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对明朝有什么贡献_吴三桂对明朝最后的贡献
农民军李自成,公元1643年十月,攻破潼关横扫西北,明朝九边中的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与甘肃镇相继沦陷。
公元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众东征北京,沿途山西镇、大同镇、宣府镇、蓟州镇皆失,顺利占领北京建立大顺政权。
直到1644年的山海关决战,大顺李自成与清朝多尔衮,争夺中原的统治权,明朝将领吴三桂,以总兵职衔统领五万关宁军,成为第三方军事力量,为何吴三桂能够决定王朝的命运?笔者带您剖析,时代背景下的吴三桂。
被明朝崇祯帝寄予厚望吴三桂
吴三桂并非传统的“将门之后”,吴三桂出生之时,吴氏家族以经商为业,直到吴襄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中得武举,吴氏家族才开始在军政界崭露头角。
吴襄既精明又有手段,结识监军太监高起潜,遂令幼年吴三桂拜高起潜为义父,从此吴襄在朝堂培养人脉,明末风起云涌却能屹立不倒;吴襄在辽东祖大寿麾下效命,竟然迎娶到祖大寿的妹妹,成功融入辽东军事集团。
皇帝亲信高起潜做义父,关宁铁骑祖大寿做舅舅,还有亲爹锦州团练总兵吴襄,基于这三位长辈,吴三桂履历上的“辽西武将世家”确实成立,但出身只是提供更高的平台,成就还是靠吴三桂自己的努力。
《清史稿》载:(吴)三桂以武举承父荫,初授都督指挥。
明朝未设“都督指挥”,反倒是卫所设有类似职衔,结合吴襄团练总兵的官职,极易被误解为“承父荫”,但要为吴三桂辩驳几句,明朝官职爵位,会适当向官宦子弟倾斜,但武举的考核异常严格,绝不会徇私舞弊。
不到二十岁的年龄,文武双全又出自将门,明崇祯帝让吴三桂继续跟随祖大寿历练,此时家族的影响力才逐渐显现,历任游击、前锋营参将、前锋营副将,“大凌河之战”吴襄临阵脱逃,吴三桂代锦州团练总兵,接管部分关宁铁骑的指挥权。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由总督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吴三桂的义父),奏请崇祯帝升吴三桂为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在“夹马山遭遇战”,奋勇杀敌在辽东军中扬名,随着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松锦会战”落幕,洪承畴与祖大寿先后降清,剩余辽东兵马归到吴三桂麾下。
“关宁军”是驻防在山海关与宁远军队统称,曾统属包括戚家军、白杆兵、广西狼兵等诸多部队,而辽东军则是从万历年间李成梁便组建,对抗蒙古和女真的骑兵,孙承宗推行“辽人守辽土”,祖大寿招募蒙古族,打造出以“关宁铁骑”为主的辽东军。
《明季北略》"铁骑者,山北近河北、山西、辽阳人,俱控弦习战之士。"
事实证明,辽东军更接近雇佣军,虽归属关宁军序列,却保持相对独立性,由祖氏家族掌控和调遣,当祖氏家族归降清朝,吴三桂在原有基础上重新选拔,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已恢复到两万骑兵的规模,延续辽东军“私兵”的性质,却带有吴三桂的印记,服从吴三桂的指挥。
危急关头接手山海关所有防务
明代九边中,辽东镇需要打击蒙古,制衡女真,联结朝鲜,护卫京师,因此辽东被称为“九边之首”,既是最东方的军事重镇,也是战力最强大的军镇,崇祯年间耗费高达四百余万两军费。
到明朝末年,既是防止总兵专权,也为了激励战功,仅“关宁锦”防线,便划分出宁远总兵、山海关总兵、辽东总兵、锦州总兵等,辽东总兵的管辖范围,已经与其他总兵重叠,更何况吴三桂在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担任的准确职务是——辽东团练总兵。
祖大寿曾被授予“辽东前锋总兵”,祖宽也曾被封“援剿总兵官”,但这两个所谓的“总兵”都是副职,结合吴襄“锦州团练总兵”,基本确定在朝廷《职官》序列里,吴三桂就是被派遣训练民兵的副总兵,只不过吴三桂麾下的民兵叫“关宁铁骑”,战力比常规军队更强悍。
明崇祯帝下诏加封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四人为伯爵,随后又下诏王永吉和吴三桂,放弃宁远迅速回京勤王,显然崇祯帝很清楚,关宁军中最倚仗的是辽东兵,也只有辽东军才有逆转局势的可能。
吴三桂收到诏书,却坚持蓟辽督师王永吉,与辽东巡抚黎玉田进行军事调度,吴三桂的谨慎是有道理的,因为朝堂险恶,越级调动军队违背法度,若是胜利,也只能将功补过;若是失利,容易遭到清算。
《明季北略》三桂不即行,及三月初旬,始出关,徙宁远五十万众,日行数十里。
明朝北京多次抵御住蒙古与后金的进攻,吴三桂却没有料到,行至河北唐山得到京城沦陷战报,旋即回师山海关商议对策。
众将议定,由蓟辽督师王永吉起草向清军借兵,并邀左良玉夹击李自成军;由辽东巡抚黎玉田与李自成议和拖延时间;由山海关总兵高第聚集兵力,随时防备李自成发起反击。
但事实是,辽东巡抚黎玉田率先投降李自成,导致军备部署全部暴露;蓟辽督师王永吉潜逃江南,山海关将士群龙无首;吴三桂本欲投降李自成,却惊闻李自成拷打家眷,只能回师驱逐明朝降将唐通,据关固守以待良机。
惹怒李自成就要承受报复,山海关的兵力难以抗衡,鉴于当前情势,吴三桂决心与清朝合作,但山海关总兵高第听闻吴三桂欲降清,对这个决定颇有质疑,索性保存实力躲到南翼城拒绝调遣,《清史稿》记载,直到五月壬辰日,多尔衮已占领北京,高第才率众归降清朝。
短短几日蓟辽督师、辽东巡抚、山海关总兵,全都扔下烂摊子不管了,此时吴三桂爵位与官职都最高,吴三桂决定坚守山海关,因为随同来到山海关的难民,以麾下“辽东军”家眷为主,若辜负这些出生入死的战士,吴三桂的军事生涯便彻底断送。
部将也纷纷建议吴三桂,只要手握军权,便可以在清王朝与大顺政权间,博取最大的利益,吴三桂正式召集参将以上官员,接管山海关所有防务,宣布向清朝“借兵”,吴三桂有数万辽东军民做后盾,即便驻防武将有所疑议,也无法改变现状,只能跟随吴三桂“背水一战”。
总结:吴三桂麾下的关宁铁骑,避免了明军的溃散!
盛夏的山海关,在皇帝殉国、督抚逃亡、强兵压境的艰难局面下,换成任何将领也难以挽回颓势,是命运选择吴三桂,虽然官衔辽东团练总兵,但依靠关宁铁骑的震慑,使分崩离析的守军重新凝聚。
仅有33岁的吴三桂,长期以将领的身份,活跃于明末的历史篇章,此刻却要以领导者的身份,肩负数十万人的未来,无论是选择李自成还是清王朝,他都已经为明王朝努力付出过,这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