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疆域的基本盘是如何形成的_中国疆域基本盘的形成过程
中国疆域的基本盘有多种名称,例如“华夏”“内地”“汉地”等,这个区域是中国农耕民族生活的主要地区,也是中国历代疆域的核心地带。从秦朝到清朝,只有占据这个地区的王朝才能称之为“中国”,而基本实现该区域的统一就可以算是大一统王朝。从夏商周到秦朝的统一,华夏的版图又是如何奠定的呢?
一,从炎黄到夏朝:华夏的初步奠定
大约在前3000年前,中国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时代,各大部落为了扩张地盘,开始联合为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上游,出现了炎帝、黄帝两大部落首领。炎帝是农耕部族的代表人,他们脱胎于河湟上游的古羌人,后来在渭河流域转为了农耕民族。黄帝也来自于古羌人,但主要活动在黄土高原一带,主要从事游牧业,他们和后来的狄、戎有密切的联系。在淮北、山东半岛一带生活着大量的夷族,他们以鸟为图腾,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大汶口文化等。
不久,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对夷族部落开战,最终击败了蚩尤,于是东夷、炎黄开始融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不过,由于炎黄的文化水平不如东夷,于是在统一后,东夷的文化龙山文化反而征服了黄河中游。
新兴的华夏部落继续推行禅让制,炎黄和东夷首领轮流担任部落的军事长官——王。不久,华夏部族开始向南扩张,和江汉一带的苗蛮部落发生了战争。在战争之中,王权进一步膨胀,一带朝代就要诞生了。
大约在前2000年,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了。“华夏”一词中的“夏”就来源于夏朝。夏朝实际上就是炎黄和东夷两大部族联合形成的,但是由于夏后启推行禅让制,导致东夷族的不满,于是两大部落再次大战,东夷族的首领一度取得胜利,后羿和寒浞相继登上王位。不过少康后来光复了夏朝,使得夏朝得以延续。到了夏朝后期,夏朝不断对东夷开战,使得“九夷”臣服,将夏朝的势力范围向东扩展到了东海一带。
最初夏朝的疆域基本局限于伊洛河一带,主要位于河南北部、山西南部。中国多种古文献对夏朝的疆域进行了描写。《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太行山上的关口)在其北。”《战国策·魏策》记载“伊阙在其南”作“伊、洛出其南”。《国语·周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封唐叔“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而唐在山西南部。
夏朝的首都不固定,有阳城(河南登封)安邑(山西夏县)、太康、斟寻(河南巩县),少康、原(河南济源县)等地,总体上是以伊洛河为核心。极有可能就是在洛阳一带。洛阳自古以来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因此三代时期称之为“中国”,也就是中央之城的意思,古代的国指都城。
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一带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王宫建筑,这可能就是夏朝的都城遗址,但是没有发现文字,因此还不能断定就是夏都遗址。
在“九夷”臣服之后,夏朝的疆域向东推进到了山东一带。历史上有一些重要的夏朝封国也出现在江苏、山东、河南交界的地方,例如徐国分封给了东夷伯益之子若木,位于淮河一带。东夷部族首领舜的儿子商均分封在虞国,位于河南商丘虞城。
二,商周时期:从点到面地推进
大约在前1522年,从东北而来的商部族联合东夷部族消灭了夏朝,夏桀逃到了巢湖一带。《战国策·魏策》记载商朝的范围“殷纣之国,左孟门,右漳釜,前带河,后背山”,《史记》也说“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这个范围,就是商朝的核心范围,大概就处于华北平原一带。
而商朝的势力范围则更大。根据考古发现,人们在河北卢龙至辽宁朝阳一带发现了孤竹国的遗址,该国就是商朝的分封国,这证明了商朝在东北延伸到了辽西。在关中一带,人们也发现了商朝的文化遗址,《诗经·商颂·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当时的周人为了躲避商朝的锋芒,竟然迁徙到戎狄地区。
在南方,商朝的势力范围到达了江汉一带。《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载“武丁之裔孙封于权”,这个权国位于湖北当阳一带。后来人们在湖北发现了商朝的文化遗址和墓葬。在北方,经过武丁的征伐之后,商朝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山西北部。
