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盛夏怎么过_你知道吗
长安,这个地方的夏天好像很热,盛唐诗人王维就说“长安客舍热如煮”,但它不愧是大唐的首都、当时的世界之最,并不只有酷热。尽管说没有冰激凌,可在配有冰凌花的桌上,刚刚切开的冻西瓜和甜瓜的清凉,却随处可求。那是一千多年前的故事。但既有类似冰箱的东西,也有仿佛机械风扇的东西。绫罗轻纱、描着淡眉的平康歌伎的夏日身影,在傍晚纳凉路上的惊鸿一瞥,大概也能带来清爽的感觉。
冰柱
夏天到了,长安的富贵人家有在屋里准备冰柱制冷的习惯。岑参有诗:“冰片高堆金错盘,满堂凛凛五月寒。”杨国忠的子弟们一到盛夏三伏天的时候,就“取大冰,命匠琢作山形”,然后放在宴席的周围,酒酣之际,也能令宾客感到寒意,与今天的花冰几乎没有两样。传说杨氏一族中的某人还取坚冰雕刻成凤凰和瑞兽,饰以金环彩带,摆在雕盘中送给王公大臣。这是不是显得有些奢侈?但这种奢侈也才与他们的地位相符。
龙皮扇
王元宝这个人,是唐代开元、天宝时代长安城的顶级富豪之一,据说他家里有一种皮制的奇妙的扇子。怎样的构造,不大清楚,恐怕是个大团扇。放在座上,把新打出的水洒在上面,猛一开动,便凉风阵阵,“酒宴之间有寒色”,等到觉得太凉了,就赶紧命人撤除。这传闻似乎有些夸张,不大可靠,如果真有其事的话,肯定是一种机械风扇,当时把这叫做“龙皮扇”。
自雨亭
还是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政府没收了一个叫王铣的贪官的宅子,他因受贿而聚敛财富,极尽豪奢,官员们来清点财物,花了好几天也没有点完。他的院子里有个名叫“自雨亭”的小亭,其原理是是利用天然的雨水或泉水,在亭子的顶部设法蓄积起来。天热时将水由亭顶徐徐降落如雨,人在亭内可享受降温之效,在亭外亦得观赏之乐。据说夏天也能“处之凛然若高秋”,的确,这样一定很凉快。与它相同的是,宫廷里也有称作“凉殿”的,这是仿照罗马帝国时代的东方——今天的叙利亚、小亚细亚及伊拉克等地流行侧装置而建造的。有传闻说,东罗马皇帝攻占波斯首都后,来到带有这种装置的宫殿里,看到它的构造,大为震惊。
凉棚
富可与王元宝之类匹敌的长安巨豪,还有刘逸、李闲和卫旷等人。传说他们都是喜欢结交四方之士、疏财重义的侠士,生活上也是非常奢侈。三伏天里,也“各于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绮结为凉棚,设坐”,操办雅宴,并招来长安名妓,周旋于酒筵之间,以为避暑之会。《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此事,作者发表议论说,“时人无不爱美也”。
冰壶冰瓜
长安最热的时候,就像“北窗卧谈连花心,竹里蝉鸣西日斜。羽扇摇风却珠汗,玉盆贮水割甘瓜。”(李颀)这首诗里写到的,从北窗下的午睡中醒来,要赶快切开冰好的瓜,凉快一下。那瓜呢,是西瓜还是甜瓜,不好判断,大概像甜瓜那样的吧。不管怎么说,瓜是那边的特产,从“甘瓜剖绿出寒泉,碧瓯浮花酌春茗。”(李商隐)、“绿香慰齿冰盘果”(韩偓)的诗句中,也可以看出吃的不正是盘中的冰瓜嗖地被切成两片,尝到冰一样的瓜时的情形吗?枯槁的心怀不也就得以舒展了吗?冰是贮藏在冰室、冰壶里的。孟浩然说“冰室无暖气”,张汇有《观藏冰》的诗。李程的《玉壶冰》之一题作“咏冰壶”,所谓冰壶,是一般人家储水的器具,也就是冰箱吧。说到冰,还可以多讲几句,那就是白乐天收到皇帝赐给的冰之后所写的感恩的文章里,有“饮冰”一词,唐代王季友的《玉壶冰》里也有“饮冰”一词,李德裕的《会昌一品集》,有“以酒和冰饮”一句,就等于说on the rock吧。到宋代,出现了“食冰”的诗,但估计唐代便开始有吃冰的事了。
避暑
冰也好,瓜也好,都是解暑的,但要真的摆脱酷热,都比不过外出避暑。帝王们一旦听见五月的足音(相当于现在的六月份)便带着宫嫔到骊山洗温泉去了。长安城中有钱有闲的阶级,则躲到南郊胜地樊川、杜曲、韦曲一带的别业,或在幽境终南山,宛如神仙,找寻山中十胜。王右丞别墅所在的辋川,似乎也是城中人士避暑的好地方。而没有那种潇洒自在的地方可以去的人们,便乘着月上中天,到长安的郊外散步,登上佛塔,免费享受夏夜的清凉。
白乐天的《月夜登阁避暑》诗说:“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因为长安城内外耸立着不少佛塔,所以这样纳凉的人,想来很多。城内有严格的夜禁,夜间不能做散步之类的事情,由这类诗中看到的多在城外,而这是另外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