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如何统治全国的_秦朝统治全国采取的制度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国统治天下的手段,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个词: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
这两个制度,一个是国家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一个是中央官制。正是靠着这两种制度,秦国高层从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直接管理到秦国境内的每一个百姓,每一件事。
而且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到高高在上的秦始皇,这其中其实只需要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汇报,就可以进行沟通了。
这显然是一种很高效的中央集权方式。
或许,和后世有些朝代相比,秦朝的这套制度,有点略显粗糙。但作为第一个统治这么大疆域的王朝,秦国做的其实已经很好了。而且,秦朝的这些制度,对于后世的那些王朝来说,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参考案例,极具教育意义。
先说秦朝的中央官制。
在秦朝中央,权力最大的,自然就是皇帝本人了。皇帝本人至高无上,拥有绝对的权力,这在任何一个古代王朝,都是通用的。
而在皇帝之下,权力最大的,则是丞相、太尉以及御史大夫。这就是秦朝的三公。
在秦朝中央,丞相负责日常的行政工作,负责直接领导百官,处理正常的国家政务。太尉是国家的最高军事主官,全权负责国家军事。
御史大夫则是负责监察,理论上来说,所有的秦朝官员,包括丞相和太尉,都在御史大夫以及其下辖官员的监察范围之内。而御史大夫的麾下,则是又分了御史中丞、侍御史和监御史。
御史中丞可以理解成皇帝的秘书,负责做一些文案工作,监察各种制度和政策方面的问题。侍御史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监御史则是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简单来说,秦朝的中央政府,实行了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制度,最大程度上避免权力过度集中。而且,在政府实际运转的时候,秦朝中央更是用了多种办法,来限制高层官员的权力。
比如秦朝虽然理论上有太尉这个官职,但是却没有人真正担任过。在秦朝十多年的历史上,有资格担任这个职位的顶级名将,其实并不算少。帮秦始皇横扫天下的王翦,平定魏国和齐国的王贲,率兵在北方常年抵御匈奴的蒙恬,这几位顶级名将,其实都有资格去坐太尉这个位置。
但是,在秦朝历史上,却偏偏从来没人真正做过太尉。包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其实也没有人真正全权负责秦国的军事。秦国的军事最高指挥官,一直都是历代秦王本人,等于是秦王自己做了太尉。
而在实际战争当中,秦国的军队,则往往是由丞相、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者客卿来统领的。这些官职虽然有权统领军队,但他们统领军队的权力,却是暂时性的。一旦打完了仗,回头还得把兵权交回去,而不像太尉,可以长时间拥有兵权。
再加上秦朝统一天下之前,国家基本没有常设军队。都是要打仗的时候,直接募集适龄百姓来参军。这样一来,就可以尽量避免军中固化,避免某个将军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大将拥兵自重,造反篡位的事情,自然就很难发生了。
而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的丞相,也不是一个人来担任的。秦朝在丞相一职上,一直设立左右丞相各一人,等于是有两个人共同分摊了丞相的行政权力,这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行政权力过于集中。
至于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从等级上来说,其实要比太尉和丞相,稍低半个档次。太尉和丞相的俸禄,都是一万石;而御史大夫,则是两千五百石。同时,御史大夫往往被视作丞相的候选人。一般都是老丞相退休之后,由御史大夫接班,做新的丞相。
而在这三个最高官职之下,便是所谓的九卿了。
九卿指的是九个官职,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以及少府。
