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宰白鸭_满清的宰白鸭有多残忍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在中国几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也曾出现过“法治”的种子。早在先秦时期,就曾出现过“奉法者强则国强”的壮阔宣言。
然而,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始终是为了地主阶级利益的皇帝或者大臣而制定的,统治者拥有着对法律的所有权力。普通百姓的得失,很多时候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态度和看法。而一些掌握权力的人,则往往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
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被推向了最高峰。在这样的专制制度之下,统治阶级内部难免滋生腐败。不仅中央官员相互勾结,个别地方官员更是以权谋私,昏庸无能。
执法办案官员的腐败无能,必定会带来法治的不公正。在当时的一些偏远地方,有钱有权有势之人,即使在犯罪之后,也能够轻松地逃脱法律的制裁。甚至就算闹出了人命,也同样能够逍遥法外。因为在当时流传着一种陋俗,就是“宰白鸭”。
那么何谓“宰白鸭”?简单地说,就是一些权贵为了脱罪,以重金来收买他人来顶替罪名甚至伏法送死的行为。被收买之人,就好像是一只待宰的“白鸭”一般,任人玩弄,因此才有了“宰白鸭”的说法。
那么清朝的宰白鸭到底有多残忍?在当时,被收买的大多都是贫寒子弟,以及一些无业游民。这些穷苦之人难以生存,只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换取家人更好的生活。甚至一些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卖作“白鸭”来获得钱财。
早在乾隆年间,福建的一些偏远地区就出现了“宰白鸭”的现象。而到了道光年间,这一现象开始蔓延滋长,广西、湖南、浙江等地区也相继出现权贵出钱买命,逃脱人命官司的案件,有时一年间甚至出现百余起。
清朝时期福建有一位审判员名为陈鳌,曾亲自经历过一起“宰白鸭”的案件。当时,陈鳌对一起凶杀案进行复审,在此之前凶手已经被缉拿归案,但细致的他还是在其中发现了端倪。因为验尸结果显示,死者身上伤口众多,明显为多人所为,但凶手却只有一名。
而进一步调查之后陈鳌还发现,凶手竟然还是一名刚满16岁的孩子。这让陈鳌心中生疑,联想到了此前的“宰白鸭”案件。于是,陈鳌再度对这名凶手进行提审。经过多次提审,陈鳌更加确定了自己心中的猜疑。因为在几次提审中,小男孩的供词竟然一字不差,这无疑是事先准备好之后背下来的。
最后,经过陈鳌的开导和劝说,小男孩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是他的父母收了别人的钱财,来叫他顶替罪名,所以自己才成了凶手。真相大白之后,陈鳌将这件案子退回重审。然而,没想到到了重审之时,男孩却依旧咬定自己因为与死者有仇而杀了人。
这让陈鳌倍感意外,但却又无可奈何。而他不知道的是,在当地官员得知男孩翻供之后,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而男孩的父母也逼迫他认罪。最后,男孩只得再次认罪,被判处死刑。然而,像这样的案件其实在当时还有很多,甚至连小孩也难逃劫数,真正的罪犯却得以逍遥法外。
虽然在当时道光皇帝对这类案件深恶痛绝,要求地方政府坚决杜绝这种行为。然而地方官员要么昏庸无能,无法追查到真凶,见有人主动投案便草率结案。要么就是与权贵们狼狈为奸,在接受贿赂之后,帮助他们脱罪。到了最后,斩的不仅是这些无辜的“白鸭”,斩断的也是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