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为何两次平反_肖克为什么没评为大将
在开国将帅里面,没有那个人的经历像萧克一样丰富多彩,他是一位诗人,他也是一位作家,但在他诸多身份里面,排在第一位的绝对是他上将的身份。
众所周知,在1955年我军第一次评授军衔时,萧克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并且是排名第一的上将。尽管这个身份非常显赫,因为在解放军数千位将领里面,能获此殊荣的,也就寥寥数人。
但是上将的身份对于萧克来说,其实是有点委屈的,因为他作为曾经的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无论是战功还是资历,评比大将都是绰绰有余。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萧克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给彭德怀做副手,所以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萧克的现任职务最起码也会被授予大将,但他为何仅仅只获得上将军衔呢?
其实在萧克的一生中,他有过两次极为后悔的决定,而这两次决定,都是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但是萧克碍于历史的局限性,用他自己晚年的话来说,算是自己所犯的两个错误,这两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1928年,南昌起义失败后,时年21岁的萧克追随朱德、陈毅二位老总,上了井冈山。在此之前,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已经在井冈山立住了脚,而在朱毛红军会师之后,整个井冈山的红军,被整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担任军长,毛主席担任党代表,萧克则是朱毛领导下的,红四军支队长。
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我军历史上是一件大事情,更为我军南昌起义失败后,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但就是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初级阶段,发生了一件影响我军乃至于影响了日后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这件事情说到根本上,这便是党大于军队,还是军队大于党的问题。
但在当时红军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围绕这一问题,红四军很多战士以及干部们,都开始了争论,他们在毛党代表和朱军长究竟谁的权威更大之间,发生了意见上的分歧。
实际上按照红军日后的规章制度来说,军队永远是党领导下的队伍,这也是红军战斗力强,不容易被瓦解掉的根本。可是规章制度总需要时间的验证,需要经验的积累,所以在红军初创阶段,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后来在1929年6月8日,红军的很多领导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伙为了彻底解决这项难题,于是召开了白沙会议,大伙决定民主讨论这件事情。
当时参加这场会议的人员,都是红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他们经过讨论之后,决定举行投票,采取最公平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这场会议的结果出人预料,同意党指挥军队的,仅仅只有区区几个人,当然这里面就包括时任党代表的毛主席,还有林彪、罗荣桓等等将领。
除这些人之外,其他大多数人都认为军队应该独立,不受党的控制,当然在这大部分人里,就包含了萧克。事实证明,走弯路是任何一个政党都避免不了的事情,但是弯路却可以给人们教训,虽然参加会议的很多人是红军的高级将领,但是他们此刻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有毛主席等寥寥数人,有了高瞻远瞩性的意见。所以这些支持军队应该独立指挥作战的将领,他们暂时走了弯路,当然弯路也给了这些人一个教训。
因为军队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会变得松散,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清朝灭亡之后,有很多老兵油子为了混口饭吃,他们去哪里都愿意当兵。一些经历丰富的,给张作霖当过奉军,给吴佩孚当过直军,甚至之后还参加了国民党军,可见这种人加入军队,其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所以旧军队没有信仰,他们打仗的时候也是滥竽充数,临阵倒戈更是家常便饭。但是一个军队要是有了党的领导,这支军队便会焕然一新,因为他们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有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甚至他们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然红军很多高级将领明白这件事情,这也需要事实的证明,包括萧克,他虽然是一位勇敢的军事指战员,但他也不是万能的,他也不能事事都正确,何况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是他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
所幸的是,红军很快确定了自己的使命,完善了自己的规章制度,在日后的古田会议中,众位红军领导人一致作出表决:
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个军队必须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工具。
不得不说,这个规定的出台,算是红军历经千辛万苦,日后打败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的根本。更是红军能够从江西出发,一路长征到达陕北,意志丝毫不减的利器,同时这项规定,更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创性,因为此项规定从根本上就划清了,红军领导的队伍是新型的人民军队,它是和那些所有军阀领导的旧式军队有着巨大界限的。
说道这里,很明显,萧克在自己人生中犯了第一次错,当然这也不能说是一个错误,因为军队同党的关系,总需要时间的考验,萧克做为一名红军将领,他的出发点也是好的,毕竟在当时很多人认为党指挥军队,也容易出问题,例如很多党的领导人不懂得军事,他们来指挥军队可能会给红军带来大麻烦。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在我军历史上,就因为党的领导人不懂得军事,差点给红军带来灭顶之灾。那是中央苏区建立以后,博古做为党的总负责,来到了中央苏区,指挥红军作战。而这博古,没有任何军事指挥经验,更缺乏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组织能力,他一味信任德国军事顾问李德,这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才开始了长征。
当然那个时候的毛主席,因为受这些人的排挤,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直到长征到达贵州遵义之后,大家才建议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让毛主席负责军事。
可见,党领导下的军队,也一定要有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否则就会出现李德这样不懂军事反而指挥军事的事情。话说回来,可能萧克等人之所以反对,也是碍于这个原因,但实事求是的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只要是机制,它就会有缺点,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将机制的这个缺点,尽自己最大努力降到最低。
上面说了这么多,这其实是萧克上将军事生涯中第一次站错队,进行了错误的选择,下面还是来说有关萧克上将,人生中第二次让他抱憾的事情。
那还是西征会师后,萧克带领的红六军团和贺龙的红二军团进行了整编,成立了红二方面军,他本人担任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贺龙。可在当时,红军三大主力里面实力最强的是红四方面军,这就让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极速膨胀了起来,他开始向党中央要权,最终公然违背中央的命令,拒绝北上,反而南下,另立了中央。
此时张国焘仗着自己手里有八万之众,所以中央对他是非常客气了,奈何这张国焘确实有野心,并且在这个时候,张国焘向红二方面军抛出了橄榄枝。据萧克上将晚年回忆录所说的一些事情来看,当时他本人受到了张国焘极大的重视,因此也对红四方面军产生了好感,但是这些好感,仅仅建立于红四方面军给了当时红二方面军很大的帮助,因为中央红军单独北上的具体原因,他是不了解的,至于张国焘和中央发生的所有矛盾,这些事情他和红二方面军将领也都是不知情的。
在这种情况下,等张国焘另立中央后,萧克也不知道他这个中央是怎么一回事情,因为那个阶段红二方面军已经失去了和中央红军的联系,所以他在1936年10月,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一职位。
这件事情,其实对萧克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在中央看来,萧克此举无疑于公开支持张国焘的分裂行为,所以此后的萧克,始终对于在这件事情上没能和张国焘划清界限,也一直耿耿于怀。当然他知道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是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阴谋彻底失败以后的事情了,但是这也不能成为萧克的借口,因为那个时候的贺龙元帅,朱老总等人,他们都是坚定站在毛主席这一边的。
所以萧克上将一生,整个军事生涯总的来说,他曾两次“站错队”,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影响到军衔的授予。但这些事情也已经成为了过去,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那个带领红军转战千里的军团长萧克,是那个带领八路军奋勇杀敌的120师副师长萧克,是那个驰骋在冀热辽担任军区司令员的萧克。
值得一提的是,萧克上将在抗战时期就写完的小说《浴血罗霄》,在晚年修改出版之后还获得了矛盾文学奖,可见他的一生,其实颇为丰富多彩,至于授衔这件事情,可能他本人也并无看法,因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的出发点就是做贡献,而不是索取什么。
2008年10月24日,一代名将萧克去世,享年101岁,纵观他的一生,25岁当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西征,29岁带领八路军抗击日寇,40岁指挥四野进军中南,48岁被授予上将,他的一生,是为新中国奋斗的一生,让我们永远缅怀萧克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