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多有远见_汉武帝打下了多少疆土
汉武帝刘彻竟无心插柳柳成荫?
匈奴和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之间爆发了无数次的战争,击打匈奴成为了每一个中原王朝帝王的目标和终极使命,但最终却被汉武帝消灭了,汉武帝是如何消灭这千古难题的呢。
这就要提到大宛(yuan)这个国家了,大宛,是古代中亚国名,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天山一带,也包括了部分的斯坦地区。
主要居民为赛中为主,大宛国生产好马,以汗血宝马最为出名,汉武帝知道后很想得到汗血宝马以加强军队的绝对实力,本想以和平的方式去购买一些马匹。
但大宛国却拒绝了这一好意,汉武帝刘彻一气之下攻打了大宛国,不仅收获了汗血宝马和一些奇珍异宝,更为攻打匈奴,削弱匈奴侧翼奠定了一定的地理性基础。
张骞误打误撞寻宝地
汉武帝建元三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本希望联合月氏攻打匈奴,经匈奴地被困十余年后逃走,行至大宛国。
发现大宛国人杰地灵,地大物博,还有很多的奇珍异宝,便在心里默默记下了这里地方。
待到元朔三年时,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正在为攻打匈奴一筹莫展之时,张骞告知汉武帝大宛国也深受匈奴危害。
如果可以与大宛国联合起来一起攻打匈奴,不仅在军队数量上加强了,也占据了一定的地理优势。
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汉武帝听到后激动个万分也听闻大宛国也有结交之心,又听闻大宛国盛产血宝马,于是派使者前往,并准备带着千金与大宛国交换汗血宝马。
大宛拒绝,战火纷飞
在历史记载中,汉宛之战的具体原因并没有一个记载,但一些史料证实,汉武帝想千金买汗血宝马的一片诚意被拒绝。
所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不说大宛国与汉王朝并无交战,就单拒绝也好,甚至把使者也残忍杀害。
汉武帝作为千古一帝瞬间感觉到了“没面子”,一气之下说:大宛,像这样的小国都不把汉王朝放进眼里,那像西域等大国就更不会把汉王朝放进眼里了,更别说驯服匈奴了。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决心拿下大宛国,太初元年(前104)由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进击大宛国,汉宛之战便拉起了序幕。
第一次战争由于远征大宛路途遥远,沿途的各个小国又拒不配合,汉兵在抵达大宛国时疲惫不堪,太初二年(前103),李广利无功而返。
太初三年(前102)夏天,第二次战争再度启程,汉武帝加强了军队的建设,边骑六万人,马三万匹,牛十万头,粮草,弓弩更不计其数,更将大宛城外的河川改道,使其无水可用。
李广利把将军队分为了几支,汉军三万主力先抵达了大宛国,围攻了四十余日,无可厚非的获取了战争的胜利,汉武帝得知后欣喜若狂不仅封李广利为海西侯,士卒得到赏赐价值万金,充军的罪犯免罪。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大宛国被击败后,各国震惧,派遣使者纷纷来朝,使中亚与中国之间加强了经济交往,之后大宛同意每年向汉王朝进贡两匹汗血宝马,大宛国从此附属于汉朝西域都护府管辖。
这场战争巩固了汉王朝在西域的主导地位,也为击溃匈奴成功记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者对汉武帝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汉宛之战中真真正正体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一面,
或许在一开始汉武帝并没有想要攻打大宛国,但是在第一次征战失败后,汉武帝顶着群臣反对的压力,匈奴的不断侵犯,选择再一次的攻打大宛国,虽然耗费了不少的人力财力,但却加深也
加强了大汉王朝的外交影响力,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从西汉开始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再看现如今的新疆一带,是中国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区,光热资源丰富,冰川资源丰富等等。
汉武帝的一生,有功也有过,有人说汉武帝是一个残酷的暴君,多次开展对外的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换一种思维,成功背后会有一定的残忍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从即位之初,眼光就已经不与汉王朝内的有限区域,所以被史学家称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