如果类比后世的话,奉常相当于是明清时期的礼部尚书,管各种礼仪方面的事情;郎中令相当于是中央警卫团团长;卫尉相当于首都军区最高负责人;太仆管理各种和马有关的事情,近似于现代的交通部部长;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负责司法审判。
典客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部长,以及民族事务管理部的负责人。宗正是专门负责和皇族有关的事情,这个官职现代已经没有了。
治粟内史相当于是今天的农业部部长,加上财政部部长。既要管全国的农业生产,同时也要管收税和财政问题。少府则是相当于今天的自然资源部部长,再加上工业部部长。
秦朝的中央事务,基本上可以由三公九卿来负责。以秦朝的情况来说,基本上很难找出什么事情,超出这十二个职位的职权范围了。所以,三公九卿,基本上可以把所有中央工作,都给管明白了。
在地方上,秦朝又施行了郡县制。郡就相当于是今天的省,而县则是相当于今天的市。在地方上,秦朝同样也是执行了三权分立政策。郡守和县令,一般只有行政权,相当于是中央的丞相。郡尉和县尉,负责管理当地的军事。郡监和中央派下来的那些监御史,则是负责监察。
而且,郡县两级的官员,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这两个级别的官员,必须经过中央审核之后,理论上来说,得由皇帝本人签字之后,才能被正式任命。如此一来,皇帝本人就可以把全国的任免权,都给抓到自己的手里了。
另外,郡县制在行政级别上,虽然是两级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县下面其实还有行政单位。不过到了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因为规模太小,所以就没必要在执行三权分立了。在县以下的单位,基本上没有军事官员。
县下面的行政单位,是乡。秦朝在乡这个行政级别,好像没有乡长这个说法,只有三老、啬夫和游徼这么几个官职。三老负责教育,相当于今天的乡教育局局长;啬夫管诉讼和收税,相当于今天的乡级法院院长,以及乡税务局局长。游徼负责当地的治安,相当于今天的乡公安ju局长。
而且,因为古代的通讯手段比较差,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越细微,统治成本就会越高。所以,秦朝的时候,中央只管到县这个行政级别。县以下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地方上自己任命的。
乡下面的行政单位,叫做里,可以理解成今天的村。里长就是今天的村长。因为到了里这个级别,已经实在是没有必要再搞那么多官职了,所以基本上都是由里长来管理了。同时,里长下面,会管几个亭长,负责当地治安。
比如说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在秦朝的时候,就是一个基层亭长。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导致刘邦在当地认识了不少灰色人员,有着很广泛的人脉。等到后来秦朝末年的时候,刘邦就是靠着自己的人脉,笼络了一些人,这才有了自己最初的起义班底。
所以,一个秦朝的老百姓,如果想把自己的意见,传递给高高在上的秦始皇,理论上来说,只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了。这六个人分别是亭长、里长、三老、县令、郡守、御史大夫。
现代有一个著名的六人理论,指的是任意两个人之间,可以通过最多六个人来建立起联系。这个理论在现代基本已经得到了证实,哪怕是不同国家的两个人,其实也可以通过最多六个人的传递之后,取得联系。
而在秦朝,秦始皇或许不知道这个六人理论,但他建立起来的这个制度,却完全符合这个理论。正是靠着这套高效的统治制度,秦朝才能把自己的统治,深入到帝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
也正是因为这套制度比较高效,所以后来施行这套制度的秦朝和汉朝,才能长时间维持一个超大的版图。如果没有这种高效的统治制度,想要建立起一个大一统国家,显然是天方夜谭。
不得不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古人,在制定这些制度方面,真的是非常聪明。
对秦朝为何只存在15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当然以下的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秦王政26年(嬴政被立为秦王26年,下同),猛将王贲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到此刻为止,秦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大秦帝国由此真正建立。
客观地说,结合整个世界史来看,日本才刚刚走向父系氏族,美洲玛雅文明慢慢发展,即使最鼎盛的非洲文明,托勒密和迦太基也终究是棋差一招。不客气地说,秦朝领先了整个世界。
