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到底是不是卧底_一文详解
卫立煌绝对是国民党一众将领中最特立独行的存在,作为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他曾因“剿共”得力而备受蒋介石青睐,在长达10年的内战中为蒋介石立下悍马功劳。但却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八路军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同毛泽东、朱德等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并在1955年之后担任过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那么卫立煌将军到底和八路军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毛泽东又有着怎样的渊源?他是卧底、还是弃暗投明的将领?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文章。
卫立煌深陷日军包围,八路军主动出击,仗义相救
1938年初,日军集结4个师团10万大军,杀气腾腾地经太原南下,企图用最快的速度攻克太原,进而占领整个华北。
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卫立煌为阻止日军南进,将主力部队布置在太岳山区的韩信岭一带,构筑工事,采用阵地战的战法,浴血奋战10余天,日军眼瞅正面攻击未果,便改用侧面迂回的战术。在攻克东阳关之后,重新组织人马,快马加鞭地向南疾驰,先头部队直插山西南部的风陵渡,驻守在韩信岭的卫立煌霎时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
紧要关头,朱德、彭德怀率领八路军主动出击,在正太路、娘子关一带积极作战,破袭日军的交通补给线,延缓日军的攻势,掩护卫立煌部突围。
卫立煌采纳了八路军运动战的战法,将10多个主力师化整为零,兵分多路,顺利地跳出了日军包围圈。由于军情紧急,卫立煌一直坐镇霍县指挥部队突围。待到主力全部撤退至晋南中条山一带时,才发现自己被阻于敌后,无奈,只能率领一个警卫团,进入西边的吕梁山脉。
日军在控制同蒲路后,就将汾河上的所有桥梁炸毁,卫立煌通过吕梁地区向东南突围,已是困难重重。参谋处制定了几套转移到晋南、中条山的行动方案。其中一条方案是由晋南渡黄河,借道陕北过西前行至河南渑池,渡过黄河到达中条山地区,奈何,卫立煌生性倔强,宁肯冒着被日军飞机轰炸的风险,也要强渡汾河与主力会师,但此时他的参谋长郭寄峤却提出了借道陕北延安的渡河方案。
借道陕北延安渡黄河?卫立煌顾虑重重
作为国民党第二战区的副司令官他怎么能不清楚借道延安渡黄河是一条最安全,最稳妥的路线呢。可哪里是蒋委员长眼里的“匪窝”啊!委员长向来疑心重重,此举若是引起他的猜疑,可如何是好?卫立煌一时顾虑重重,进退维谷。
卫立煌的顾虑绝非空穴来风,作为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他为蒋介石鞍前马后打了10年内战,屠杀过不少“匪患”。
1932年,时任国民党第14军军长的卫立煌亲率1个师攻占了鄂豫皖区军政中心——金家寨,蒋介石喜不自胜,亲自前往表彰,同时为了鼓励其他“剿共”队伍的士气,特地下令将金家寨改名为立煌县。一时间卫立煌声名鹊起,成为蒋介石的嫡系爱将,“剿共”的王牌。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派嫡系部队14军进驻山西。
蒋介石此举可谓一石三鸟,老谋深算。
其一:在全国抗日一盘棋的呼声下,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搁置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匪”政策,摆出一副誓死抗日的架势,把卫立煌这样能征善战的将领放到华北前线,从而博得“领导”全国抗战的名声和地位。
