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美军陆战一师伤亡多少_一文告知
1950年7月7日,麦克阿瑟被联合国安理会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加入朝鲜战争。
在这场战争开始前,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他戴着墨镜,叼着烟斗,神情傲慢,语气再肯定不过。
“我会让所有的士兵在圣诞节前回家。”
毫无疑问,这句相当自大的话为他赢得了满军喝彩。此刻的他们完全想象不到随后与志愿军交战的惨烈,更无法想象他们将迎来彻头彻尾的失败。
不过,这场赫赫有名的长津湖战役虽然一举挫败美军士气,但这场胜利的惨烈程度是难以让人想象的。
“不败”神话破碎
提起这一战,除了国人心心念念的志愿军,最令人关注的,便是与志愿军交战的美军陆战一师。
事实上,美军陆战一师全名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
美军本就以海军强悍的军事实力著称,陆战一师实力的强悍自然也不言而喻。
如果以如今的视角来评析这支部队,他们的实力绝不仅仅只是普通的美军士兵军团,他们的地位也同样凌驾于其他军队之上,是如同精神领袖一般的存在。
这支部队所拥有的装备,几乎是美军中最优越的,更是大量后勤物资的首要供给对象。
除此之外,相比于受到虚伪的爱国主义与和平主义鼓动而入伍的美国士兵,陆战一师成员为战争的拼命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非常清楚战争只是另一种更高代价的工作,胜仗会让他们拥有难以想象的高额奖金,即便不幸受伤或因战争牺牲,其家人也会得到远高于寻常士兵的抚恤金与荣耀。
在这样种种条件的鼓动下,这支军队从二战中拼出了一条血路,也在美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战无不胜的神话。
这也难怪此时尚未亲历这场战争的麦克阿瑟,会有如此嚣张的言论。
不过,任何被美化的不败神话在志愿军面前,也只有节节败退的下场。
1950年11月24日,美军调配兵力,10万余参战士兵中,共两万四千余人的陆战一师与第七师三千余人和部分韩军共同抵达长津湖地区。
彼时的朝鲜半岛迎来了一个半世纪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天,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地下着,湖面都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坚冰。
这同样也是美军第一次体会到远东地区的严寒,虽然他们已成功按照战略部署抵达指定地点,但不少美国士兵也在这种极为恶劣的环境中被冻伤。
时任美军陆战队第一师师长的史密斯在对长津湖地区进行了侦查后,认为装备精良的美军都已经受到了如此大规模的冻伤,各方面条件都极为落后的志愿者军队自然更是难以行军。
毫无疑问,在这场漫无边际的皑皑白雪中,他们选择了就地安营扎寨。
远离家乡,又临近感恩节,放松了警惕的美军士兵,开始在军营中放着欢快娱乐的歌曲,享用着琳琅满目又热气腾腾的丰富午餐。
如果不是身处寒冷的战场,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会误以为此刻正在某处享受着美好假期,四处都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氛围。
可让这群美国士兵没有想到的是,距离他们不远处,在一片茫茫白雪的掩盖下,是早已潜伏好、伺机而动的志愿军队伍。
在他们穿着后勤部队源源不断送来的加厚军事大衣、吃着不限量供应的美食时,这支志愿军始终穿着单薄的秋衣,吃着难以下咽的炒面粉与冻土豆。
冰雪凝结在他们的睫毛上,落在身上,又化作冰冷的雪水渗过单薄的布料,触及比冰雪更冷的志愿军们的身躯。
他们握住武器的手在零下十八度的严寒中,僵硬得发紫,有的战士年纪轻轻,手指脚趾却早已在这场顶着严寒的急行军中,溃烂得不成样子。
并不能提供太多热量的炒面粉与冻土豆,是他们在这场冰天雪地的埋伏中唯一的补给。
可即便如此,四肢僵硬的他们,目光却亮的惊人,一颗心脏更是在蓬勃地跳动。
没有人比这群潜伏已久的志愿军更清楚,他们将是即将到来的战争的胜利者。
11月27日下午四点,一声号响,埋伏已久的志愿军们终于迎来了进攻时机。
志愿军20军与27军相互配合,前者采取迂回包抄方式,迅速包围所有美军,同时27军,则直接从正面出击,切断美军与外界联系,避免了其他部队增援的可能。
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自然打得美军措手不及,至28日晚,美军陆战一师与一同行军的陆战七师完全被志愿军包围,其中一只名为“北极熊团”的军队更是在志愿军的英勇表现下几乎被全歼。
怀着必胜信念的美军开始四处逃窜,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单在下碣隅里用飞机运走的伤员便多达4500余名伤员。
而装备武器皆不如他们的志愿军们则紧紧抓住时机,一次又一次朝着溃散的美军发起进攻。
很快,这场持久的拉锯战以美军计划撤退结束。
但是令史密斯没想到的是,除了被三次炸毁水门桥,这场最后的撤退出乎意料的顺利。
没有突如其来的埋伏,更丝毫不见任何志愿军的影子,直到侦察兵前来汇报时,才解开了这位美国师长的疑惑。
最后的“冰雕”防线
志愿军们并非没来,而是埋伏的太早。
近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下潜伏六天六夜,这群衣着单薄的志愿军饶是秉持着再坚定的信念,身体也难以承受这样的寒冷,最终一连中整整129位战士被活活冻死。
他们一排排整齐地俯卧在阵地上,手持钢枪与手榴弹,保持着即将跃起奋战的姿势,宛如一座座随时准备英勇就义的冰雕。
时至今日,这场惨烈战争中唯二的幸存者面对镜头讲述这段经历时,眸中蓄起泪花,声音止不住颤抖。
“我们都不敢闭眼,更不敢睡觉。因为只要睡着了,第二天就叫不醒了。”
“耳朵完全没有知觉,还有手和脚,冻到被撞掉了,自己都没意识到。”
