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防盗墓_古人防盗墓的套路
古人认为,人去世后到了“阴间”还可以像在“阳间”那样生活,所以在下葬时往往要准备大量陪葬品,以供其在“阴间”使用。此外,人们还相信去世的先人在“另一个世界”能通过某种神力保佑“阳间”的子孙后代,所以厚葬去世的长辈就显得更加有必要了。然而,先人能不能保佑子孙后代谁也无法证明,但古代那些大户人家墓葬中丰厚的陪葬品却成功吸引了盗墓贼的关注,越是豪华墓葬,打主意的人就越多。当然,谁也不希望自家的祖坟被人刨了,所以防盗墓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那么古人是如何防盗墓的呢?
一、积沙墓
积沙墓顾名思义就是用沙子填充墓穴。普通的黄土很容易被盗墓贼挖开,可沙子容易流动,挖开下面的沙子,上面的又会自动流下来。早期的贵族大墓深达一、二十米,墓室上方填充着海量的沙子,盗墓贼想将沙子全部挖走显然不现实,可不挖走沙子又无法深入墓穴。
为了盗取积沙墓中的陪葬品,盗墓贼想出了边打盗洞边用木板等物品加固盗洞四周的方法。这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沙子回填盗洞,但也存在着沙子压垮防护木板,将盗墓贼全部埋入沙土中的风险。不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盗墓贼想要盗取墓中的财物,有时候也只能拼上老命了。
二、积石积沙墓
积石积沙墓是积沙墓的加强版,它在积沙墓的基础上加入了巨型石块,盗墓贼在盗挖至墓穴较深处时,掺在沙子中的石头就会因沙土松动而落下,将盗洞中的盗墓贼砸死。
河南上蔡的郭庄楚墓是积石积沙墓的典型代表。该墓周围共有十几个盗洞,其中最早的一个大约在战国时期形成。然而郭庄楚墓出色的积石积沙设计让盗墓贼屡次无功而返,因此该墓虽历经了两千多年,但主墓室仍保存完好。2005年,河南省考古人员对该墓进行抢救发掘,从主墓室中出土了青铜器物1000余件、玉器200余件,以及少量陶器。
三、设疑冢
曹操是盗墓界的祖师爷级人物,所以他深知防盗不易。因此为了防止自己死后陵寝被人盗挖,他在邺城外设立了七十二个疑冢,只有一个是真的,其他七十一个都是空冢。盗墓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任何一个盗墓贼都难以接受费尽心力却挖到一座空墓的结果。所以尽管有很多人对曹操墓感兴趣,但一想到七十二疑冢就足以让大家望而却步了。
此外,除了像曹操这样通过障眼法迷惑盗墓贼外,还有另一种疑冢方式就是在真正的墓葬中造假。比如上文提到的上蔡郭庄楚墓不仅用了积石积沙的防盗措施,墓主人还在墓室上方的沙土层中放置了空的棺椁。即便盗墓贼费尽心机挖到这里,一看是空的棺椁,自然以为这座墓葬已被人盗过,大概率就会一边骂娘,一边收工走人了。难怪有人开玩笑说盗墓贼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上蔡郭庄楚墓的套路。
四、铁汁灌缝,石铁封门
有些陵墓不起坟丘,而是直接在山壁上开凿墓室,如汉文帝的霸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这种陵寝只要找不到墓道口,那盗墓贼就算人数众多也无可奈何,总不能为了盗墓而把整座山给移掉吧。同理,一旦墓道口被找到,那整座陵寝就无险可守了。所以这种山陵的主要防盗措施为两种:一是隐藏好墓道口的位置(废话);二是在通向墓室的墓道上用铁汁灌缝,石铁封门。
据现有考古资料显示,乾陵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其中墓道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大型石条填塞。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累计约8000余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石条缝隙以熔化锡铁汁灌注,待铁汁冷却凝固就和石条完全融合到了一起。如此强度的石铁封门别说古人无可奈何,就算动用现代大型机械进行挖掘,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乾陵至今安然无恙,很大程度上也是当年防盗措施做到位的缘故。
以上就是古代贵族大墓的普遍防盗墓措施。至于电影、电视剧中那些神乎其神的机关墓、毒气墓,其实都是后人脑补出来的。比如电影中的盗墓贼因触动机关而引发巨石滚落,这就是积石积沙墓的艺术加工结果。至于盗墓贼在盗墓时因吸入毒气受伤甚至身亡的现象也不是古人在墓葬中下毒(古人不懂生物学、化学,压根不具备这技术),而是长期封闭状态导致墓葬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有毒物质。当然,秦始皇陵中灌注了大量水银是真的,但秦始皇的本意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而不是打算通过水银挥发所产生的有毒气体来消灭盗墓贼。更何况水银虽然含剧毒,但却是慢性毒物,并不适合在很短时间内毒死盗墓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