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被逼的吗_你知道吗
看明朝历史,关于燕王朱棣究竟是被逼造反,还是蓄意谋反一直是热议话题。但其实答案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如果对照历史就会发现,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和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1、两位政变发动者都可以称得上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显耀于历史。这说明了两位都是顶尖的政治人物,行事风格上也都是以政治得失作为抉择的依据。换一句话说,这种人很难被感情、道德等世俗的规则羁绊。
2、发动政变的时候,两位的处境都岌岌可危。至少从表面看上去都是岌岌可危的。当时李世民即将被李渊收回手中的权力,李渊也打算全力支持李建成对李世民的打压,避免两人的斗争继续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朱棣的处境就更不必说了。朱允炆看似良善,实则对几个叔叔全部下了死手,一旦他削藩成功,等待朱棣,乃至朱棣一家的要么是死,要么是生不如死。
3、两人发动政变的时候,手中掌握的兵力都少得可怜。朱棣身边剩下的只有少量亲卫。李世民虽然挂着诸多职务,政权、军权一把抓,但是实际上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并不傻,在长安城内,李世民能够调动的只有秦王府少量的卫队。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发动政变偏偏成功了。以少胜多,李世民更是一战定鼎天下。朱棣则困难一些,靖难之役打了好几年才打下江山。
这其中或许有两人能力差距的原因在里面,但是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两人准备程度的不一样。
李世民是早已准备好一切,包括前期的造势(造成李建成对他迫害的态势,引起军中、民间、朝臣的同情),对长安城内掌握兵权守将的联络与收买等等。做好了这一切,最终他才发动玄武门之变。
否则仅凭秦王府的一帮人,怎么可能政变成功?而且如果秦王府真的对于太子府的打压毫无反抗之力的话,那么李世民身边的一大帮手下怎么可能还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而不是树倒猢狲散。毕竟虽然隋唐演义里把这些货吹得仁义无双,实际上都是什么德行早已见诸史书。背信弃义之事对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稀松平常。而且李世民当时只是秦王,李渊是皇帝,李建成是太子,离开李世民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李建成并不是电视剧里说得那么不堪,实际上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当世、后世人对李建成的评价都颇高,所以不要说这些投靠李建成他不接受这种蠢话,增强自己实力,同时削弱对手实力这种好事,普通人都明白怎么抉择,李建成更明白)。
再对比朱棣。之所以说他准备不充分,这一点单看他开始时候的狼狈样子,例如将儿子送过去当人质,自己装疯等等,都可以说明他造反的时候准备地并不充分,所以需要借各种手段拖延造反的时间。这或许是他一开始没有预料到太子朱标会早逝的原因导致的。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棣或许内心有想法,但是绝对没有付诸实践。这就导致了他后来准备得不充分。
当朱标死后,朱允炆被确立为皇太孙,朱棣应该是在第一时间就开始做造反的准备。主要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朱棣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毋庸置疑。如果朱标活着,凭借他的根基,自然不会担心压不住几个弟弟。那么,朱棣也就没有造反的必要。但是未来当皇帝的是朱允炆。凭借他的威望、能力能够压制住几个王叔吗?绝对不能,双方产生冲突只是迟早的事情。更何况,朱棣虽然远在北京,但是在当时的京城南京城内怎么可能没有一点眼线,那么朱允炆身边几个亲近之人对待他们这些藩王的态度,自然就不会是秘密。
因此,既然双方迟早会走到对立面,那么朱棣怎么可能不做准备呢?而想和皇帝对着干,解决之道只有两个,要么割据一方,要么把皇帝拉下马。而这两种行为都属于造反。那么前者还不如后者。
(2)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战争打得太过诡异。简单来说,就是朱允炆有无数次机会灭了朱棣,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但是偏偏每一次朱棣都能逃过绝地求生,然后反过来打得朱允炆大败亏输。接下来就是一大波的军马被朱棣接受。当然,这其中有用人不当的原因在里面,例如朱允炆任用了草包李景隆。但是除了这些人之外,其中又有多少人是早已暗中投靠朱棣的?
毕竟意外发生一次是意外,一次又一次被幸运之神眷顾,真以为朱棣是天命之子了?
而既然这些人早已经暗中投靠,那自然是朱棣早有准备的结果了。
所以,朱允炆逼不逼迫,朱棣都是要造反的。只是时间上的差异而已。其中有自保的因素在里面,也有他那颗野心作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