商朝对周边的部族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使得国家的奴隶数量迅速增加。商朝的奴隶之中,又以羌人最终。商朝人将西部的夏人、戎狄统称为羌。到了后期,东方的东夷也开始反对商朝的统治,于是商朝又和东边的东夷大战,这给周朝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可见,商朝的统治是具有民族压迫色彩的,因此最终遭到了各族的共同讨伐。不过,商朝的征伐使得甲骨文迅速在黄河流域推广了,就连周人后来也接受了甲骨文,使得甲骨文逐渐成为了通用文字,这在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周人自称是夏人的后裔。在商朝崛起时,周人流窜到了戎狄之间,一度放弃了农耕。后来,局势稳定之后,周人就迁徙到了渭河上游,继续发展农业。我们根据周人的姓氏可以得出,他们是炎黄后裔,周人是姬姓和姜姓联姻形成的部族,而两姓的始祖正式黄帝和炎帝。
商朝后期,商朝忙于东征东夷,于是对周人无暇西顾,并且册封周人以征伐大权,于是周人在西部趁机发展,兼并了关中、陕西、河南西部多个小国,其国力逐渐超过了商朝。最终,周武王联合西方的各个小国对商朝发动了决战,一战而灭商朝。
灭商之后,西周全面继承了商朝的疆域。为了控制广大的东方地区,周将王族子弟、功臣等分封到东方。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又在洛阳修建东都,驻扎军队,使得洛阳成为了统治东方的核心。到了西周中期,周朝又和南方的楚国、徐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真是旷日持久,最终周朝向南推进到了江汉一带,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统称为“汉阳诸姬”。
经过商朝和西周的长期统治,炎黄和东夷两大部族已经基本实现了融合,华夏的概念开始出现。在西周时期,分封到各地的诸侯都自称为“夏”,统称就是“诸夏”,夏文化就在黄河流域推广开来,华夏认同逐渐出现。
三,春秋战国:华夏认同,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华夏诸国虽然遍布黄河流域,但是各国并未连成片,华夏和各少数民族处于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例如,洛阳周边一带还生活着大量的戎狄,而齐国边境也生活着经济落后的夷族。而这种局面是在春秋时期得以变化。
前771年,西周灭亡,天下大乱。这时候,北狄、西戎、南蛮(楚国)不断入侵华夏诸国,邢国和卫国被北狄攻占,郑国、晋国也正被北狄入侵,而西戎横行于关中地区,威胁洛阳,山戎则威胁燕国,“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伊、洛,往往有戎”。南方的楚国则不断吞并“汉阳诸姬”,并一度进攻在郑国。当时的情景就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在这种情况下,齐晋两国先后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挽救了华夏文明。随后,各国开始兼并戎狄的土地,齐国帮助燕国击败了山戎,扩展了燕国的土地;秦国击败犬戎,收复了关中;晋国不断在北狄地区扩张,齐国则向山东半岛东部推荐,兼并了莱夷。这些扩张之后,华夏诸国逐渐连成一片。
而南方的楚、吴、越三国最初都是蛮夷,但是他们为了参与中原争霸活动,也开始大量学习周代的文化,学习华夏的制度,最终实现了华夏化。例如楚国最初自称为蛮夷,但是到了后来就成为了华夏之一了。如此,华夏文化就从黄河流域推广到了长江流域。
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进行了新的议论扩张。秦国不断兼并西戎和义渠戎、西羌之地,甚至灭了西南的巴蜀,楚国吞并了越国之地,赵国向北推进到了河套平原,燕国则向东推进到了辽东。如此,就使得华夏文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与此同时,伴随着郡县制的推广,各国的内部正在一体化。以前生活在各国的蛮夷戎狄逐渐接受了华夏文化,实现了民族融合,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部分。从春秋到战国时代,融入华夏族的民族主要有莱夷、戎狄、荆蛮、巴蜀、吴越等。民族的大融合,为后来秦汉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此后,秦始皇又派遣军队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将河南地,珠江流域纳入了版图,使得戎狄、百越民族基本都收归版图之内。不过秦朝短暂,这些新兴融合的民族尚未出现新的名字。但是秦朝大规模在珠江流域移民,加速了百越民族融入华夏文明,为后来汉朝经营南越提供了条件。
自秦皇统一华夏,中国内地的疆域就基本奠定了。从秦朝到北宋,乃至于后来的明朝,中国的疆域基本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在强大的时期能够从河西走廊经营西域,从辽东经营东北。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民族大融合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