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什么是儒家文化_如何成为中华文化主体的

时间:2023-04-30 10:15:36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中华文化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多次进行尝试性选择。春秋战国时期即先秦时期选择了百家争鸣,秦朝采用了法家,汉初实行了黄老之术,汉武帝刘彻变儒学为经学,魏晋时期玄学成

中华文化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多次进行尝试性选择。春秋战国时期即先秦时期选择了百家争鸣,秦朝采用了法家,汉初实行了黄老之术,汉武帝刘彻变儒学为经学,魏晋时期玄学成为主流,唐朝时佛教几乎成主流,直到宋朝在程朱等大儒的智慧筹划下,儒家文化才成为名教,成为不可动摇的理论旗帜和统治思想,真真正正地坐稳了中华文化主体文化的位置,为何是儒家文化成为中华主体文化,而不是“出道更早”的道家文化?对君主“无二心”的法家文化?我认为大概有以下三点,您看看对不对?

什么是儒家文化_如何成为中华文化主体的

一、儒家文化继承了中华文化并担负起了传播的责任。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中华文化为源头,兼收并蓄。而道家等虽也植根于中华文化,但它们不同程度的都特别强调其文化特性,尤其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逆反心理过强,太率性,其文化韧性和包容性相较儒家天差地别,汉高祖刘邦曾摘下儒生的帽子往里尿尿,但儒家们仍然初心不改,总之,儒家文化担负了继承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任务,而其它各家没有儒家那样尽责并始终如一。

二、儒家文化不仅为君王提供了“南面之术”,也为士人批评时政提供了依据,更为普罗大众建立了精神家园 。法家“一味迎合”,一根筋地为君王出谋划策,导致理论失去弹性,易产生对立。道家“率性”,高傲且高冷,难接近。墨家的理论,操作性差,如兼爱非攻,有悖人性和人伦。但儒家不同,它即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也要求君主必须要具有仁性、仁心,重视养民和保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尤为特别的是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构建了理想国,“会好的“,“会慢慢好起来”,成为了人们的心理底色和精神支柱。

二、“家国同构”主张,完整契合了“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儒家入世文化,尤其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一体思想,简直就是为封建专制制度定做的东西,严丝合缝,即强调了礼,又强调了孝和忠,即成就了个人,又惠及了家庭和国家,这一思想的提出有效解决了文化上下贯通和融合的问题,为中华文化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奠定了“家国一体”的文明基础。

说明:1、中华文化、中国文化和华夏文化系同义词,不过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侧重点不太一样。好像提到中华文化时,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厚重与博大,而说起中国文化时是往往想到的是其特性和优长,而华夏文化则更强调其包容性。2、儒释道构成的中华文化,儒家文化是主体文化,道家文化是伴生文化,佛教是补充文化,地位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