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是怎么来的_火器的发展史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留给世界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与印刷术”,但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国门,清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无数国人愤恨清朝误国,没能发展火器制造,若是明朝必然能够追赶列强,但欧亚科技差距是从清朝开始的吗?笔者带您简要梳理火器的传播,探究欧亚建火器发展的变化。
蒙古西征火药技术实战应用于军事
火药公认由隋末唐初炼丹师发明,在唐高宗时已传入阿拉伯,两大帝国在两个世纪时间里,通常将火药当做治疗癣疥与杀虫的药品,部分用作驱散野兽的爆竹或纵火的助燃剂。
北宋将传统弓箭与火药结合,研发出射程更远的“火箭”;又针对契丹与党项骑兵,研制杀伤范围极强的“蒺藜炮”;火药产生军事用途受到重视,北宋设立广备攻城作坊,专门从事火药的生产,随着靖康之役落幕,北宋积蓄的财富包括火药制作技术,全部成为金国的战利品
公元1234年蒙古窝阔台汗,实现成吉思汗的夙愿灭亡金国,次年命拔都发起“长子西征”,蒙古军队接连灭钦察,攻破莫斯科、高加索阿速国等,兵锋至基辅城受到阻滞,史籍载拔都于城外架炮围攻,数日占领第聂伯河明珠基辅城。
部分学者将记载的“炮”,视为阿拉伯国家的抛石机,例证是围攻襄阳之时“回回炮”,且金国的火炮威力难以攻城,笔者对此予以认同,但战争过程中“炮声震天”,应是抛石机石块撞击与火药爆炸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国火器明确记载有毒火罐与震天雷,巨响对守城军民形成心理威慑。
公元1241年蒙古军队攻打波兰期间,波兰木质城墙在火药下焚烧殆尽,“里格尼茨战役”蒙古军释放火药弩箭与毒药烟球,使波兰军队阵型混乱而最后溃败,这是欧洲首次接触火药,而金帐汗国1287年克拉科夫保卫战,蒙古并未取得成效,波兰与匈牙利学会克制火药,并展开火药的研究。
旭烈兀攻灭阿拉伯帝国,受封建立伊儿汗国,但汗国从建立起内部便存在民族矛盾、权势争夺、将领割据等诸多问题,却常年与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及同属蒙古帝国的察合台汗国交战,服役的阿拉伯工匠掌握火药制作,并在汗国走向衰亡时传入欧洲,在此之前中国保持对火药的优势。
奥斯曼土耳其开创军事大规模应用
史籍资料表明,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制造出“火门枪”,如意大利佩鲁贾与德国坦奈堡,但受限于欧洲封建领主制,火器没能大规模装备军队,反而是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土耳其部落,公元1299年宣布独立随即走向扩张,将战争引向热兵器时代。
即便伊儿汗国分裂,独立的贾拉尔王朝也远非奥斯曼土耳其能够招惹,而巴尔干半岛则处于分裂与动乱,奥斯曼土耳其侵占巴尔干半岛诸国,将都城定在亚得里亚堡,但显然奥斯曼土耳其的目标是,拜占庭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一座号称“永不陷落的城堡”。
欧洲并未坐视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1444年瓦尔纳战役,集结军队守护东罗马圣城,可惜奥斯曼土耳其取得全部胜利,公元1453年围攻君士坦丁堡,使用名为“猎鹰”的火炮,发射重达500公斤的炮弹,巨炮的轰鸣与战士的厮杀中,东罗马帝国成为历史。
奥斯曼帝国炮轰君士坦丁堡,是世界上首次实战炮击,欧洲才恍然惊觉,科技已落后奥斯曼帝国,其实落后的还有军事制度,此战奥斯曼帝国陆军20万,包括骑兵与步兵,还有规模庞大的仆从兵,海军更是有300艘战船,奥斯曼帝国建国只有60年又是多民族国家,这样的动员力堪称奇迹。
奥斯曼骑兵比法国的“龙骑兵”早百年使用火枪,但此时的火枪装填麻烦,射程又极其有限,只适用对中亚游牧部落进行恐吓驱散;纵然使用冷兵器的弓弩和长矛,奥斯曼帝国还是快速扩张,至苏莱曼大帝时期,奥斯曼疆域已横跨亚欧非,千余艘战船巡视地中海,牢牢把持亚欧贸易的通道。
商贸是奥斯曼帝国重要税收来源,但奥斯曼帝国境内盗匪横行,相较阿拉伯时代税负更重,加之奥斯曼帝国持续向欧洲扩张,欧洲各国不愿成为奥斯曼帝国帮凶,逐渐削减奥斯曼境内贸易量,并寻求新的贸易线路,促进欧洲地理大发现到来,奥斯曼帝国的军事优势保持百年。
葡萄牙舰队造访明朝发生火器较量
欧洲威尼斯、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均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和平协议,但世人皆知,没有实力做后盾的协议,本就与废纸没有区别。
化学提升火药威力,数学与物理学提供炮兵发射理论,威尼斯人改火绳枪发射方式,西班牙提升风帆战船的性能,葡萄牙人创造海上测绘学等诸多成就,欧洲15世纪堪称军事科技爆发。
葡萄牙王子恩里克,从公元1415年起资助探险家,相继在非洲建立殖民区,短时间便获取丰厚的回报,助长葡萄牙海外殖民贸易的决心,百年间葡萄牙探险家的足迹遍布全球,终于探明通往印度洋的线路,公元1502年,葡萄牙探险家修建普利亚特堡垒,展开对印度地区的殖民。
《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中国是遍地黄金与财富,因此葡萄牙探险家的脚步继续向东,占领马六甲城垄断香料生意,公元1513年名叫佐治·阿瓦勒斯的葡萄牙商人,搭乘中国商船来到明朝统治下的广东,并未留下开展商贸与外交的记载,据说最后被海盗所截杀。
两批葡萄牙探险家,在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来到中国,仗着火炮对当地劫掠,对明朝而言只是“癣疥之疾”,正德皇帝倒是不太在乎,但嘉靖皇帝因"大礼议之争"在气头上,得知葡萄牙人占领明朝领土数年,命令广东海道副使汪鋐,将葡萄牙探险家驱离或者歼灭。
通常记载“屯门海战”,明朝军力4000余,战船50艘,而葡萄牙约800人,武装商船5艘;葡萄牙以航海贸易为主,既要增加载货量,又要节约造船成本,商船基础上加装防护。
明朝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首战被葡萄牙炮火击退,随后汪鋐改变战略,命工匠仿造蜈蚣船与佛朗机炮,转移葡萄牙火力,以小船承载燃料火攻,配合水性好的士兵凿船,葡萄牙探险家为避免被全歼,选择在夜间突围离开。
总结: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拉开与欧洲的差距
仅以最终结果而言明朝胜利,若以武器装备而言明朝已落后,明末从欧洲进口火炮并加以仿制,也无法弥补火药配制技术差距,以及炮身主体铸造的工艺。
遥想明朝初年,沐英专为火铳发明的三段击战术,武器到战术都领先于世界,明朝“闭关锁国”错过与世界接轨,中国与欧洲的差距从明朝中期拉开。
即便明朝延续到19世纪,但农耕文明的局限性,低效的工业生产能力,相对孱弱的军事能力,面对英国真正的军队及最先进武器装备,明朝也很难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