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穷游_徐霞客是怎么穷游的
“驴友”是本世纪的新兴名词,但在这个名词诞生之前的明朝,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一位喜好穷游的驴友,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徐霞客。徐霞客每次出行,都会选择步行这种方式,倒不是因为他没有乘船骑马的经济条件,而是因为他觉得唯有步行才能尽览风光。
“余谓游不必骑,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胜于追逐。余之欲行者,正恐其同;其不欲同者,正虑其骑也。”
徐霞客的祖先是江阴地区的豪绅,江阴徐氏早年间堪称巨富。不过,传到徐霞客祖父这一代的时候,徐家就已逐渐破败了。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励精图治,使徐氏家业有所恢复。当然单凭其父毕生积累的资财,恐怕不足以支持徐霞客周游中国三十余年。
徐霞客的好朋友,晚明文豪钱谦益在撰写《徐霞客传》时提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徐霞客“力耕奉母”。一个需要靠耕种来赡养老人的人,基本不会有那个闲钱去旅游。即便有,这笔钱也不会让他在外面周游三十年之久。
当然,钱谦益笔下的徐霞客事迹有可能带有一部分夸张手法,但作为与徐霞客相识的熟人,钱谦益所书绝不是空穴来风。
正所谓“富不过三代”,即便徐有勉积累了颇多家财,但徐霞客几十年来从不从事劳动生产,一门心思地将时间精力花在旅游上,一般中产阶级的家业早已被挥霍殆尽。可以说,徐霞客晚年的旅游堪称“越游越穷”。就在徐霞客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口袋里的银子已捉襟见肘了。
虽然《徐霞客游记》里没有提到太多细节,但此时的徐霞客已经开始向好友借取出行之资了。五十一岁的徐霞客偶遇静间僧人,和尚说他曾用舌尖上的鲜血抄录了一整部《法华经》,并希望能将这本经书送往云南鸡足山供奉起来。
于是乎,徐霞客找到了自己的旅伴,两人于崇祯九年开始了这段旅程。当天,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到了这样一件小事:“是日复借湛融师银十两,以益游资。”民间有句老话说得好,“穷家富路”,可徐霞客刚刚离开家门几天,就开始向人借钱,足见徐霞客的经济状况相当堪忧。
然而,徐霞客借钱绝不是一时之急,后面还有更多能体现徐霞客经济条件的情况发生。崇祯十年,徐霞客遭遇了人生中的一道坎。二月十一日,徐霞客与好友渡江的过程中,遭遇了一伙流寇。匪徒将至,徐霞客将行囊抛进江水中,跳进水里游泳逃命。
等到土匪撤退时,侥幸逃脱的徐霞客只剩下一个银质的挖耳勺了,除此无他。徐霞客的一身衣服都湿漉漉的,他不得不用挖耳勺向船家买了一套干净的衣服。
“邻州客戴姓者,甚怜余,从身分里衣、单裤各一以畀余。余周身无一物,摸髻中犹存银耳挖一事,遂以酬之,匆匆问其姓名而别。”
此时的徐霞客穷得只剩一件衣服了,这趟旅行又该如何继续下去呢?
好在徐霞客在附近的衡阳城里有个旧相识金祥甫。二月十三日,困顿了两天的徐霞客立马赶到好友家中,想要向好友借一些细软渡过难关。没想到,金祥甫的手头有些紧,没能给他这笔资助。于是,徐霞客只能暂时借住在好友家中。
直到二十多天后,金祥甫才凑来一百两银子,从中挪出二十两借给徐霞客。当然,这笔钱不是白白借给他的,徐霞客允诺将徐家二十亩地的地租抵债后,金祥甫才慷慨地将钱拿给徐霞客。因为此前的强盗事件,徐霞客的旅伴静闻僧人受到惊吓,不久后便去世了。
徐霞客火化了好友,决定完成他的遗愿,帮他将骨灰和经书送往鸡足山。在接下来的旅程里,徐霞客的手里虽然有二十两银子,但这笔钱并不能让他阔绰地走完全程。所幸在十月初十,徐霞客的好友中军唐玉屏以马牌相送,这才让徐霞客接下来的路变得通达起来。
什么是马牌呢?
其实就是古代官员去驿站时需要出使的信物。在官驿制度松弛的晚明,有了这份马牌,徐霞客便可大摇大摆地化身为政府公务员,一路上均可享用到驿站的福利。食宿问题解决了,加上徐霞客还有二十两银子的闲钱,所以接下来他总算是顺利地到达南宁。
从这里足以看出,旅行家徐霞客晚年的旅游绝不是什么“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东拼西凑的穷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