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时间:2023-04-08 15:05:58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1948年9月,三大战役打响,毛泽东率领的解放军同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地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面对解放军凌冽的攻势,国民党军溃不成军,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全

1948年9月,三大战役打响,毛泽东率领的解放军同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地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面对解放军凌冽的攻势,国民党军溃不成军,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全面溃败了。

国民党军战败的事实,各国首脑人大为震惊,他们搞不懂,在装备上更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为什么会败的这样迅速?面对大家的疑问,毛主席在战后总结时给出了明确的解答,他说,我有3绝招,蒋介石从未掌握。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那么,毛主席口中的这个绝招是什么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讲清楚讲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要具备那些基本的条件,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指挥上各自有哪些优点,方能讲清楚蒋介石战败的原因,了解毛泽东口中的法宝为何物。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优秀的军事统帅该具备那些基本的条件?

衡量一个军事统帅是否具备远大的战略目光和复杂局势的能力,应该从两方面着手考察:首先,他能否对全局客观的发展变化及时掌握,全盘进行考虑,及时地做出最佳判断,并且料想到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他能否针对当下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重要决策,除非战局发生明显变化,否则绝不轻易动摇或改变。绝不是病急乱投医,哪里痛就医哪里,也不会因为一些细微的变化而动摇自己的决心。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就三大战役蒋介石的指挥水平来看,这两个条件,他都不具备: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目光短浅,朝令夕改,慌于应对,顾此失彼,自始至终都以自我为中心,出了错只能怪罪于下属无能或者执行不到位。

上述罗列均为军事统帅的大忌,他在平时就有体现,而在辽沈、淮海、平津这样的大决战中更是暴露无遗。

然而,国民党军的指挥大权全都紧握在他自己手中,都要由他来做出决断。蒋介石的心腹外交部长王世杰在日记中披露但:“目前国防部实际上全由蒋先生负责,诸事殊乏责之人。”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在辽沈、淮海战役中被蒋介石坑惨了的杜聿明更是深有体会,在回忆到黄维兵团被歼灭的过程时说:“先是蒋介石过于低估解放军的实力,高估了己方的实力,幻想不增加兵力,南北夹击,打通津浦路徐蚌段;然而见解放军士气如虹,战斗力强悍,阵地森严,攻不可破,才下决心舍弃徐州,以仅有的部分兵力保卫南京。等到徐州部队回撤之后,蒋介石又被解放军的战术佯动所迷惑(误认为解放军后撤),又一次改变决心,令从徐州撤下来的国民党军向解放军发起攻击,协助李延年兵团以缓解黄维兵团的压力。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黄维兵团就是这样被蒋介石送到了解放军编制好的包围圈中,在重兵包围下,战斗力日益减少,包围圈一点点缩小。一直战斗到12月10日以后,蒋介石才恍然大悟从徐州、蚌埠而来的国民党军根本没有实力击败解放军,于是决心要黄维在空军和毒气的掩护下白天突围,黄维固持己见认为白天无法突围。双方一直争执到15日晚,黄维见形势危急,率部趁夜色突围。黄维一经突围,立马在解放军秋风扫落叶的攻势下土崩瓦解,除胡琏侥幸逃脱之外,其余人全部被歼。”

面对黄兵团被全歼的事实,蒋介石非但没有进行自我反省,而是将所有的原因归咎于黄维不听指挥,擅自突围,是咎由自取的结果。作为最高统帅,面对失利竟是如此,不免让人唏嘘。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贵为国民党元老的李宗仁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描写蒋介石的军事才能:“蒋先生既不擅长带兵,又不擅长治将。他最擅长的就是坐在指挥中心,用电话遥控前方的战事。”,“况且蒋先生对战争的态势缺乏最基本的判断,且意志力薄弱。往往军队调令刚发出去不久,他又忽然又了新的想法,致使战线混乱。蒋先生之所以朝令夕改,最真实的原因在于他从未做过中、下级军官。没有丝毫实战经验,只是待在统帅部,全凭天马行空,龙飞凤舞瞎指挥。”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李宗仁还讲:“几乎中央系的所有将领无人不知蒋介石的这项毛病,他们都清楚如按照蒋先生的命令行事十有八九是要吃败仗的,可是如若不按照他的命令执行,吃了败仗是要挨板子的。因此,大家都不敢发表意见,全凭委员长心血来潮,自由发挥。吃了败仗是委员长自己的责任,大家不都不用担责。将领如果是这样的庸才,胜利又从何谈起呢?然而这样的庸才被蒋介石视为珍宝。”

