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武里王朝是怎么灭亡的_吞武里王朝灭亡原因
吞武里王朝仅仅存在了15年就被曼谷王朝所替代,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历史的必然原因,而它的国王郑信也在新的混乱中落得个身亡的下场。
造成吞武里王朝灭亡以及郑信死亡,主要为矛盾转移、经济混乱、外交问题以及宗教问题失败。
矛盾转移
1782年,暹罗故都阿瑜陀耶城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民众骚乱事件。
究其原因,是因为此前1767年缅甸围攻阿瑜陀耶城时城内的不少居民都将自家的财宝埋葬到了地下,可由于战火的洗礼,不少居民还是没能等到重新返回的那一天。
根据统计,2000多名王室成员及大臣沦为阶下囚、30000多名工匠、艺人和平民被掳到缅甸,而这些人,在缅甸停留了至少15年之久,后来的岁月。
按照不完全统计,这些人至少给缅甸带去了相当于50000劳动力的产能输出。
待到阿瑜陀耶城重新被泰国军队夺回后,“挖宝藏”就成为了一个比较挣钱的职业。
结果,有一个官员竟然以行贿的方式获得了“挖宝”的垄断权,此外他还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四处横行霸道,而刚刚光复后的阿瑜陀耶城还有很多百姓没有生活来源,时间一长,他们便开始了造反之路。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造反派”加入到队伍中,最终直接威胁到了吞武里王朝。
很显然,此时泰国国内的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转移。
对于郑信而言,若是得民心便能打败缅甸军队建立起吞武里王朝,而若是失去了民心,那么王朝也极有可能被颠覆,不过估计郑信也没有想到,他的王朝仅仅只存在了15年时间。
在吞武里王朝初期,缅甸军队入侵时民族矛盾是暹罗社会的主要矛盾,郑信能够走上高位,也与他领导人民抗击缅甸入侵有关。
缅甸不断吃亏后,民族矛盾成为了次要矛盾,反而是暹罗国内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了主要矛盾。
郑信起初也没有很快发现这个问题,他没有调整紧张的阶级关系,而是延续着前朝的“萨克迪纳”制度:国王名义上拥有着全国的土地,下面的官吏和民众按照不同的身份和等级从国王处得到数量不等的土地。
可国王郑信在延续这套制度的时候又没有过多精力去严格管控下方的地方官吏,导致这些官吏在地方上拥有很大的势力,也使得贫富差距严重变大,出现了很严重的阶级矛盾,这后来也成为了吞武里王朝覆灭的一个导火索。
此外,吞武里王朝的兵役法要求18岁到60岁的男性公民随时都要被招入伍,可农村土地荒芜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连年的自然灾害更是使得粮食大量减产,军功贵族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更是一味地去发动对外战争,这也极大程度上动摇了暹罗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更是激化了统治阶级同普通民众的矛盾。
1782年的骚乱中,郑信命令披耶讪率领禁卫部队去阿瑜陀耶城平叛,可披耶讪来了之后却被造反派首领说服倒戈,之后便会同造反派转过头来进攻吞武里。
那会郑信的主力部队还在外部作战,根本没有办法回来,京城原有的卫戍部队也被外国雇佣兵给带走了。
经过了一夜的战斗,王宫卫队渐渐支撑不住了,郑信只好派出人同造反派谈判,并接受了披耶讪的提议:退位,剃度。
披耶讪的目的达成了之后,他命人将郑信给严密看管了起来,自己反而大摇大摆进了皇宫,开始成为“统治者”。
不过,正在柬埔寨的昭披耶却克里听说暹罗已经发生了变故,立即和安南统帅达成和平协议并返回了暹罗。
昭披耶却里克可没有披耶讪那么心软,他回来后第一时间就将郑信处死了,同时被杀的还有王子昭永、王孙格龙坤拉普摆等人。
随后,昭披耶却里克就举行了加冕礼,号称拉玛一世,首都也被迁往了曼谷,从此拉开了曼谷王朝的新时代。
经济混乱
任何一个王朝想要持续发展下去,经济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连年不断的战争对于暹罗的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吞武里王朝建立初期,暹罗也面临着一片凋零的景象。
那会,主要是缅甸军队的入侵,导致了很多民众“遁入”山林之中,还有大量民众死在了战火中或者被缅甸俘虏而去,这也造成了暹罗的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
同一时间,瘟疫四散和匪盗猖獗的情况也出现在了暹罗的土地上,即使是侥幸活下来的人也看着面黄肌瘦,都不要说经济了,对于很多普通百姓来说,连活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些问题郑信也自然是看在眼里的,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从外国商人处以高于平时12倍的价格进口粮食。
