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宋时轮为何一意孤行西撤_什么原因

时间:2023-06-01 10:02:56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宋时轮与邓华这对湖南老乡,一生之中有过三次搭档:第一次是在抗战初期,两人分任八路军第四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第二次是在抗美援朝时期,邓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宋任副司

宋时轮与邓华这对湖南老乡,一生之中有过三次搭档:第一次是在抗战初期,两人分任八路军第四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第二次是在抗美援朝时期,邓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宋任副司令员兼第9兵团司令员;第三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宋上将任军科院院长,复出工作的邓上将任副院长。

两人个性迥异,领导风格完全不一样。这一点,在他们第一次合作时就体现得很明显,也留下了很多热议的话题。

宋时轮为何一意孤行西撤_什么原因

晋察冀军区刚成立时,邓华任独立第1师兼第1军分区政委(司令员杨成武),之后以第1军分区第3团为主,组成冀东支队,邓华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这支队伍也被习惯称作邓华支队,这也是邓华第一次军政职务一肩挑。

1938年2月,邓华支队3000余人从涞源出发,出紫荆关沿长城东北行进,来到了北平以西的杜家庄村。两个月后,从雁北而来的宋时轮支队也来到杜家庄村。宋支队是由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2营为基础组建的,人数大约2000余人,比邓华支队少一些。

两个支队一合并,就编为晋察冀军区的第4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李钟奇(开国少将)任参谋长,伍晋南(未授衔)任政治部主任。纵队下辖11、12两个支队,邓华兼任11支队司令员,宋时轮兼任12支队司令员。

宋时轮为何一意孤行西撤_什么原因

6月上旬,为配合冀东暴动,4纵队由平西出发,跨过永定河,向冀东挺进,一路上连克数座县城,于8月中旬和冀东抗日联军在唐山以北的铁厂镇会师。4纵队是正规八路军,官兵多是经历过万里长征的老兵,军政素质自然比七拼八揍起来的抗日联军要好很多,所以各路暴动部队纷纷要求4纵给他们派干部,以加强对部队的领导。

8月27日,4纵队和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在铁厂镇集中开会,宋时轮因事不在,会议由邓华主持。会议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建立冀热察抗日根据地,推举宋时轮为军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李运昌、高志远、洪麟阁为副司令员,下辖5个分区,决心在冀东坚持斗争。

宋时轮为何一意孤行西撤_什么原因

铁厂会议贯彻了延安总部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的“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方向是正确的。不过,当时的敌情非常严重,在冀东坚持斗争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宋时轮没有参加会议,赶回来后,并不认同会上的决议,他认为局势是危险的,在冀东建立根据地困难非常大,他坚持要到热河的都山去建立根据地,下令联军和4纵队一起东都滦河,向都山进军。

在是否坚持冀东斗争这一问题上,冀东的干部基本上赞成,而4纵的干部则有不同意见,这些都是正常的。铁厂会议是邓华主持的,他自己内心是何主张不得而知,但从顾全大局的角度讲,坚持冀东斗争既符合延安指示精神,又符合冀东干部的意愿,身为政委的邓华是不能不拥护的。但当宋时轮非常强硬地提出要去都山时,邓华也并未反对。这与其说是宋过于强势,邓反对不了,还不如说邓本身也倾向于宋的主张。从这里就能看出,宋邓二人在领导方式上确实有很大不同。

宋时轮为何一意孤行西撤_什么原因

实际上,在4纵队向冀东挺进的路上,宋邓二人就有过分歧。宋时轮主张在白河以西建立根据地,邓华还是坚持到平谷以西配合冀东暴动,邓的主张符合总部方针,最终还是按邓的意见执行。之后,宋对一路东进还是心存顾虑,他主张主力分散于密云、平谷以北地区打游击,而邓则主张集中主力坚决向东。这一次,两人争执不下,宋主张分兵,各走各的道。就在此时,冀东暴动已经发生,总部来电催促4纵队挺进冀东,这才促成了和冀东抗日联军的会合。

