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什么是孟子教育思想_孟子教育思想的理念

时间:2023-05-03 11:39:13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个大儒,因此也被后人称之为亚圣。从第一次在 稷下聚徒讲学开始, 他的一生 都是在教书育人中度过的。 孟子的教书育人,与我们现在说的教书育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个大儒,因此也被后人称之为“亚圣”。从第一次在稷下聚徒讲学开始,他的一生都是在教书育人中度过的。

孟子的教书育人,与我们现在说的教书育人,可不是一回事。

孟子说他生平有三件乐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一个老师,能教育几个天下英才,是最快乐的一件事。

而且这份快乐,跟学生交了多少学费,是没有多少关系的。

这也就难怪,古人一直强调说,有关学习这件事,不光师父要选择学生,其实学生也是要选择师父。

就如同伯乐与千里马,不是伯乐识不出千里马,可是没有千里马,又何来伯乐呢?

所以,问题就出现了:

孟子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天下英才又为什么,非要让孟子来教育呢?

这是因为孟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这样的一个理念,可以说足以承前启后,更是奠定了我们华夏文明的基石。

这个教育理念是什么呢?就是“性善论”,概括起来也就是“人性本善”这四个字。

什么是孟子教育思想_孟子教育思想的理念

人性本善

孟子的这个教育理念,来自于他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就是: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就是说在孟子的教育理念里,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人性的这种善良,就好像水总是顺着低洼的地势往下流。因此上,没有不善良的人,就如同没有不向下流的水一样。

孟子的这个论断,其实来自于一场辩论,辩论的对象是一个叫告子的人。

据说告子是墨子的学生,年纪比孟子大,资格也比孟子老。他认为人的这个本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就像湍急的水流一样:

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从东边冲开了缺口,那就往东边流;从西边冲开了缺口,那就往西边流。

对于告子这样的表述,孟子好像也无可辩驳。不过他却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更加需要重视和警醒的问题: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

水确实无所谓向东流还是向西流,可你作为一个文化人,怎么可以不区分上下善恶呢?

从这个问题中就可以看出来,孟子知道人性中有恶的一面。试想他三岁就没了父亲,跟着母亲一起艰难度日,可谓尝尽了人间的冷暖,怎么会不知道人性的恶呢?

实际上,就是因为知道人性的恶,所以他才强调“人性本善”。

这也就是圣人之所以是圣人的原因。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无论是告子的人性无所谓善还是恶,还是西方的“人性本恶”,最终带给人类的,只有无尽的深渊。

什么是孟子教育思想_孟子教育思想的理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承认“人性本恶”,那无论做什么恶事,就都变成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

这就是当今的某些西方国家,为什么恶事做尽,还觉得自己理所当然的原因?

可是当一个人类社会,人人都在挖空心思地做恶事,显然是不能长久维持的。怎么办呢?于是西方就有了一个什么教义,认为人打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

有罪怎么办呢?只好是不断赎罪,然后等着某个神明来救赎。

可是西方的这个神明,好像一直都挺忙,也可能是忘了,结果就搞得西方社会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越来越不可调和,整天不是搞游行闹独立,就是各个阶层之间互相掐。

当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遵从各自内心的那点私利,那点恶去做事,必然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告子的人性无所谓善恶,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为无所谓善恶,就等于承认了恶的存在,就必然会导致恶的出现。而在一个善的环境里,恶的出现就会像一颗老鼠屎,会让整锅汤都坏了。

因为越是在善的环境里,作恶的成本越低,而收益却越多。

这其实就是当下,我们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根本的症结所在。就是我们对人性善恶的界定,明显是有一点模糊了。结果就搞得为善的人,总是在吃亏,而那些作恶的人,不但得了利,还毫发无伤。

而孟子的“性本善”则不同,它是建立在“知恶而言善”的基础上,不但可以引导人心向善,更可以很好地抑恶扬善。

什么是孟子教育思想_孟子教育思想的理念

我们现在总在讲“化”,什么“城镇化”,什么“科技化”,什么“智能化”,总之都是这个化那个化的。

其实最重要的“化”,就是“以文化之”。

脱离了这个基础,其他任何的“化”,都是“兴一利而生一弊”,有可能还是生出多弊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文”,都可以“化之”。这其中孟子的“人性本善”论,从目前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只不过,这个理念的基础,是建立在“知恶”之上的“向善”。

实际上,正是因为“知恶而向善”,才有了孟子教育思想中的“四端”,也就是仁、义、礼、智,以及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即“非天之降才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