任现代人如何想象,恐怕难以想象要用何种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才能在这种极度恶劣的环境中依旧秉持初心,可这却曾真实的发生在这群“最可爱的人”身上。
或许正如“冰雕连”中,一位战士的遗书中写道的一样。
“我要光荣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哪怕冰雪,哪怕寒风,哪怕饥肠辘辘,哪怕无衣物御寒,他们却始终坚守于阵地之上,用血肉之躯构成了最坚不可摧的盾牌,在战场上无往而不利。
这样惊天动地的气魄同样震慑住了收到消息的史密斯,他第一次正视了自己的敌人,他也终于明白他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敌人。
虽为敌军首领,但他也难忍心中动容,为这群可敬可佩的志愿军们献上了隆重的军礼。
不过,再次踏上行军路的他们,却再次遇见了志愿军的“冰雕连”。
一声令下,这群埋伏在更前方的志愿军战士们冲出白雪的伪装,眼含同胞牺牲的热泪,喊着惊天震地的口号,杀得这群撤退之师四处溃散。
直至12月24日,这场以美军王牌部队顶着大量伤亡,不断撤退为结尾的战争落下了帷幕,也为最终的停战谈判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平安夜。曾狂妄放言的麦克阿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与天真,人们该嘲笑他的自大,可面对血淋淋的战争结果,却无人笑得出来。
我国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成功挫败了“战无不胜”的美军神话,可仔细品来,谁也不会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或者说,除了当权凭借政治地位牟利的统治者,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
就连志愿军司令员宋时轮在两年后胜利回国时,也曾注视这片埋藏无数英勇志愿军尸骨的土地良久,一言不发却泪流满面。
这场是一扬中国军队威名的战争,可赢得惨烈,更赢得悲怆。
数据下的汩汩血泪
胜利值得歌颂,但赢得胜利前夕,每位志愿军们因此付出的鲜血同样值得铭记。
为此,战后不少学者纷纷开始统计这场战争中实际的伤亡人数。
以美军陆战一师为例,不难发现,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0日期间,阵亡人数为393人,负伤2152人,失踪76人。
根据这张表格数据来看,第七师同样损失惨重,阵亡人数达70人,伤亡与失踪人数共计2690人,合计2760人的战斗减员。
而这个数据,仅仅是来源于美国即时数据。
顾名思义,这个数据,也就是美军第十军军事参谋在战时所统计到的大概数据。
但战争的伤亡情况并不会因为数据的登记而停止,并且由于在战场上部分死亡人员会被先判定为失踪人员,等到战争结束后才能确定是否死亡。
因此,上图中数据的模糊性也可想而知。
换而言之,在战争结束后,由相关部门进行全面调查的实际数据往往更具有可信度。
这份数据调查,来自于美军陆战第一师自行上报的记录之中,其中详细记载了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5日中,每天的实时战斗减员情况。
这张表同样也为目前网上盛行的美军伤亡记录提供了依据,不过如若仔细对比,不难发现,相比于国内公认的陆战一师共4379人的伤亡人数,这份表格中的记载则少了整整1034人。
这其中倒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阴谋,并非美军为保全颜面刻意忽视部分伤亡人员,同样也并不是国内网友为证明志愿军实力而强行硬加。
只不过是因为国内统计人数的时间是从10月8日开始,相当于长津湖战役之前的一部分伤亡也被列入进来,数据的误差也由此而来,这显然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过,这一千多人的相差,也并不能为这场战争添上更多的注脚,只不过更加宣判出其惨烈的战况。
短短十五天,仅是美军一支部队的伤亡人数便高达三千人,如果加上其他部队与韩军,以及志愿军的伤亡,即便称之为血染长津湖也不为过。
这样炼狱般的境况,与当时的天气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部分资料记载,“冻死的志愿军战士多达4万余人。”
而美军中的冻伤至死人数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考虑其相当优越的后勤保障,特别是相关医疗治疗更为频繁,其人数占比肯定是远低于志愿军占比的。
这同样也能解释志愿军损失更加惨重的原因,没有更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完善的后勤食物、衣物供给以及基础医疗保障,战争一开始便处在了极为不利的地位。
一言概之,美军陆战一师虽伤亡人数存在一定争议,但无论具体数据如何,相比于美军陆战一师以及其他部队损失总和,这场对中国地位至关重要的战争始终也只能算得上是志愿军用鲜血与冰雪铺就的惨胜而已。
更何况,这些数据虽能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体验战争的残酷,但我们却不能仅仅局限于此。
先辈们铺就的胜利,是为了更好的明天,而不是沉湎于过往的荣耀。而他们的鲜血,同样也是对一切试图发动战争的和平破坏者的警醒。
战争从来不仅仅是减少的军费支出与人员伤亡数据,背后隐藏的,是无数家庭的破碎、病痛的横行。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场战争的号角吹响,谁都是受害者,可却不一定都能成为幸存者。
唯有思考改正,以战争正视曾经的错误,更加专注于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世界发出谋求和平的中国声音,这才是先辈们牺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