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军为什么那么强_一战德国有多少兵力
一战的德国基本上做到了一挑三,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恐怕欧洲的另外三个列强、英、法俄不见得能打得过德国。
在军事科技方面,德国没有什么特别耀眼的成果,德国有的技术别国也差不多都有。
一战的德国这么猛,是因为19世纪中期之后德国利用第2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实现了弯道超车
首先,工业产值利用第2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实现了的大幅度增长。
1834年,德国的钢铁产量只有4.67万吨。
到1913年,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高达1760万吨,相比1934年增加了300多倍。
而英国的钢铁产量只有778万吨,俄罗斯491万吨,法国468万吨,三个国家钢产量相加也不过只跟德国打了个平手。
德国的钢铁产量会有如此巨大的增长,是因为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大量采用了托马斯炼钢法,解决了含磷铁矿石的脱磷问题。
到1913年,德国以这种炼钢法生产的钢铁产量已达1063万吨。
其他工业领域同样醒目。
1871年,就在第2次革命工业革命逐渐展开的前夜,德国的煤炭产量仅有2900万吨;
到了1913年,煤炭产量已经提高到1.9亿吨,增长幅度达到了7倍。
机械制造业、造船业等也随之快速发展。
一战前,德国的造船业占世界的份额达到了15%左右;机械产品的出口仅次于英国为世界第二。
第二,工业革命带来的农业革命。
第2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革新,不仅使德国的工业能力提高,而且带来了农业革命。
托马斯炼钢法大规模应用后,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残渣成为农业生产中的肥料,让德国的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
1878年,每公顷农田施肥1.7公担,到1913年已经增加到20.1公担,使德国的农作物的单产达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第一。
以小麦为例,德国每公顷小麦的产量为22.6公担,农业大国法国只有13.8公担,美国只有10.7公担,俄罗斯只有6.9公担。
德国的小麦单产量已经达到法国的1.7倍,美国的2倍多,俄罗斯的3倍多。
同时期,德国的人口增加了55%,粮食的产量增加了73%,德国老百姓的肚子越来越饱了。
除了人均粮食多了,肉类比以前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873年,德国的人均肉类消费只有60斤,很多人一年到头吃不到肉。
到一战爆发前,德国人均牛、羊、猪三种肉类的年消费已经高达106斤了。
也就是说,一个四口之家每天都能保证吃到一斤多肉,这还不包括鱼肉、禽肉等。
第三,利用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形成的覆盖全国的铁路系统。
德国是欧洲各大国中发展铁路运载系统最晚的国家之一,但是后续的进步速度却是快得让人吃惊。
早在普法战争之前,德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铁路运输系统,能够相对于法军有更强的机动性和物资补给能力。
而随着德国统一之后,俾斯麦在1876年提出《铁路国有化》的建议,德国的铁路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870年,德国共有铁路18667.2公里,到1910年已经高达59030.9公里。
而且,由于大部分铁路已经完成了国有化,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运输效率。
1913年,德国铁路就输送旅客18亿人次。
速度也提高到了每小时100公里。
也就是说,理论上德国可以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一天之内把一支全副武装的轻装步兵送到千里之外。
覆盖全国的铁路系统给予了德军欧洲顶级的战略机动能力,让他们比对手更有效的利用手中的军队。
第四,普及教育。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推行普及教育的国家。
早在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中,就在大力发展强迫义务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
1816年的时候,即使是德意志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普鲁士,入学率也不过只有60%。
较为落后的波森地区,儿童的录取率仅仅只有20%。
但是,到普鲁士统一德国之后,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德国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就已经达到了几乎100%。
按照这个成绩推断,等到一战前期德国20岁到50岁的青壮年都接受过至少小学的文化教育。
这就非常厉害了,因为同时期英国、法国的识字率大约只有80%,俄罗斯识字率只有30%。
如果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各国兵员的整体素质可能没有什么差距差距,但是一旦爆发总体战需要全民皆兵的时候,在当时只有德国能够保证所征召的兵源不是文盲。
而最拉胯的俄罗斯,当爆发总体战的时候,新入伍的士兵很可能就主要以文盲为主了。
这就导致了双方士兵的素质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从作战能力上也得到了一个体现,一战时期英法两国联军能够将将跟德国人打个平手,但是东线的俄罗斯基本上是在被德国人吊打。
指挥对俄作战的兴登堡元帅也因为其优异的战绩,成为德国人心中的英雄。
写在最后:
第1次世界大战是新兴的德国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战,但不能改变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狗咬狗的战争。无论德国赢还是输,英、法、德、俄等主要参战国都是非正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