宋时轮坚持去都山打开局面,其实也是符合总部方针的,但困难程度超出了想象。在进军都山的过程中,4纵队接连遭到强敌阻击,伤亡不小,不得不退到滦河以西。4纵队连忙在迁安开了个扩大会议,研究下一步的打算。鉴于4纵队自东进以来损失很大,亟需休整,加上最新情报表明,敌军马上要集结大军围攻冀东,所以宋时轮和邓华均有意撤回平西。

宋时轮为何一意孤行西撤_什么原因

【参加冀东抗战的八路军战士。抗战时期的冀东是指北平以东,以雾灵山为中心的地区,北靠燕山,南邻渤海,西邻平津,东出山海关】

会上的争论很激烈。以李运昌为代表的冀东干部认为,冀东群众基础好,抗日热情高,我们的力量也不弱,完全可以建立根据地,坚持斗争。但多数人还是认为,冀东是平原,便于敌人机动,对我军非常不利,非要坚持只怕损失会更大。

争来争去,最后做出决议:4纵和一部分联军主力前往平西休整,恢复元气后明年再打回来。联军的其他人留下来打游击,坚持冀东斗争。这个决策实际上是照顾到各方面的情绪,事实上并不高明。

延安总部并不赞成冀东部队西撤的意见,主张把主力放在白河以东的密云、平谷一带,小部分力量放在白河以西。不过,总部并没有下死命令,还是充分尊重前方指挥员的意见,给了宋邓等人很大的自主权。

宋时轮为何一意孤行西撤_什么原因

当初在迁安开完会后,邓华已将意见上报晋察冀军区和八路军总部,尚未得到回复意见,但4纵领导班子已经决心西撤了。这时接到总部的意见,邓华左右为难,便找来李运昌商量(此时宋时轮已率领两个支队先期渡过白河,和邓、李不在一起)。

李运昌还是坚持认为,冀东完全可以坚持,反对西撤,并表示如果4纵一定要西撤,他就带领联军就地坚持斗争。邓华被李运昌说服,决定按铁厂会议的精神办,坚持敌后游击战,建立冀热察抗日根据地。

不过,邓华的决心并不坚定。一方面宋时轮发来电报,说敌情非常严重,敌人将兵分七路大举进攻,平谷、密云一带也站不住脚,叫邓华赶紧带人西撤;另一方面,河北省委的主要领导也对坚持冀东斗争信心不足,他们也赞同宋时轮西撤的意见。

宋时轮为何一意孤行西撤_什么原因

10月上旬,4纵队、冀东抗日联军、河北省委的主要领导在丰润县的九间房开会,还是邓华主持会议。分析形势后,除了李运昌外,其他人都认为敌情非常严重,还是要西撤。其实,之前八路军朱、彭首长已经发来电报,他们也是不赞同西撤的,认为只有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考虑向白河以西转移。但眼下众人认为确实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西撤势在必行。于是,九间房会议决定,除了留下三个各200人的支队在冀东打游击外,其他部队全部西撤。孤立的李运昌只好服从组织决定。

西撤的部队蒙受了重大损失,到达平西时仅剩千余人,令人痛心疾首。李运昌多年后还对此耿耿于怀,始终认为西撤的决策是错误的,当初就应该坚决坚持在冀东斗争。宋时轮和邓华作为主要决策者,承担了主要责任,宋时轮在受到批评时一度情绪激动,组织上给了他严重警告处分。

宋时轮为何一意孤行西撤_什么原因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冀东的形势确实严重,不光是敌人重兵压境,冀东暴动的部队战斗力不强也是事实,在冀东原地坚持斗争确实困难太大,所以宋时轮坚持要撤回平西也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大多数人也是赞同他的主张的,不能因为西撤损失惨重,就说留在冀东一定正确,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宋时轮这一年31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行事说一不二也是他的一贯风格。邓华这一年才28岁,刚刚开始独当一面,领导经验不足是难免的。对于这两位年轻干部来说,冀东的惨痛失利确实是交了一笔学费,这对他们来说是无比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