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季文子是谁_季文子的生平事迹

时间:2023-04-17 13:45:16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前601年前568年执政。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 季孙行父之孙为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

季文子是谁_季文子的生平事迹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前601年—前568年执政。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

季孙行父之“孙”为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故季孙行父为季氏,而非季孙氏。

其祖父是鲁桓公之子友,公子友按照排行称“季友”,季友辅佐鲁僖公执政多年,谥成,史称“成季”。成季有子无佚,无佚生行父。季孙行父为人谨小慎微,克俭持家,执掌鲁国朝政三十多年,厉行节俭,开一代俭朴风气;开初税亩,促进鲁国的改革发展。

季孙行父上承其祖成季之遗风,下启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政治。正因为他的努力,鲁国三桓才得以顺利成长,从而成为日后凌驾于鲁君之上的强势卿家。

季文子生平事迹有哪些

襄仲时期

春秋鲁国,鲁桓公薨,子庄公同立;庄公薨,子僖公申立;僖公申薨,子文公兴立;文公薨,宣公俀立。即“桓公—庄公—僖公—文公——宣公”。

宣公之世,庄公子遂权势甚大,甚至把与他争权的孟孙氏都赶出了鲁国。公子遂,谥襄,史称“襄仲”。襄仲杀嫡立庶,把文公庶子立为国君,是为鲁宣公。彼时,军功甚大的叔孙氏也被襄仲压制得死死的。作为三桓之一,季文子谨小慎微,依附于襄仲而行事。

季文子推行初税亩,使得被困在井田制上面的奴隶、农民们解放出来,从而私田日益增多。作为首倡者的季氏及三桓纷纷抢占这些开垦私田的“隐民”,从而三桓日益壮大。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子家子语:“政自之出久矣,隐民多取食焉。为之徒者众矣,日入慝作,弗可知也。”其中所谓“隐民”实际上就是“新制”初税亩之后归附于季氏的依附农民。足见,鲁君失政的关键就在于“失民”,“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国君是以镇抚其民。……鲁君失民久矣,焉能逞其志?”(《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确实,对民众而言,“礼不下庶人”,老百姓本来就一个被传统礼仪遗忘的阶层,因而季文子关注是他们是否能够生存或生活得更好。鲁君“失民”,便是“失礼”,而季氏“得民”,便是“得礼”,这是后来孔子倡导“礼学”得以昌盛的主要原因。

宣公八年,襄仲卒,子公孙归父执政。三桓的强盛让宣公和权臣公孙归父倍感不安,于是襄仲前往晋国请兵。这里要说明的是,当时鲁国已经不是一流大国,而国力衰弱,只能依附于晋、齐、楚等大国,宣公时,鲁国与晋国交好。可惜公孙归父还没成功搬来晋国军队,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机发难,备述襄仲当政时的弊端,斥责他“南通於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使鲁国没有强援。鲁国司寇表示愿意随季文子除乱。公孙归父听到这样的消息,连忙逃到齐国躲起来。季文子开始执政。

文子执政

季文子辅佐宣公、成公、襄公三代鲁国国君。驱逐权臣公孙归父出境后,季氏掌握鲁国争权。季文子以自己的行动,向历史证明了他大权在握而克勤近邦的高风亮节。

据《史记·鲁世家》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

而《国语·鲁语》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季文子行事以谨小慎微著名,凡事总要三思而后行,连孔子都认为他过于小心,“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凡事总要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