而为了能让那些山林中的百姓出来,郑信更是给他们发放粮食和衣服,目的也是为了让经济社会恢复正常运转。
按照暹罗当时“萨克迪纳”的制度,暹罗国内绝大多数人口都属于“派”和奴隶,他们也是没有人身自由的,通常会和土地紧紧捆绑在一起。
郑信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在艰难环境下暂时缓和这一关系,他将“派”服役的时间从原本的6个月减少为4个月,并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然而,吞武里时期的经济问题原因根本上还是长时间的战争导致的,只要这个问题不能解决,那么经济问题就一直存在着。
为了战争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被应召入伍,可吞武里王朝时期还发生过地震和旱灾,这些共同又导致了暹罗经济基础变得更加薄弱。
而从吞武里王朝的性质来看,郑信本人所代表的主要是商人和中小封建主的利益,所以想要完全解决经济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外交问题
暹罗周围有不少邻国,主要和吞武里王朝有联系的是中国、缅甸、柬埔寨和老挝。
国王郑信在建立起吞武里王朝后主要还是想要解决和清朝之间的关系,并想利用起“册封”的方式获得清朝的支持,从而加大其在中南半岛的话语权。
然而,从吞武里王朝仅仅只有15年的历史来看,吞武里王朝和中国的关系也实在是太过漫长了。
后来清朝皇帝已经表明了同意册封,可暹罗内部的问题也一直在激化着,导致郑信始终没有等来被册封的那一天,吞武里王朝也早早收场。
可在郑信的努力下,清政府也渐渐看清楚了东南亚的形势,这对后来曼谷王朝和清朝建立良好关系还打下了基础。
除了清朝之外,吞武里王朝和缅甸、柬埔寨等国一直都处于战争状态当中。
1780年,柬埔寨发生了内乱,僧王被人刺杀,副王继位,亲安南的势力认为此事应该是亲暹罗的势力所为,因此也发动了叛乱,将柬埔寨王推到水里面给淹死了。
随后,安南王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出兵干预柬埔寨政局,企图全面控制柬埔寨。
1782年,郑信出兵20万以昭披耶却克为统帅出兵柬埔寨,和安南共同争夺柬埔寨。
到了王朝的最后关头,郑信的主力部队都远在柬埔寨而无法快速回国救援,这也导致郑信被处死。
当然,接连不断的战争也加重了暹罗的国家负担,这种负担又演化为各种矛盾。
宗教问题失败
宗教问题在暹罗早已成为一种传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被改变的。
自从素可泰王国开始,佛教一直被历代国王所传承了下去,经过几百年时间的广为传播,佛教已在暹罗遍地开花,甚至几乎每个村庄都存在寺院,那里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
在如今,泰国有超过90%的民众信奉佛教,在这些人心中,佛是最至高无上的。
在泰国的寺院更是超过了40000座,但这并不表示这些僧人就真的六根清净了。
从2022年泰国展开的扫除寺庙腐败行动来看,单单2月18日,就缴纳了3张地契、共价值2100万泰铢,还有3瓶酒,以及1个避孕套和1把手枪。
更有所谓的大师在政府财政拨款2.3亿的情况下,贪污了1.2亿挪为私用。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佛教更是精神支柱,人们都会把捐款修建寺院当成一件善事来做,寺院也一直遍布泰国各地。
可吞武里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暹罗正好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当时的封建割据势力之一便是暹罗北部的僧侣集团。
这批僧侣集团属于无恶不作的类型,因此在面对郑信围攻时,他们立即逃到了柬埔寨去。
后来郑信在巡视北方的过程中,就提出了要“整顿佛门”,清洗不法僧侣。
可郑信的具体措施却让人很难理解:他采用的是印度婆罗门教用潜水、跳火堆的方式来检验僧侣是否纯洁。
这就导致了一些没有学习过相关技能的无辜僧侣受到了惩罚,而那些真正的不法僧侣中还有不少学习过这些技能,因此他们也侥幸过关。
很多僧侣后来到了吞武里之后,郑信自称是“佛祖转世”,要求他们行跪拜礼,有500名僧侣拒绝了,于是郑信将他们全部杀害。
郑信的举措颠覆了暹罗的传统,他造成了皇权高于神权的局面。
这些做法显然是暹罗佛教无法接受的,佛教徒开始抵制郑信,这也造成了郑信根基无法稳固。
因为暹罗一直是个佛教国,各个时期的国王都明白一个基本道理:若是在这里使得宗教政策失败,那么在佛教徒反感的情况下,丧失民心势必会导致叛乱的发生。
叛乱使得吞武里王朝灭亡,也使得郑信身亡。
曼谷王朝一世王后来给清廷呈送了一份国书,表明了郑信是“因病身故”,清政府虽说有怀疑,可暹罗方面还是含糊其辞混了过去,一世王对于清朝自称“郑华”,这也是因为他明白郑信和清朝的沟通情况。
事实也证明了,这个方法非常奏效,暹罗和清政府的相互往来就这样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之后。
参考
吞武里王朝灭亡 姚婕编著. 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