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珪是谁_张守珪是唐朝名将吗
张守珪是唐朝名将,长期戍边,戎马倥偬,从一名下级军官成长为威震一方的边帅。且足智多谋、胆略过人、英勇善战、治军有方,立下赫赫战功,对开创唐朝繁荣昌盛的“开元之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说到张守珪的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如果说到他的干儿子,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个大胖干儿子,就是打断大唐国运的安禄山。不过,张守珪可不是靠干儿子出名的,他在中宗、睿宗、玄宗三朝,戎马倥偬,威镇边疆,累功官至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封爵南阳郡开国公,为唐朝的“开元之治”立过汗马之功。
一、“空城计”忽悠吐蕃
开元十五年,张守珪已官至建康军使,在河西唐军序列中也是一员名将。作为陕州人,张守珪生得高大魁伟,能骑善射。开元初,他跟随郭虔瓘驻守北庭,恰逢突厥入侵轮台,张守珪奉命援救,在半路上与敌军遭遇,他身先士卒,杀敌千余人,生擒敌军统领。
开元十五年时,河西节度使萧嵩走马上任,特意将张守珪提拔为瓜州刺史(酒泉瓜州县),命其火速重建瓜州城防。应该说,张守珪领了个烫手差事。就在此年,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生擒刺史田元献,不但将城中囤积的物资一抢而空,还特意拆毁了瓜州的城墙。
也在这一年,前任河西节度使王君㚟,被突厥部落袭杀而死。河西军政态势的剧变,让唐庭忧心忡忡,年过六旬的萧嵩临危受命,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任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务。他早就听说张守珪智勇双全,故将最难啃的任务相托。
张守珪接到任命后,只带着少数亲兵便奔赴瓜州,面对蕃军撤退后残破不堪的城墙,他判断吐蕃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便马上招募军民日夜赶工,但就在修城用的板堞刚刚立好之时,蕃军果然再次对瓜州下手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城中留驻的军民都心无斗志,纷纷建议弃守瓜州。但此时,张守珪却显得非常镇定。他对众将说:“敌众我寡,不可力敌,只能以奇谋忽悠之!”随即,唐军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当然不是准备火砲雷石,而是准备乐器歌舞欢迎蕃军。
等到吐蕃军队赶到瓜州城下,就见城楼上灯火通明,丝竹之声入耳。一帮糙老爷们,用胡萝卜粗的手指扒拉琵琶,七长八短唱得鬼哭狼嚎!吐蕃将领顿时晕菜了,不知是该前进还是后退。
这时,一个吐蕃牙将小声建议道:“要不咱上去干丫的?!”另一个岁数大点的训斥道:“你懂个毛线?唐军明显是有准备!”领军蕃将疑惑中,准备硬着头皮上前试试。突然,后方山路上燃起大量火把,隐隐有军队调动之声。蕃将赶紧下令撤军,埋伏在城下的唐军趁势涌出,追着蕃军的屁股一通砍杀。
赌赢了“空城计”的张守珪擦了一把冷汗,下死令必须克日完工城墙。复筑瓜州城后,唐庭将瓜州升格为都督府,加封张守珪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
即便张守珪“修复城市,收合流散,皆复旧业”,但瓜州城毗邻沙漠,地多沙碛,不适合种庄稼,且由于雨水稀少,只能以雪山融水灌溉田地,可之前的水利系统已被蕃军摧毁。而当地又缺少林木,难以快速修复水利设施。这时,张守珪又出了一个“奇招”。
他找来一帮和尚,占卜念经一通折腾,选“吉壤”建祭坛做法。祭坛建成后,张守珪亲自登台,各种套路来了一遍。《太平御览》:“守珪设祭祈祷,经宿而山水暴至,大漂材木塞涧而流,直至城下,守珪使取充堰,於是水道复旧。”
这下瓜州军民都惊了,奔走相告,“这货好使,跟他混没亏儿吃!” 此后在开元十六年、十七年,张守珪连续击败吐蕃大将悉末朗的进攻,并与沙州刺史贾师顺配合,对吐蕃大同军发动突然袭击,缴获了大量的牛羊辎重。凭借在河西与吐蕃作战的军功,张守珪官至右羽林将军、兼鄯州都督、持节陇右经略节度使。
二、移镇幽州收了个胖儿子
开元二十一年,玄宗调张守珪移镇幽州,为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不久又加河北采访处置使。当时幽州东北部的契丹、奚势力强大,唐军为了防御需要,经常派敢死队深入敌境搞情报、抓舌头,这种危险性极大的职业便是“捉生将”。
就在张守珪到任后不久,一个草原互市中的牙郎,跑去偷羊被抓。一开始,张守珪对偷羊贼也没在意,嘴一歪,让手下拖出去全都乱棍打死。但这时,一个身材高大的胖子,一边挣扎,一边高呼:“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
张守珪一看这胖子有点意思,不由生出爱才之意,将其收入帐下,当了一名“捉生将”。还别说,这死胖子凭借做牙郎时,通晓多种语言的便利,在“捉生将”这种集化妆、潜伏、生擒、暗杀、突击于一体的危险职业上,干得有声有色。他和史思明配合,每次出击皆有斩获,渐渐成了张守珪的心腹,还光荣的第一次给领导当了干儿子。
开元二十四年,死胖子安禄山的人生,出现第一个危机。是年,张守珪派安禄山领军讨伐奚和契丹,结果他轻敌冒进中了埋伏,全军尽没仅得身免。第一任干爹有点不忍杀之,但又不好违背军规,便使了折中之策。将其绳捆索绑押至长安请“圣意定夺”,按照官场的潜规则,这就是在暗示朝廷留他一命。
不成想,长安早就有个人惦记着安禄山,准备找个机会弄死他,这人便是时任宰相张九龄。三年前,安禄山曾入朝奏事,张九龄也不知怎么了,越看这胖子越不对劲,便对侍中裴光庭说:“日后乱幽州者,必是此胡人”。
也架着安禄山运气好,要是换成心胸狭窄的李林甫,他脑袋早就搬了一百次家了。但张九龄是正人君子,做事讲究有理有面,不愿背后下黑手。但这次张九龄可算逮到真凭实据了,焉能轻易放过?