郝伯村在解读蒋介石日记时写道:“剿共作战一直是蒋公亲力亲为,两任参谋长陈诚和顾祝同不过是在机械的执行蒋公的命令而已。”,“对此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颇有微词,郝伯村写道:蒋公与陈诚在军事上的分歧,我从客观立场来看,主要原因在于蒋公对剿匪作战的干预过多,事无巨细。将领不得不从,不敢不从陈诚亦是如此。当战局不利,参谋总长责无旁贷,少不了对蒋公牢骚。此间不难看出,三大战役拙劣的指挥,其本质原因全在蒋介石一人。”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对蒋介石的军事智慧才能是一次切切实实的考验。不难看出,他的临阵指挥毫无章法可言,并且严重违背客观实际,先是对战场形势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更对未来的战场态势缺乏足够的预见。作战方案几乎都是临时兴起,未经过深思熟虑;遇事惊慌失措,被动应付,而又主观武断,乃至于在辽沈和淮海战役的中后期仍然抱有幻想,想同解放军在不利条件下“决战”,继而决心动摇,最终一败涂地。唯一能做的就是感叹“万般不利皆为意外”,只能“默默祈求上帝保佑”。他在1949年2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对共匪不能有所期待,而以阻止其渡江为首要任务。”,显然对于当下的困境他已束手无策,他的主力被打得丢盔弃甲,被视为“首要任务”,“阻其渡江”,又能叫谁去实现呢?

不遵循客观规律,全凭主观臆想去指挥战役,这样的统帅不能取得战役的胜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比蒋介石强在那些地方,没上过一天军校的他为何能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毛泽东为什么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这怕是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终其一生都想不通这其中的缘由。

毛泽东没上过一天军校,用他自己的话讲:“我一个知识分子,当过几天小学教员,也没有学过军事又如何会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党内数万同胞被屠杀,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

既然如此,毛泽东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呢?他的办法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可从两方面来解读:一是要投身到战争实践中去,否则就说不上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而是要在战争实践中去深度思考,不断总结胜利之道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用来校正自己的认知和行动,并且把战争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提到较高的原则上去思考和解决,这就是研究战略问题。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陈毅曾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做过精短的概括:“其特点是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去研究中国战争的实际,去发现和掌握中国革命军事的总规律。”

陈毅的话一语中的,实事求是,的确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每逢战役,他总是能做到全面掌握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提出作战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措施,还时刻关注着战场态势以及原先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及时做出有效调整,使作战的部署和指挥尽可能的符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使主观的指导和客观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提出的作战任务要切合实际并可以完成,而不是主观臆想般的瞎指挥,更不是说一大堆不切合实际的场面话,这是他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当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在战争中更是如此。毛泽东清醒地看到:“统统相符合的事情,在战争中几乎不可能遇到,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争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这和处理日常事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只要做到指挥上基本符合当时的情况,即在决定意义部分相符合,那就是胜利的基础了。”

他曾详细描述了军事统帅如何正确的指挥作战和在此过程中如何思考:

指战员的正确部署来自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自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自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以及对各种情报结合起来的思考。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地方情况和各种材料加以去粗求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己方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提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认知情况的过程。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然而绝大多数的指挥员并不会这样做,而是把作战计划建立于自己的主观想象中,这样的计划不是行之有效的,不符合实际情况认知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到战局终止,这是又一个认知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实际情况存在着差异,就必须依然新的认知做出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原计划加以改变,让其符合新的情况。,部分的改变几乎每场战役都是存在的,全部地改变的事是存在但是少有的。鲁莽家不知改变,或不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盲目瞎干,结果可想而知。

这段话毛泽东写于1936年12月,而在12年后他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统帅指挥三大战役时也是这样思考和实行的。

正确判断战争全局的客观形势,是三大战略决战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1948年8月,正确的选择战机又一次成为敌我双方统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两年来,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消灭,双方力量此消彼长,蒋介石及其高级将领正在为撤出东北、确保华中问题犹豫不决。叶剑英回忆道:“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让敌人实现把现有兵力撤至关内或江南的计划,使我们陷入被动,从而增加之后作战的麻烦呢?还是趁敌左右摇摆不定时立即决断,把握住有利战机组织战略大决战,逐一歼灭敌人的强大战略集团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毛泽东同时当机立断,毅然决然抓住了这一有利战机,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在兵力与地方尚不对等的情况下,通盘考虑全方位因素,而决定发动战略决战,这既需要大勇气,更需要大智慧。这让蒋介石始料不及,也未事先做好准备,从而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是他全面溃败的根本原因。

抓住决战时机,确定决战方向十分重要,,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正确地选择从何入手,充分考虑到接下来事态的发展,直至完成预定的目标,这是对军事统帅的指挥能力的另一个重要考验。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毛泽东向来强调:“一战而胜,再及其余,逐一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他写道:“首战的胜利会对后面的战局产生非常大影响,乃至于一直影响到最后一场战斗。”怎样打好“第一场战斗”?

