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什么是守岁_古人怎么守岁的

时间:2023-05-03 11:30:56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这是关于除夕夜守岁,现在可查的最早记载,出自周处的《风土记》。 周处是谁呢?就是除三害的那位。 由此可见,在三国两晋时期,除夕夜一家人守岁,

“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这是关于除夕夜守岁,现在可查的最早记载,出自周处的《风土记》。

周处是谁呢?就是“除三害”的那位。

由此可见,在三国两晋时期,除夕夜一家人守岁,就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了。而且这个习俗距离今天,至少也有1800年的历史。

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出现了。

古代并不比现在,消遣的方式很多。古代一家人聚在一起,就算有吃有喝,顶多也就多点一盏煤油灯,却要眼巴巴熬一夜,终究是有点无聊。

那么,这漫漫长夜,古人怎么消遣呢?

什么是守岁_古人怎么守岁的

“腊日祭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钩之戏。”

——《荆楚岁时记》

在南北朝的时候,一过了腊八节,村里的那些老头老太太,就会找各自的伴儿,玩一种叫“藏钩”的游戏。

什么是“藏钩”游戏呢?

据《三秦记》中记载,这个游戏与钩弋夫人有关。

谁是钩弋夫人?

据说她是西汉的一个大美女,可惜自从生下来,两只手就展不开,也就是天生残疾。然而神奇的是,后来遇到汉武帝,被他伸手轻轻一掰,手居然就展开了。而且不但手展开了,手心里还紧紧攥着一只小玉钩!

汉武帝眼见此等奇事,便把她带回了皇宫,更是生下了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

后来,人们便根据此事,发明了这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具体玩法,就是把参加的人分成两拨,一拨负责把小玉钩藏在一个人的一只手里,然后全部双手攥拳,让另一拨人猜出小玉钩在那个人的那只手里。

“其负者起拜谢胜者。”

——《风土记》

无论猜对还是猜错,输了的一方都要站起身来,向胜利的一方行礼。试想一下,除夕夜一大家子欢聚一堂,一起玩“藏钩”的游戏。晚辈输了倒无所谓,可如果长辈输了,竟也要规规矩矩向晚辈行礼……

这场面,根本不用想,就已经够热闹了!

什么是守岁_古人怎么守岁的

“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

——《武林旧事》

到了唐宋年间,一家人除夕夜守岁时,可消遣的内容就多了,尤其是一些青年男女。他们基本上整夜不睡,嘴上说是守岁,其实是在玩一种叫“博戏”的游戏。

什么是博戏呢?

据《颜氏家训》记载,博戏原本分为大博、小博两种:

“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

这里的“箸”或“茕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骰子。至于大博和小博,其实是同一种游戏,只不过规模有大小罢了。

这个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

两人相对而坐,每人六枚长方形的棋子,分黑、白二色,放置在棋盘里。棋盘有十二道,两头当中是水,水里放着两条鱼。接下来,两个人轮流投掷“箸”或“茕 ”,也就是骰子,然后根据投掷的正反数目来走棋。

先到达指定位置的棋子,便可以竖起来,称之为“骁棋”,可以入水牵鱼。每牵鱼一次计两分,连续牵鱼两次计三分。

最先获得六分的一方,便是这次游戏的胜者。

只不过,这种玩法到唐朝时,据说被一个叫牛僧孺的人,给做了创新。他将原来的十二枚棋子,增加为三十二枚,分红、黑二色,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象棋。

一家人除夕夜守岁,围在一起下几盘象棋,有人观棋不语,有人指手画脚,倒也确实是一个娱乐消遣的好方法。

什么是守岁_古人怎么守岁的

“妇女儿童皆掷骰、斗叶以为乐。”

——《燕京岁时记》

这是清朝时,人们守岁时玩的游戏。掷骰自不必说了,什么是“斗叶”呢?

斗叶也称为叶子戏,是一种纸牌游戏。

据说这个叶子戏,在楚汉相争时,就已经出现了。此后,具体的玩法不断改进。到了元明年间,叶子戏又被称为“马吊牌”。

当时,人们把《水浒传》里的人物,画在牌面上,总共有四十张,分为四门,也就是由四个人参加。游戏开始时,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下的八张则放在桌上。

接下来,四个人轮流出牌、取牌,并且以大击小。

值得一提的是,叶子戏被认为是扑克、字牌和麻将的源头。13世纪时,叶子戏传入欧洲,再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后,形成了塔罗牌和扑克牌。而在中国,则演变为麻将和牌九。

聊到这里,有些朋友或许会觉得,这不就是赌博吗?

这样认为,当然也没有错。因为从古至今,似乎确实是这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孔子家语》中,会有这样的一段训诫:

“君子不博,为其兼行恶道故也。”

然而,从“兼行”一词中就可以看出,实际上这类游戏的本身,并不区分好坏、善恶。之所以会“兼行恶道”?不过是人性的恶,附加在了上面而已。

实际上,如果在游戏时,博筹不是财物,而是像“藏钩之戏”一样,岂不是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守岁迎新时,最适合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

所以,物无好坏善恶,只不过因人而异。

这确实是天下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