当张守珪的呈文放在书案之上,按官场惯例,他应该给边疆节度一个面子,但他决定下手锄奸,便在呈文上批道:“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四句话用了两个典故,这就是诗歌唐朝的文风,杀个人都搞的这么文艺。这份能要安禄山小命的呈文,却被唐玄宗驳回了,虽然张九龄据理力争,但李隆基却一语带过。小人物安禄山,逃过了人生第一次劫难,继续在幽州前线拼命。而作为主政一方的大员,张守珪根本无暇顾及胖儿子的死活,他面前有个更难对付的家伙。
三、“混水摸鱼”弄死契丹“董卓”
契丹部落里有个名叫可突干的贵族,作为执掌军事的首领,地位仅次于大头领李娑固。李娑固作为契丹大贺氏首领,曾受唐朝之封为松漠都督府都督、松漠郡王,并赐婚唐永乐公主,是第二个迎娶唐朝公主的契丹首领。但随着,可突干势力的崛起,李娑固逐渐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开元八年,二人彻底撕破面皮。李娑固联络前任幽州长史薛楚玉,希望凭借唐军的力量铲除可突于。但事情败露,可突于抢先动手,李娑固被迫逃奔营州。营州都督许钦澹命薛泰领五百人骁勇,联合奚王李大辅联兵讨伐。双方在于都山展开激战,联军大败而回,李娑固和奚王都临阵被杀,唐将薛泰被生擒。
随后,契丹部落进入了可突于弄权的时代,他先后拥立了李吐干、李邵固、立屈列为契丹王,堪称是契丹界的“董卓”!手握军政大权的可突于,曾在平卢、白山、于都山多次与唐军大战,互有胜负,前几任幽州长使都奈何不了他。
张守珪到任后,先是在战场上痛击了契丹军队,使其心存忌惮。而后,又凭借可突于想探听唐军虚实,遣使请和的机会,将计就计派王悔去契丹营中“宣抚”。但在王悔出行前,张守珪反复叮嘱,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虚实。
到达契丹后,王悔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他在酒宴上仔细观察后,发现契丹众将在言语中,对唐朝的态度并不一致。随后,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知,契丹大将李过折与可突于矛盾很深,貌合神离。觉得有机可趁的王悔,专程去拜访李过折,并装作不知二人的矛盾。在李过折面前,大肆夸奖可突于的才干。
这把李过折给气的,就差翻桌子了。最后,李过折实在憋不住了,一股脑将可突于叛唐的意图和盘托出。王悔趁机说道:“可突于图谋叛唐,可将军一向忠于天子,何不斩其首级以献,大唐必不相负。”李过折听后怦然心动,立刻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王悔离开的当晚,李过折以点检军马为由,集中心腹突袭了可突于的大帐。毫无防备的契丹枭雄可突于,在混乱中被斩为两段。忠于可突于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
张守珪得到契丹内乱的消息后,立即亲率人马昼夜兼程赶来,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由此,契丹元气大伤,唐朝东北边疆保持了近十年的和平,直到他的胖儿子,当上了范阳节度使。
四、晚节不保
开元二十三年,张守珪奉命亲往东都献捷,玄宗想因循出将入相的旧制拜其为宰相,被李林甫以“边事为重”的理由阻拦。玄宗加封张守珪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还特准其入宗庙饮酒庆功祝捷。但不久后,风光一时的他便开始走背字了。
开元二十六年,其部将赵堪、白真陁罗等人,假借张守珪之名,令平卢军使乌知义率骑兵,截击反叛的奚人于湟水之北,结果唐军先胜后败。此事张守珪最多承担用人不当的“失察”之过,但他却隐瞒败绩而谎报大捷。事件泄漏后,玄宗派遣内常侍牛仙童前来查考。
张守珪一错再错,用重金厚礼赂贿了牛仙童,使其上报此战为大捷,同时又逼迫白真陁罗自杀以灭口。次年,牛仙童因受赃被人检举,将张守珪贿赂一案迁出。玄宗震怒,但考虑到他一生的赫赫战功,特减其罪,贬为括州刺史。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张守珪在括州官舍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纵观张守珪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纵横一时。唐代诗人贾至在《燕歌行》一诗里,如此赞颂道: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北制胡。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