其二:卫立煌在“剿共”时期曾立下过汗马功劳,自然不愿意和“匪患”合作,“共匪”自然也信不过他,因此就不存在被共军“赤化”的顾虑。如此,卫立煌进驻山西,既能起到监视、钳制、甚至消灭山西境内八路军的作用,还能与西北的胡宗南山鸣谷应,关键时刻进至陕甘宁地区,威胁共军首府延安。
其三:“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土皇帝”阎锡山在此经营多年,蒋介石趁此机会派嫡系部队进驻山西,与晋绥军抢占地盘。
但马有失蹄,人有失策,蒋介石这次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卫立煌在进驻山西的半年多时间里,不止一次地听闻八路军对日作战勇猛。先是林彪率领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歼敌数千人呢,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之后又在太原保卫战中接连取得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广阳伏击战的胜利,以伤亡300人的代价歼敌1800余人。对此卫立煌钦佩不已,盛赞八路军是实实在在抗日的,并电令西安办事处处长吴海德购置上万元的慰问品送给八路军。此次韩信岭战役中,卫立煌的指挥部深陷重围,幸得八路军拼死救援,才能转危为安。
就在卫立煌举棋不定之际,他的秘书,中共秘密党员赵荣声建议:“借道延安为最佳路径,还能抽时间和毛泽东交流一番。” 卫立煌说:“我也很想去看看,可眼下战事吃紧,哪里能抽出时间?” 见卫立煌动心,赵荣声继续劝说:“用不了太长时间,蜻蜓点水,一两日就可,同毛先生会会面,听听他的见解。如若错失这个机会,下次再想到延安可就难上加难了。” 卫立煌听后充耳不闻,沉默不语。
第二日,卫立煌叫赵荣声把近来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和《群众》周刊拿来,并未准备延安之行的讲话稿,赵荣声激动的问:“总司令决定去延安了?”
“去不去延安尚未决定,你先按我的命令做准备吧。”卫立煌仍是左右摇摆,没有明确表态。 就在这时,蒋介石却送来意外之喜:电话令卫立煌即刻动身前往洛阳开会。
既然有了委员长的“尚方宝剑”,为了节省时间,取道陕北南行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卫立煌激动地对随行人员说:“我们可以去延安了,我要会会毛润之先生,听听他的带兵之道,看看他是用什么法子指挥八路军打了这么多胜仗。”
得知卫立煌前来延安,毛主席高度重视
得知卫立煌取道延安的消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高度重视,特意指示组成专门的班子,负责卫立煌的延安之行,毕竟卫立煌是首位到达延安的国民党战区长官一级的高级将领。
在延安的一些同志对此颇有微词:想当年,卫立煌的手上可沾满了同志们的鲜血,而今一跃却成为了座上宾,还要对他盛情款待,实在不解。
毛主席解释说:"无论怎样,从抗战大局出发,争取卫将军这样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对整个国共合作的局面都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竭尽所能的去争取。同时,卫立煌是第二战区的副司令长官,为我第十八集团军的上级。从上下级关系考虑,若能赢得卫将军的支持,则对我党的处境,对华北、西北抗日根据地均有极大的益处。因此,欢迎一定要隆重、热情,招待规格一定要高。另外,此人官气很重,很注重细节,要十分注意礼节和照顾好他的起居,让他感受我们最高的诚意。
为迎接卫立煌到来,我们都做了那些准备?
