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分为哪两部分_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分别是由灵枢和素问两部分组成,是非常著名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奠定了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也是第一部冠以华夏始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在黄老庄的道家理论上基础上,创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等著作。
《黄帝内经》从非常高的站位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及社会的整体诊疗模式,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来自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一共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在汉代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其内容并非一人所作,但主要内容始于战国时期,形成与西汉,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素问》和《灵枢》各有81篇组成,两部分一共162篇。《素问》部分主要论述了自然规律的变化、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等等,《灵枢》部分主要是脏腑、经络的学说及操作。
《素问》的内容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版本传世,分别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各自的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
(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
(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也被称为《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是因为各个不同的人抄写所致,出现很多不同名称的版本。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与古本《灵枢》基本相同,但与史崧发现的《灵枢》(现存《灵枢》版本)则不尽相同。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已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的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黄帝内经》融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最初的“气”所形成。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体。《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 。人生天地之间,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