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饮食习惯如何_周总理喜欢喝汤吗
饮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谈到美食,的确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一个文化层面。在享受今日美食的过程中,我们也来回顾一下曾经为了今日幸福生活打拼的领导人们的饮食是什么样的。例如周总理,周总理的饮食除了始终坚持节俭以外,还有哪些习惯呢?让我们往下看。
周总理的一日三餐
周恩来是个夜猫子,睡得晚,起得晚。每当邓颖超吃午饭的时候,周恩来才刚起床后去吃早饭,所以他们一年四季很少坐在一起吃饭。周恩来的早餐食谱多年未变,包括面包、果酱、黄油,还有豆浆做的鸡蛋麦片。
保健医生张作良曾问总理为什么不改变早餐方式。周恩来说,他在黄埔军校时,习惯了每天和蒋介石吃这样的工作早餐。他习惯在办公室边吃早饭边看报纸。每周末前,厨师会开出下一周的菜单,包括早餐午餐晚餐三餐加上夜宵。晚餐的主要食物是粗粮和细粮的混合物。
菜式基本上是荤菜、半荤半素、素菜和汤。厨师把菜单交给邓颖超和保健医生。医生负责检查他是否健康。菜单要符合低脂、低胆固醇、低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等要求。
从菜谱可看出,他喜欢江浙口味的菜肴。周恩来常出鼻血,邓颖超认为是“上火”,说周恩来体质偏热,因此饮食中对牛肉、狗肉、羊肉、鸡肉等有所限制,调料中也一般不用辣椒、大蒜、大葱、胡椒粉等。
邓颖超吃中药多年。她经常和服务人员强调,周总理是“偏热”体制,容易上火。她不允许吃牛肉、羊肉、狗肉、鸡肉等“太热”的食物。
尽管周总理一向节俭朴素,周总理可不是为了作秀而坚持吃简单的饭菜。他也有自己喜欢的菜,他喜欢吃干菜蒸肉和萝卜。在蔬菜数量减少的冬天,各种干菜都很有用。有一次,周恩来和贺龙元帅在杭州楼外楼饭店吃饭。
因为周恩来是“回头客”,饭店知道他喜欢吃什么,所以特地为他做了两道菜:菜干蒸肉和虾米汤。当服务员把这两道菜端上桌时,周恩来高兴地指着干菜汤对贺龙元帅说:“尝尝我老家这道汤。和你喜欢的酸辣汤对比如何?”
干菜蒸肉其实就是梅干菜蒸肉,这是一道家常菜。梅干蒸肉的主要原料是五花肉和梅干菜。
周恩来总理特别喜欢绍兴菜中的梅干菜。绍兴也有这样一句俗话:“干菜炖肉,多煮米饭”,意思是菜干能刺激食欲。
周恩来的粗粮青菜标准
周恩来曾经说过:“我的胃口好,身子骨好都是靠中国东北高粱米打下的底。”周恩来喜欢吃萝卜、南瓜、卷心菜、等常见蔬菜。就以萝卜为例。他喜欢风干萝卜、冷萝卜、珊瑚萝卜、炖萝卜、萝卜饺子和萝卜蒸糕。他曾说:“我就是喜欢吃萝卜!”
国务院开会的时候,会议还没结束,他就和大家一起吃饭。主要食物是窝头和馒头,有时是面汤、白菜和豆腐,有时是粉条。年轻时,周恩来衣食住行都很朴素,这可能与他家庭贫困有关。
然而,在周恩来成为革命家,条件改善后,周总理仍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周恩来的饮食一向很简单。甚至在手术后,有人给他买了一条鱼,想让他补补身体。他也会说,吃蔬菜就很好,蔬菜营养丰富,也可以补身体的。鱼太贵了。
周恩来和邓颖超自己掏钱请别人吃饭,但有时还要向客人收粮票,因为大家的饭菜都是定量供应的。1962年4月2日,周恩来、邓颖超从一线剧团邀请《霓虹灯下的哨兵》编导、导演到家中。
吃饭时,邓颖超说:“今天是我用自己的工资请客。现在口粮是固定的。非常抱歉,还需每人付三两粮票。”
周恩来也非常关心国务院干部职工的伙食情况。周恩来经常到国务院食堂吃饭,了解伙食情况。一次,周恩来和工作人员在食堂吃饭时,听到同志们说,用面粉拌红薯做的窝窝头不好吃。回到家里,他和师父一起努力改进和制作窝窝头。
周恩来每次试吃都要尝一尝,直到更好。周恩来还到食堂介绍了制作窝头的新方法。一次,周恩来到国务院食堂吃饭。周恩来排队买了些窝头和蔬菜炒白菜,和工作人员一起吃。周恩来吃饭时注意每个人的面子和健康。
回来后,周恩来说:“要关心人民生活。食堂主食、副食差。看来每天的热量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
按照周恩来的指示,政府食堂建立了生产基地,自己耕地、养猪、磨豆腐,生活很快得到改善。这一办法很快推广到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食堂,为克服三年经济困难发挥了很大作用。
周恩来反对公私不分、反对搞特殊化
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周恩来经常招待客人。如果是国宴,由国家出钱。如果是个人请客,无论是国内外的晚宴,无论是国内客人还是国际友人,都是自费的。周恩来非常好客,喜欢招待客人。
无论是谈工作还是开会,开会吃饭时,周总理总是热情地挽留:“不要离开。我们一起吃饭吧。今天我请客。”请客的钱都是从他的工资里扣除,他不知道一个月花了多少钱。
有一次,周恩来像往常一样说要请客、留客吃饭。邓颖超开玩笑说:“为什么总说是你请客?你一个月有多少钱?是我的。别以为是你的。如果你不相信,让我们分开算算。”“真是?那就让大姐请你们吃饭吧。”周恩来笑着说。此后,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工资开始分别控制。
当他拿起桌上剩下的面包屑,喝下盘子里剩下的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对周总理表示了诚挚的敬意。
