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有多牛_喀秋莎的威力
朝鲜战争打出了民族志气,也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可谓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立国之战,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真正的实力和中国军人超人的战斗意志,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面对面的与美国军队展开大规模的军事战斗,当初出兵朝鲜时,很多人包括一些开国老帅对此战都很没有底气,一旦此战失败,那么必将招致一堆麻烦,世界列强很有可能趁机再次瓜分中国,此外出兵朝鲜很容易暴露我军的军事实力,况且国内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一旦失败,真的算是把家底都赔进去了,所以当金日成向中国求援时,我方没有立刻给于回复,而是在精神上表示支持金日成对韩国的军事行动。
后来世界局势发生了变化,首先是美国参与了朝鲜战争之中,紧接着苏联坐不住了,眼看着美国人将金日成打到了鸭绿江边,下一步金日成就该流亡到东北组建流亡政府了,于是苏联便跟中国商量,让中国出兵对付美国人,苏联在背后暗中支持,苏联之所以不选择直接对抗美国人,主要是因为苏联当时的国力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虽然不服但是事实就是事实,此外苏联一旦参战就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两个超级核大国之间的对决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说不定将会毁灭世界,所以苏联选择留在幕后也算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朝鲜参战,这场战争很难称得上是一场实力对称的战争,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相比,人民志愿军显得装备简陋,条件艰苦,首先从武器上来说,美军装备的几乎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而当时的志愿军既没有装甲兵也没有太多的重炮,至于航空兵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在战争初期,我军几乎处于被动挨炸的被动处境,只能靠当时苏联秘密派遣的飞行员进行空中拦截。
由于火力太弱,在朝鲜战争中,我军大多时候只能靠血肉之躯去抵挡美军的飞机大炮,因此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长津湖一战中,我军与美军血战到底,本想以优势兵力彻底歼灭美国王牌军队——陆战1师。
然而美军利用我军装备简陋的劣势,依靠飞机大炮,临时组成了阵地,抵抗我军的进攻,虽然我军兵力占有优势,但是却没能在此战中彻底歼灭敌军,始终无法打破美军阵地,最终第九兵团伤亡惨重,而美军陆战1师则趁此机会逃出生天,此后,火力太弱一度成为限制志愿军战斗力的一大致命弱点,然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发起的第四次战役中,我们终于迎来了终极武器——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苏联研制的新型火箭炮,杀伤力巨大,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种多轨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它们虽比其他火炮来的脆弱,但价格低廉、易于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其他的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
那么喀秋莎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杀伤力如此巨大的武器会取一个如此女性化的名字呢?喀秋莎火箭炮,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系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出厂时的标记,K即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第一个字母。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当时严格保密,苏联红军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联红军里传播开来。德国纳粹则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在二战中,这种武器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而在朝鲜战争中,喀秋莎同样发挥了巨大的威力,120多辆喀秋莎火箭炮被编入了我军序列,但是由于当时我军战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喀秋莎火箭炮的操作还存在误区,短时间内很难掌握这种技术,所以苏联当时专门派了专家来帮助志愿军战士来操作喀秋莎火箭炮,经过了整整五个月的训练,喀秋莎火箭队终于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光彩。
对此,当时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感到十分振奋,多次勉励志愿军战士要充分利用火箭炮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而在具体战争中,喀秋莎火箭炮也确实帮助志愿军解决了很多难题,在上甘岭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大显神威,我军以密集的炮火帮助步兵夺回了多个高地,在喀秋莎火箭炮的猛攻下,敌人的山头几乎都要被炸平了,很多志愿军老兵曾经这样回忆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这东西是真厉害,连当时武器装备最先进的美国都没有,说到底还是要感谢苏联老大哥,如果没有这个武器,最后结果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一轮猛射之后,敌人阵地上就没有什么活物了,基本横尸遍野。
在金城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将韩军阵地打成了一片火海,敌人损失惨重,这场战争中,我军以绝对的火力优势对敌人进行了精准打击,那么身经百战的将帅和老兵从未打过如此阔气的硬仗,1100多门火炮齐射,让这群老兵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他们流着泪看着眼前壮观的场面,或许想到的是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如果我们早点拥有这样的武器,或许我们真的就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亡了,从死神那里将我们的战友抢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