毛泽东归纳总结了三条原则:第一,首战必胜。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有利于我,不利于敌,有必胜的把握后再动手。否则宁可暂避锋芒,择机而战,切不可率尔应战。

第二,初战的计划必须是整场战役计划的有机序幕。没有好的全战计划,首战绝不可能获得胜利。

第三,还要想到下一步战略阶段的文章。当战略指导者处于一个战略指导阶段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后面的多个阶段,最少也要考虑到下一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越远局势越加的迷离,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愿景是必不可少的。走一步应该看到那一步的具体变化,据此以修改或发展自己战略战役计划,不这样做,就会弄出冒险直冲的危险。然而贯通全战略阶段乃至后面几个战略阶段。大体是相通的、一个长期的方针,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三大战略决战率先在东北打响。叶剑英描述了毛泽东的决策过程:“当时全国战场上的形势虽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解放军作战,可敌人在战略层面上企图延长坚守线,利用东北几个孤立战略要点,牵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进而延缓我军入关作战的脚步;同时,敌人又打算把东北敌军撤至华中地区,加强华中防御。在此情形下,一旦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选择在华北战场,就会使我军受到傅作义、卫立煌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

“倘若我们将战略决战的箭头指向华东战场,则会受到东北敌人迅速撤退,而实现他们战略收缩的企图。因此,东北战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国战场上成败。” “决战率先从局部的形势开始,进而博得全局更大的优势。由于迅速而顺利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就使全国战局急转而下,使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大缩短。”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作战方向的迅速敲定后,为了取得理想的战果,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三大战役决战中居然同时选择的了奇袭的战法。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兵者,诡道也。”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英国军事学家李德.哈特写道:“军事计划不用奇袭这把永远管用的钥匙,失败就可能接踵而至,不现实的想法是替代不了这把钥匙的。”

可是想要奇袭,谈何容易?怎么能做到让对方“不备”和“不意”呢?对此必须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要迅速,二要保密。有时还需要以佯动来迷惑敌人。

以淮海战役为例,锦州的战略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当时东北解放军的主力和后方都在北满,所以采取了一些列佯动,才致使国民党军误以为解放军的重点会放在长春,而解放军的主力却隐蔽奔袭锦州地区,直至以雷霆攻势合围义县切断锦州同关内的陆路交通,蒋介石才恍然大悟,惊慌失措地调整部署。这便为奇袭。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战役好比棋局,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每一步都要眼光独到。要充分考虑到这步棋会引发的联动效应,趁机扩大己方优势,夺取关键胜利。所以在关键的地方,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充分考虑到后续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案。毛泽东指出:“学习战争的全局规律,是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 “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全局上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照顾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照顾两个战役见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我方全部活动和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挥下,三大战役并非一盘散沙,各打各的,而是有着统筹规划,环环紧扣,相互照应,一气呵成的完成部署。

一场伟大的胜利如果仅靠军队来实现是不可能是,人民战争怎么能少得了人民,毛泽东历来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三大战略决战能获得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就淮海战役举例,在整个战役中,解放军共动员民工约540万人次,运送弹药1460万斤,粮食约960000000斤。毫不夸张的说淮海战役取胜的关键就是老百姓手中的小推车。这与蒋介石的军队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在运输补给线被切断且空投又不能满足军需时,国民党的部队不止一次弹尽粮绝,不能及时得当补给而濒临绝境。这也是他们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足见人民的支持才生胜利之根本。

除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之外,三大战役能够取胜的关键更在于毛泽东善于听取前线将领的意见。每逢大战他都和前线指战员进行反复的磋商,并认真听取并考虑他们的判断和建议。甚至根据前线将领的建议调整拟定好的战略计划。

比如在辽沈战役中,在林彪军团在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的问题上,毛泽东与林彪来往的电报不下几十封,毛泽东本意是上林彪先打锦州,可是林彪坚持认为先打长春为好。最终林彪听取的毛泽东的建议顺利拿下锦州,这才有了辽沈战役的之关键。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战场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但在决策酝酿阶段或者是条件允许之时,毛泽东总是立主听取前线指战员的建议,并根据他们的建议做出最后的决策。而在决策已定军情紧急之时,他又要求指战员“临机而定,不必请示”。这一点粟裕在淮海战役中深有体会,此等魄力和心胸蒋介石的万不可能有的。

文至此我们就已经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出毛泽东口中三大绝招是什么了。

1.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绝对的精髓,两军对垒不是儿戏、过家家。必须要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做出符合当时、当地的有利策略和充足部署。这与蒋介石天马行空,全凭主观臆想的指挥有着天壤之别。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2.及时采纳前线指战员的意见:前线的指战员是最了解战场情况的,所以前线指战员的建议至关重要,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我志愿军部队一路势如破竹马上眼瞅就要打过汉城,可彭德怀却在此关键时刻叫停的部队的攻击,这使得方的金日成、苏联特使很不理解。他们不了解当时的情况有多复杂,当时我志愿军所携带的补给仅够维持7天,而面对眼前一马平川的平原,彭德怀不敢想象如果部队继续追击下去,敌人利用机械化优势而得到及时补充会是怎样的后果,面对彭老总的命令英明的毛主席给与有利的支持,斯大林更是一怒之下撤掉了苏联特使,坚定的说道:“彭德怀是真正懂指挥的大将。”,足见一线指战员的意见有多么重要。

三大战役国民党为何败的迅速_一文告诉你答案

3.人民的支持至关重要:为什么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溃败的如此迅速,归根结底这是一场人民战争。因为我们始终在了绝大部分受苦受众的群众一方,为他们的利益而抛头颅、洒热血。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此消彼长,这才是解放军获胜的关键所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