根据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军委参谋长滕代远召集了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边区政府秘书长曹力如、交际处处长金诚以及相关人员。会上,滕代远传达了中央关于卫立煌的近况以及到访延安的目的分析,相关的接待事宜。对如何接待卫立煌做了详尽的部署。
按照惯例,来访延安的客人一般都住在交际处的招待所。但此次招待卫立煌却与不同以往。必须安排在延安城中最好的房子——天主教堂。这个教堂是外国人修建的,坐北朝南、砖瓦结构、内有地板,设备齐全。关于饮食问题,相对住房来说则很容易解决。将延安最好的饭馆——机关合作社搬到教堂对面路南的组织部招待所,吃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同时组织延安各大机关干部,学校以及学生组成欢迎队伍,在延安城外列队迎接卫立煌一行。
欢迎仪式如此隆重,卫立煌深感意外
4月17日,太阳将将升起,卫立煌的车队便声势浩大地由延水关出发,经延川县直奔延安而来。 车队由十几辆卡车组成,满载着总指挥部里的工作人员以及随行的保卫人员。领头的是两辆小汽车。第一辆车内坐的是卫立煌、郭寄峤等人。
令卫立煌深感意外的是,在距离延安30里外的地方就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标语,上面写着“加强国共合作”、“精诚抗日”、“欢迎卫司令官”等口号。车队刚到延安城外就听到了两旁的欢呼声,敲锣打鼓气氛热烈,如此隆重的场面令卫立煌深受感动。
车队在城门处停下,卫立煌一行人走下汽车。滕代远、萧劲光、金诚等人快步上前,陪伴卫立煌等人做过贴满标语的城门,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来到城中焕然一新的大教堂。 此时,毛主席迎出客厅外和卫立煌等人亲切握手。
寒暄之后,卫立煌由衷地称赞八路军:“贵军对日作战灵活、勇猛”,立煌敬佩不已,今日来到延安,有机会聆教,实属荣幸。
毛泽东面带笑容,称赞道:“卫将军是第一位到达延安的战区长官,抗日坚决,和八路军友好合作,我们沿着这样的一条路继续走下去。”
谈话在和谐、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中午,毛泽东设宴招待卫立煌等人,这次能招待好卫立煌一行人,延安交际处可谓煞费苦心,把延安最好的饭菜全部端了上来。
别看卫立煌贵为战区司令官,国民党二级上将,山珍海味早已吃遍,可自从进入山西以来,就一直同日寇苦战,已经很久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了。而且还被困晋北多日,缺水少粮,俨然到了有什么吃什么的地步。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如此美味的饭菜,卫立煌喜出望外,不住地向毛主席表示谢意。
饭后,卫立煌参观了抗日军政大学,并向抗大师生作了讲话,为欢迎卫立煌到来,大家精心准备了欢迎晚会。
当毛泽东陪同卫立煌进入会场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毛泽东致词:“热烈欢迎卫副司令官光临指导。卫将军是坚持华北抗战的领导者,此次过延,希望卫将军对边区工作多加指示。”
深受会场热烈气氛感染的卫立煌当即作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此次奉命前往西安,系指挥黄河北岸部队,继续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这次抗战中已把我国的弱点。缺点暴露无遗。第一是不团结现象,因为受到了局部失利,但由于抗战继续坚持,我们的弱点逐渐被消灭了。第二是没有组织,没有坚强的领导。今后全国要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筑成一道万里长城,共同打击日寇。”
最后,卫立煌对陕甘宁边区高度赞扬,认为边区各地的人民组织实为全国模范,应该把边区好的例子发扬起来。晚会上,延安鲁艺的师生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毛泽东和卫立煌并排而坐,谈笑风生,十分融洽。 次日天蒙蒙亮,卫立煌一行离开延安,乘车向先疾驰而去。滕代远、萧劲光、金城等人受毛主席委托,亲自进卫将军送到三十里外,才依依不舍惜别。
为八路军雪中送炭,送来100万发子弹,25万枚手榴弹等各种物资
延安之行带给卫立煌极大的震撼,对于毛主席讲到八路军弹药短缺的问题,卫立煌认为既然已经答应帮助解决,就应该信守诺言。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八路军作战有功,本就没多少弹药,还要坚持抗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提供补给。
19日,也就是卫立煌到达西安的第二天,他亲自来到位于北大街的第14集团军司令部驻西安办事处,写下手谕:“即发十八集团军步枪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 面对卫立煌的手谕,他的老部下第14兵站分监杲海澜却面露难色,认为数目巨大,恐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卫立煌严肃地说:“我是前敌总司令,第二战区的军队都受我指挥,凡是抗日的队伍我都一视同仁。十八集团军仗打得很好,我们就要保证供给。”
紧接着问到:“牛肉罐头还剩多少?” 杲海澜回到:“尚有几百箱吧!”
