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外卖吗_最早的外卖是谁发明的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会选择点外卖,尤其是上班族。可你知道吗?早在唐末宋初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外卖这种模式了。
最早的外卖是从夜市发展而来的,宋代取消“宵禁”制度后,夜市发展得更加繁荣,餐馆增加了,外卖服务也应运而生。
古代的外卖美食众多,餐具食盒也多样,送外卖的一般是店小二,也有兼职的“外卖小哥”。明清时期继承并发展了这种“外卖”方式,而且商品经济相比宋朝更为发达,因此外卖也进了寻常百姓家。
1.古代外卖业务的兴起
外卖是从唐朝中后期的“夜市”发展而来的。“夜市”一开始叫“鬼市”,有一说法,说叫鬼市,是晚上做生意的人,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为什么要鬼鬼祟祟呢?因为唐朝早期实行的是“宵禁”制度。
直到唐朝后期,宵禁制度被打破,真正意义上的夜市才开始出现。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可见当时夜市的繁华。
而到了宋朝时期,直接取消了前朝施行的“宵禁”政策,除此之外还鼓励发展夜市、早市,各类 “买卖昼夜不绝”。无数商贩、市民穿梭在大街小巷,有的在吆喝,有的在讨价还价,给城市增添了许多热闹和活力。
夜生活的兴起,老百姓就要消费,下饭馆、逛夜市,饭店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在一系列的竞争中,精明的老板开发新业务,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神,外卖服务应运而生!
大部分有外卖服务的酒楼餐馆,在店外经常能看到店小二在外吆喝,有客人上门便把客人点的菜记录下来,再记录下客人的地址,送餐的时间,再把需求告诉大厨,等大厨做好后,小二就会把饭菜送到客人家里,客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满意了还可以打赏打赏商家。
据说宋孝宗赵昚就对民间的外卖情有独钟。《癸辛杂识》里边记载了宋孝宗隆兴年间的一次观灯节,入夜后,皇帝就点了夜市里的宵夜,“南瓦张家圆子”“李婆婆鱼羹”“值一贯者,犒之二贯”。饭钱是一贯钱,打赏两贯钱。
负责送餐的,除了店里的伙计,老板也搞起来“外包”,请一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兼职送外卖,久而久之他们这类人也有了专职称呼——闲汉。 据一些当时的市井笔记记载,每当见到有客人进入酒楼,“闲汉”们便会靠近,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再顺便推销一下店里的外卖业务。
2.古代有哪些外卖美食?
早期的外卖主要服务于有钱大户,因此使用的外卖餐具也是高级标配:银制餐具、象牙筷子。
为了防止外卖在送餐过程出现失温变凉的情况,古人发明了一种叫“湿盘”的装餐工具:分为上下两层,都是陶瓷材质,上层陶瓷较薄,下层陶瓷较厚,中间是空的,在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可以保持菜品的热度,以保持口感。
当时古人点的外卖有什么呢?
曾经有吃货统计过各种美食、菜单,比如《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等南宋笔记,就记载了当时的食物种类,收录了许多临安的美食店菜单,极其丰富。
最常见的就是一些粥饭、面食、点心,满足广大人民的日常需求。如石髓饭、大骨饭、汤泡饭、羊肉面、鱼皮面、燥子面、猪排、羊排、鸡排、春饼、旋饼、羊脂韭饼、献糕、沙团子、四色馒头……
除了这些常见的美食,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比如兔子肉、烤猪皮、野鸭肉、水晶鲙、动物内脏之类的东西也深受人们喜爱。 说到美食怎么能少得了“大排档”,大排档里卖的东西虽然名字听着有些拗口,但跟现在的美食还真差不多,比如撺肉羹、骨头羹、蹄子清羹,这类都是汤;还有煎肉、煎肝、煎鸭子、煎鲚鱼、烤豆腐、煎鱼、煎茄子之类的烧烤。
至于那些高大上的豪华酒楼,美食绝对少不了的。光是店内装潢就很气派,门口用上等木材做出的木雕摆着,还挂着半边猪羊,店里还有各类雅座、包间。菜肴绝对够丰盛,不怕你口味刁,就怕你不来,各色美食肯定能征服广大吃货的胃! 这类酒楼的外卖也很受欢迎,比如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都是上了史书的“网红外卖”,连皇帝都是回头客,经常点来招待外宾。
3.外卖的巅峰时刻 前面说的外卖,高级食材,高级餐具,显然不是寻常百姓能消费得起的。等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相比宋朝更为发达,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随着餐饮业不断发展,外卖也开始多样化了。 先看有钱人家的生活。明清时期,土豪点外卖时,很多饭馆不仅能把做好的菜送到你家,甚至还可以直接登门帮你承办筵席,让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五星级饭店的服务与菜品。
这种宴会一般由“四司六局”承包,这里的四司指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指果子局、蜜饯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就是有编制的厨师,自带锅碗瓢盆,美酒好菜应有尽有。 这大户人家搞那么大的排场,周围的普通居民肯定也会羡慕,普通人也有一些的选择,这一点在古代的外卖市场细分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高级的名为“正店”,约等于现在的豪华五星级大酒店,这种酒楼一般不提供我们理解的那种外卖服务,他们是专门为有钱有地位的大客户提供服务,有一整套服务程序。 不那么高级的店叫做“脚店”,一般指有着某种特色菜的店,比如现在看到的某某“羊肉店”“龙虾店”之类的,该有的都有,但以他们店内特色为主,接待的自然也是中档消费的客人,基本上属于市民阶级的人都能享受到。
这种店就有着大家理解的那种外卖服务了,不过起步价还是不低,毕竟外卖小哥也不容易。 最低档则是“分荣”,类似于现在的大排档,夫妻店一类的,这种小饭馆的外卖生意最火爆了,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消费得起,最接地气,同为劳动人民,他们的服务也很贴心,大街上随叫随送,还能尽可能得保持新鲜热度。甚至有的餐馆专门经营外卖,这跟我们今天许多外卖店是一模一样的。 总的来说,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卖商家的等级划分,普通人也能吃上外卖了,再也不是只有眼馋的份了。
沧海桑田,转眼间21世纪已经走到第三个十年,但不变的还是人们的“懒”和对美食的追求,不知道大家平日里是自己做饭多呢还是叫外卖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