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国为何会惨败_赵国惨败的关键原因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围绕着韩国的上党郡争夺引发的一起秦国与赵国一场大决战,最终赵国惨败,秦国大将的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兵。
起因:
公元前263年,秦国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很快白起攻下韩国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国都新郑的联系。韩王因为害怕秦军,所以决定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主动将上党奉送给赵国,从而引发了秦赵大战,长平之战就是韩国驱虎吞狼的阳谋。
赵国方面:
秦国孤军深入,外有韩魏楚三国牵制,秦国不太可能在上党地区与自己进行决战。只要自己愿意接受上党,就是白得一块土地。
秦国方面:
上党已经被韩国割让给自己,自己自然不能不要。秦军出关就是要扩大疆土,赵国插手上党地区,能打就打,不能打就退回,所以秦国只是派王龁领兵进攻上党,而秦军主力由白起负责镇守野王,以防韩魏楚断其后路。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占之。赵国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双方在长平地区相遇,互有胜负。随后,廉颇在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重点防御故关、韩王山、大粮山,居高临下抵御秦军。
秦赵形成对峙,双方比拼自然就是后勤补给了。赵国粮道滏口陉虽然比秦国近,但是地形崎岖。而秦国粮道是由太行陉从丹水走水路,别看秦国远,秦国的粮食可以顺流到野王(白起负责在此镇守)。
秦赵对峙二年六个多,赵国粮食吃紧,向齐国借粮,齐国不借,赵国陷入进退两难。赵国此时有四个选择。
选择一:从上党撤军,反正本来也不是自己土地,要不要并无大害。
选择二:联合韩魏楚围攻秦军
选择三:与秦国和谈,平分上党
选择四:速战速决
四种方案中,赵王首先放弃方案二,因为联合韩魏楚打败秦国,上党极大可能要还给韩国。赵王选择了方案三与秦国和谈,但赵王发现秦国对和谈似乎比自己还积极,同时秦军主将白起一直在野王防备韩魏楚,所以赵王误判秦国不可能跟自己火拼,也就有了赵括带20万大军增援前线速战速决。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替代廉颇,长平的赵军共有四十多万。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白起进入长平地区指挥秦军,并命令“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十八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奇兵二万五千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五千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赵括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直通长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两万五千名秦军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五千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支援。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
赵军主力被合围,粮道已绝,在被困饿46日后,赵括分军四队强行突围四五次始终未能冲出重围。最后赵括率精锐亲自搏战突围,但结果被秦兵射杀,赵军20万投降,后被白起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并非赵括“纸上谈兵”指挥失误,而是赵国整体战略失策。长平之战赵国并非非打不可,放弃上党就行了。秦国方面一直示弱,整个秦赵对峙期间,秦国王牌大将白起一直驻野王,白起这么重要,为什么不早点用白起。很明显此举是为了让赵国误认为秦国并非一定要拿下上党,然后轻敌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