卫立煌当即下令:“发给十八集团军180箱。”
在当时,牛肉罐头可属于紧俏商品,部队一般吃不上,整个第二战区也只有几百箱,而卫立煌一次就发给八路军180箱,可见他对八路军有多么友好。 没用多少时日,这批数目巨大的军用物资就从西安办事处的后勤仓库装车,运往八路军总部。
卫立煌送给毛主席的这份厚礼确实很重:除去100万发七九口径汉阳造步枪子弹、25万枚手榴弹、180箱牛肉罐头外、还有3个师的夏装、50部电话机、1部10门的电话总机和1部20门的电话总机,以及大量的医药用品。这对于物资匮乏的八路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对此,党、毛主席没有忘记。1960年,卫立煌在北京病逝。悼词中这样写道:“抗日战争初期,亲眼看到毛主席团结抗日政策的英明伟大,亲眼看到八路军对敌英勇斗争,得到许多启示和教育,同八路军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有利于八路军展开对日的斗争。卫立煌同志对抗日是有功的,他当时的爱国行径是值得称颂赞扬的。” 延安执行确实对卫立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止一次地对赵荣声说:“要想战胜日本救中国,恐怕只有学延安的办法”,同时,卫立煌一有时间就开始翻阅延安出版的期刊和报纸。
阅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对毛主席钦佩不已,同朱德建立深厚友谊
同年7月,卫立煌详细地拜读了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
在这篇巨著中,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指出,中日双方存在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而这些观点从本质上决定了这场战争必然是一场持久战,胜利终将属于中国。毛泽东令人钦佩之处在于他根据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力量对比以及发展趋势而深入分析,科学地预见到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论持久战》的分析和论断,几乎完全被后来的战争实践所证实。
卫立煌读后倍感启发,更加的同八路军“团结合作”,对毛泽东更是佩服不已,同时和朱德密切交往。
蒋介石消极抗日,卫立煌坚决不说八路军半点坏话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标志着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日军一边加紧对国民党军的诱降,一面着力对抗八路军,而蒋介石虽说搁置了其“攘外必先安内”主张,但消极抗日的同时又企图谈和,实行既联共又反共的政策。这样,日军和蒋介石就在反共这个交点上形成了利益同盟。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率部投降,所谓的“曲线救国”不过是反共的正当借口。
1939年1月,蒋介石公然提出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八字方针。紧接着又秘密颁布了一系列破坏政策,致使反共的乌云密布,军事摩擦屡见不鲜。仅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反共“摩擦”就多达150余起。这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在山东、河北、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制造了一系列血案。
“树欲静而风不止”。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血案,预示着更大规模的反共潮流即将兴起。 11月,蒋介石制定了更加明确的方针:将政治限共转化为军事限共方针,抗战以来第一次反共高潮随之而来。
从12月起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晋西、晋东南、冀南、陕甘宁边区制造了多起摩擦。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 八路军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被迫进行了自卫斗争,狠狠地教训了国民党顽固派。
3月,国共双方军队在太行山上山区剑拔弩张。朱怀冰指挥第79军进犯八路军,遭到坚决反击,眼瞅就要被全歼,便给时任冀察战区司令官的卫立煌发了一封十万火急的求救电报。卫立煌并未理会,未派一兵一卒前去营救,结果朱怀冰的3个师1万多人被全部歼灭。
15日,毛泽东致电卫立煌,指出:“日前国共抗日局面必须维持,国共合作必须巩固,此为国人所期望,亦先生与弟至素志,延安面叙之意,固始如一也。唯地方摩擦事件日益增多,也若不加以调整,实于抗战不利,除电八路军诸同志注意外,请先生亦作合理处置,一切争论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卫立煌一贯主张和八路军团结合作,立即同意,并约朱德和胡宗南到洛阳进行和解商谈。谁知,三人刚一碰面,蒋介石的电报就接踵而来,说“这件事你不要管”。卫立煌十分为难,感到对不起八路军和毛泽东,就设宴款待朱德。
