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VS现代高考哪个容易_你知道吗
可能很多人当学生的时候,会认为古代科举是相当简单,只是写篇文章就搞定了,而命题书和教科书就是“四书五经”,不用花钱买其他的参考资料,也没有什么“红宝书”之类的,只要把这几本书读透就好。按这种想法,古代状元应该不难考取,而事实却远非如此。只要稍微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
现代高考和古代科举制度,那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古时科举第一级考试是院试,考取后是秀才;
省一级考试为乡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范进中举),第一名为解元;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是会试,考取后是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我们说的状元,就是殿试头名。状元虽然稀有,但毕竟每年都会产出一名,而真正牛的是“连中三元”。
所谓“连中三元”是指连续考中解元、会元和状元。在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史中,也仅有16人(文状元)完成了这系列高难度动作,可谓奇才中的奇才。如果哪家出了一名“连中三元”,何止是祖坟上冒了青烟,那应该是祖坟上在喷火吧……
不过,想走如此复杂的流程一级一级往上考,也不是人人都有资格的。
古时候的科举非常讲究出身,唐朝时只有“官二代”才可以参加考试,李白就没这资格,杜甫倒是出身挺好,可惜没有考中。
宋朝皇帝对于读书人特别优待,出了好些平民状元郎。比如宰相吕蒙正,就是从寒门走出来的“贵子”。
明朝的时候,才算是正经“扩招了”,但对考生的资质,却要求极高,商人是想都不要想了,娼妓、优伶、皂役、胥吏这些“贱民”一出生就基本告别政治生涯了…
还有,女士是不得参加科举的,所以这场全国大考,纯属男人们之间的斗争(这一项算是降低了科举录取难度,现代高考女子的录取比例可是要大于男子的啊)。
我们再来看一组刺激的数据↓
现代高考是分省组织的选拔考试,如果以科举中的地方考试——乡试为对照,明代各地的乡试录取率平均在2.2%-6%之间浮动。
而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招生计划,各省今年步入高考考场的莘莘学子,将有43%-68%的可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40年,高考录取率也一路走高,从当年的4.8%,到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的百分之三四十,如今已有70%以上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与古代科举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参加乡试的人已经是佼佼者:不仅每三年才举办一次,而且到明朝中后期,秀才的录取率已经在10%上下,很多人到六十岁了,依然是童生。
其实,看过古代科举考试题的朋友一定有感触,就那题,你放到现代来考,也没几个人考得中。给各位举几个例子,以下是古代高考中几道童生考题(最初级的考试):
命题作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命题作文:《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命题作诗:赋得春雨如膏(得春字五言六韵)。
请问,您看懂题了吗?想好咋写了吗?是不是和小编一样茫然?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中选择一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相比,你更愿意考哪个?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这就是古代的魔性科举,它是一场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更是一场考验个人家世、财力、运气,甚至活得是否够久的终身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