周恩来也反对铺张浪费。1964年春,周恩来出国考察后回到成都。成都当局安排的第一顿饭是四菜一汤。周恩来说:“菜太多了,要注意节约。”他叫服务员拿一个下来,再热一热,准备吃饭。一天晚上,工作人员看到他工作到很晚,就做了一小碗银耳汤。
周恩来一边感谢一边说:“这个价格太高了。我不能吃。”服务员说他以后不做了,这次请总理吃饭吧。结果,周恩来最后也没吃。
在集体食堂吃饭时,周恩来坚持和大家一起排队买饭。周恩来有时到人民大会堂职工食堂吃饭。我们看到总理来了,都要他先买。周恩来笑着说:“刚才排队很好。你不买,我也不买,“每次,周恩来都买青菜、萝卜等蔬菜,买几个馒头或馒头,和工人们坐下来边吃边聊。
当他拿起桌上剩下的面包屑,喝下盘子里剩下的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对周总理表示了诚挚的敬意。
1962年5月和6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吉林省进行研究。吉林省是一个农业生产大省。出于对周总理的尊敬,当地政府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周恩来、邓颖超立即提出意见。邓颖超用红铅笔写了一份菜单:“禁吃山珍海味和名贵食品,肉、蛋和油炸食品少吃。面食和粗粮多吃。”
之所以少吃油炸食品,是因为当时全国的食用油也非常紧张。菜单被送到食堂,一位老厨师看了一眼,感慨万千地说:“我做了几十年的菜,看到的都是高档佳肴。我从没见过这样的菜单……”
在东北调研时每顿饭是两个素菜一个汤
1962年,周恩来、邓颖超在东北三省调研。周恩来对主管生活的同志们“立了三条规矩”,说:“有几样东西你们不能吃,包括鱼、肉、蛋和肉制品。毛主席在党中央领导,我在国务院领导。如果群众有困难,领导工作的人更不应该搞特殊。”
东北局、辽宁省委负责同志多次劝他生活上随意些。周恩来说:“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但现在很困难!我们共产党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与人民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按照周恩来的规定,他每顿饭只能做两小盘蔬菜和一汤。同志们看到总理日夜辛苦工作,饭菜也很普通,心里很难过。变着法想让他吃肉。有一次,管理员偷偷买了香肠,切成碎碎,拌在咸菜菜里。
周恩来发现后,立即让邓颖超去厨房检查,并告诉大家以后不要再买,并把剩下的香肠给了工作人员。周恩来对主管生活的同志们说:“现在,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屏住呼吸,克服困难。你给我准备的东西我怎么咽下去呢?”
之后,邓颖超每隔两天就去厨房看看买的东西是否符合要求。主管生活的同志们看到管得这么严,就流着泪央求邓颖超说:“把总理的工作做好,让我们加点好菜吧!总理肩负着国家的重担和亿万人民的健康。我们受不了!”
邓颖超说:“我们理解同志们的要求。但是,我们应该照恩来同志说的去做。如果你们这么做了,他就吃不了,你还得挨批。”
“四菜一汤”即是修齐治平、国之君子
周总理的智慧也深深影响了邓颖超。邓颖超陪同外宾访问延安时,当地群众请邓颖超给周总理带点东西。邓颖超无法拒绝老百姓的热情,因此他不仅沿袭了周总理一贯的作风,而且温和地接受了老百姓的关心。按照市价,她才把所有老百姓的礼品都“收”了。
周总理虽然是一个国家的总理,但他没有奢侈的习惯。他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治家治国,都真正做到了君子风度,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伟人。
周总理有一双邓颖超缝制的袖子。下班后,要戴在袖子上,以防磨损。这个细节是一位在中国的日本老人发现的。回家后,老人多次向家人表达对周总理的敬意。
这双袖子又怎是仅仅是为了保护衣服?它更像是一枚光芒内敛,却永不褪色的勋章,象征着周总理勤劳、朴实友好、清正廉洁的形象。
国务院会议召开时,有时由于文件多、事项复杂,一般在中午以后结束。周总理亲自规定,饭菜规格不能超过“四菜一汤”,大家饭后都要交钱。这种看似不人道的“AA制”恰恰反映了周总理的理念:公款、公用,谁也不能占集体便宜。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想行贿,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有时一些像兄弟、朋友一样的下属给周总理一些不太值钱的东西,周总理也要坚持原则,决不占别人便宜。开国少将龙飞虎是周总理的老部下。一天,他想念周总理,送给他一篮橘子。
周总理本不打算接受,但周围的人劝他,如果不接受,可能会让老朋友们寒心。周总理接受了这些橙子,按照25元一篮子的市价的两倍,以50元的价格送到龙飞虎。龙飞虎收到钱后哭笑不得,只好暗暗佩服周总理的智慧。
按市价的两倍返还给龙飞虎。其他人知道了就不敢给周总理送东西。否则,岂不是“敲诈总理”?
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不能失去本心,忘记周总理的亲切嘱咐,“四菜一汤”的规矩应该永远留在国人心中,成为一种精神准则和常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