席间,朱德告诉卫立煌,他和毛主席都知道其处境艰难,要其在关键时刻说说八路军的不是,卫立煌当即回答:宁肯保持沉默,也绝不说八路军半句坏话。
总的来说,在抗日战争期间,卫立煌与八路军、毛泽东关系融洽。正因为如此,蒋介石对卫立煌心存芥蒂,怕他被匪患“赤化”,便在内战发动不久,以出国考察为由送卫立煌出国,卫立煌也不愿卷入内战的漩涡,于1946年11月携夫人由上海启程,出游欧美。
1947年正在法国巴黎度假的卫立煌突然接到蒋介石发来的急电,令其火速回国上任东北“剿总”司令一职。 原来,内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妄想着用自己的飞机、大炮在三个月之内消灭解放军,然而,事与愿违。陈诚在东北屡吃败仗,被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及周围的十几个城市猥琐不前。眼瞅着东北就要沦陷,焦头烂额的陈诚感觉回天乏术,遂装病辞职。
万般无奈下,蒋介石只得环顾自己的嫡系将领,要找一位敢打敢拼,胆识过人的将领来主持东北大局,这时,蒋介石想到了远在欧美考察的卫立煌。
可卫立煌从心里反对蒋介石的独裁政策,而且对国军现在的战斗力深表怀疑,早在内战之初,他就曾对部下说:“国民党军表面上好看,其实战斗力一般。我在山西知道八路军的意志坚决,不怕牺牲,同仇敌忾。”
所以,在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后,卫立煌举棋不定,一时间拿不定主意。但卫立煌仍选择回国接手东北这个烂摊子。但东北的现状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虽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算上地方保安团在内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接的地区。而且所有的交通线已被解放军切断,一切补给全靠空运。
到1948年9月,大决战率先在东北打响。11月12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部队经过52天苦战,在关内各部解放军的配合下,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国民党军共约47.2万余人。 26日,气急败坏的蒋介石下令:“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错失良机,丢失东北重镇,立即停职查办。”
12月,从沈阳逃回南京的卫立煌被蒋介石软禁起来。但此时,战局的发展已不是蒋介石能招架的了。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华北大部,胜利在望;华北地区除北平、天津几座孤城外均被解放。蒋介石也在李宗仁、白崇禧的逼迫下引咎辞职。
卫立煌于1949年1月逃出南京,定居香港。2月,卫立煌致信朱德:“弟自沈阳南旋,行动不便,谅早洞悉。唯念老母现在八十有五,弱弟奄涛,率同子侄数十人,在肥待养。兹值解放大军到达,望点告知军政领袖,加意维护,免受惊恐。”
对于卫立煌这样抗日的有功之士,毛泽东怎会忘记,于4月5日致电邓小平等人,转去卫立煌致朱德的信,并指示道:“望转合肥县政府对卫立煌家属予以保护为盼。”
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宣告解放,远在香港的卫立煌听到消息,异常兴奋,广播听了又听,报纸反复观看,彻夜未眠。他想起了11年前到延安与毛泽东主席的会面,想起了与朱德总司令的数次长谈,想起当年自己为民族大义与八路军精诚合作,共同御敌,到如今才有一个真正独立自主,不受外人凌辱。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国家出现,怎能不激动万分呢。
1955年3月15日,卫立煌夫妇回归祖国的怀抱,在北京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亲切接见。在之后的日子里先后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
于1960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并于中山堂开追悼会,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人都敬赠了花圈。其骨灰盒安葬在八宝山烈士陵园,紧紧挨着陈赓、林伯渠等人的灵位。这在我党历史上实属少见。
正如毛泽东评价的那样:“卫立煌将军是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卫立煌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是有突出贡献的、是积极爱国的。抛去其他纷争。卫立煌将军始终是那个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