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能够成大事_原因有三
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打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削弱了汉王朝的统治势力。
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混战中,各路军阀借此机会招兵买马扩大自己势力范围,如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 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 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等,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的军阀割据势力。
刘备,字玄德,自称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到了他这一辈早已是落魄之家。不过相比于读书,刘备更喜欢享乐,为了追求生活的更高品质和政治社会身份的上升, 刘备一直不甘于“贩履织席为业”现状。早期的刘备虽然小有名气,但也算不得有实力的军阀,只不过是游离在各个军事集团,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廿二史札记》中对魏蜀吴三国的用人方式评价道:“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种与人友善、平等待人、少言的性格能容人, 对于下属的缺点刘备大都不往心里去,比如张飞的暴脾气,关羽的骄傲自负。刘备任人取其所长容其所短,不给下属施加紧张感,自然使人们愿意与他交往。这使得他在人才大多被曹操和孙权笼络的情形下, 还是得到了许多游侠豪杰的追随, 代表人物如张飞、关羽等人, 从起兵镇压黄巾军发家开始便一直追随刘备。
刘备做平原相的治军为政能力被时人认可,得到了如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社会名人的认可,大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在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 徐州牧陶谦继让徐州。一开始刘备害怕袁公路觊觎徐州会引兵来境所以拒绝了,但是在广陵太守陈登和北海相孔融的强烈劝勉拥戴下还是被推上了徐州牧的职位。刘备为何深受当时社会名流和官僚士大夫的拥戴以至于被推举上一州之牧的位置, 与他一直以来重义、爱民、以诚待人的个人品质和政治操守不无关系。
《三国志·先主传》有云:“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刘备亲待下属,宽和治民,力求稳定社会秩序,很得人心。在这样一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军阀和士人之间是一个相互选择的关系,良禽择木而栖, 刘备的知人善任、以诚待人、忠厚仁义使他在各路大小军阀中使人更能信任和依靠。而越来越多的官僚士大夫选择刘备,为其所驱使,替其出谋划策, 催促着刘备作为政治领袖加快完成自身的政治社会化,使刘备不再甘于继续做一个二流的弱势军阀,而是开始将自己放在州牧一级的割据一方的军阀行列之中并以此寻机扩大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
在后来周旋于曹操和袁绍之间时, 刘备又展现出能屈能伸、韬光养晦的一面,隐藏自己的野心,等待争取脱离双方的控制的时机。终于在官渡之战后,刘备据汝南附同宗荆州牧刘表。由于刘表胸无大志,荆州的能人诸如徐庶、司马徽、庞统等人纷纷放弃刘表,选择投奔了刘备。刘备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形成了在荆州的帮派网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结识了卧龙诸葛孔明的《隆中对》,刘备自此有了可以实现的具体行动战略和建国立业的机会。
在《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下, 刘备与孙吴联手抗曹于赤壁。击退曹操后,三分天下之势渐成, 建安十四年, 刘备自领荆州牧,真正开始了谋求大业的实际行动。十六年入蜀,十九年破益降刘璋后, 又自为益州牧,东拒孙权保三郡,北抗曹操夺得汉中,终在章武元年 (魏黄初二年, 公元221年) 在成都称帝,完成了建国大业。
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有三:
其一,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在汉末激烈的军阀混战的环境中,刘备明知不利而不弃民,尤重稳定社会秩序,顺应各阶层期盼安定生活的愿望,获得了人们特别是官僚士大夫的支持和拥戴,在徐州时,得以登上州牧之位。又懂得义以待人,等而下之,虽不善用兵,战则常败,但总能很快又重新整合起队伍。
其二,既有自知之明也能审时度势。军阀混战之初刘备知自己尚未羽翼丰满无法与袁绍、袁术等强势军阀争雄,领徐州牧后,刘备开始认识到自己有可能位列强势军阀,逐渐自信起来,进一步扩展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企图独立一方。入荆州后, 刘备理性地认识到选贤举能的重要, 开始自觉地访贤求贤。入蜀前后更是广泛纳贤,但凡有归者皆以诚待之,据才授职,尽用其能。
其三,非常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那就是善于用人和拙于用兵。他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结交了许多能人志士将其纳入麾下,组成了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特别是诸葛亮卓越的军事统帅才能和高超的政治领导能力,弥补了刘备的不足,这与曹操和孙权的军事集团结构完全不同, 形成了刘备军阀集团的领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