但可惜的是,如此伟大的王朝,在开创了那么多强悍的制度之后,结果不过15年就走向崩溃。过去教科书告诉我们,秦朝之灭亡在于暴政,但一个伟大的国度想要毁灭,绝不会因为一个具体原因而毁,肯定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秦朝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首先表明观点,过去教科书说的秦朝毁于暴政,这一说法没有错。因为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对人力的使用程度已经过度,所以劳动力大幅度短缺,农作物生产受到影响,还有人口增长也极大的受到了波动。在如此背景下,陈胜,吴广起义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但是,如果仔细查阅历史会知道在秦始皇之前,秦国的劳役制度比后来更加猛烈,而且当年还是天天作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献公时期的河西之战,还有秦昭襄王时期的长平之战。这些战役几乎把秦国百姓榨干了,但秦国没有出现崩溃的现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曾经秦国不过百万的人口,就能够做到举国皆战死而不坏,为何后来拥有几千万人口,却出现了因劳役而亡国的现象呢?很明显这里面大有门道。
社科院的学者曾经提出了一个观点,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仅需要前期的军事统一,而且还需要政治的稳固,以及百姓共同感的形成。只有实现了这些步骤,才能真正变成一个民族国家,否则只能是充满隐患的散沙。
不得不说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而且刚好可以对标秦朝。按照现在对于民族的概念定义,一般是指有着共同地理,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一群人。
从广义上来看,当年周天子号称天下共主,所以战国七雄都是周的子民。但如果要细看民族的概念,那么毫无疑问,战国七雄属于7个不同的狭义民族概念,彼此有不同的文字,不同的经济,甚至有不同的情感表达。
按照正常逻辑,七国需要建立统一的经济交流,之后逐渐实现文化融合,最后建立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这才能够形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国家。
但历史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想要完全统一,就必须要大跨步前进,而秦朝就是走的大跨步的路线。
从秦王政17年,一直到秦王政26年,前后不过10余年时间,七国就变成了一体。从形式上来看,秦始皇快速地完成了军事上的统一,同时又由于他天才般的设计,与郡县制完成了政治上的结合。前两部分秦始皇做得非常完美。
可是,由于统一的速度太快,所以老百姓还没有形成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举个简单例子,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天下依旧有张良这样的人物在谋杀他,还有项羽这样的人物蠢蠢欲动。哪怕是比较服从于秦朝的刘邦,一旦到了某些时刻,也会视秦朝如粪土。
所以,不少学者就认为秦朝虽然看起来成为了一个大帝国,但其内部依旧有太大的隐患。
当然这个隐患虽然大,但只要保持足够的行政稳定和强大的军事实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都会被消化掉。
但秦朝却又干了另一件不太好的事情,那就是殖民天下。
这个词是被后来的学者提出来的,一般是指秦朝利用关中来殖民其他区,也可以认为是以天下之财富来养关中之富裕。
其实对比历史来看,秦朝和宋朝的做法差不多,而且秦朝是刚刚完成统一战争搜刮各国财富,相比较于宋朝显得更加体面一些。但是,在秦朝还未能确保大家拥有共同心理的情况下,结果在经济上盘剥关中以外的区域。毫无疑问,这使得大家对于秦朝的向心力变得更加薄弱,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不过,当时秦朝有100多万军队,而且秦始皇之威名震慑天下,还真没人敢于反抗。所以,这些问题很严重,但只要能够稳步向前,就可以解决。
可是坏就坏在秦始皇很快就去世了,而且秦始皇去世之前没有确定一个法定接班人,反而让人钻的空子,结果选了一个法理权威有疑问,行政权威几乎等同于无的公子胡亥。
也许有人会说,公子胡亥完成政变的时候,帝国军队和行政阶层基本上没变,为何会说胡亥的上台极大地加剧了危机呢?
答案很简单,对于秦这个自古以来吃苦耐劳的国度而言,他们从来不惧怕外敌的入侵,就怕内部的斗争。
正如史书记载,秦二世上台以后,时刻担心自己的地位不稳,而且一直怀疑李斯会把自己架空。于是,秦二世居然无耻地清洗了全国最稳健的大臣们—李斯集团,这使得秦国的上层行政机构出现了极大的空缺。
紧接着,秦二世又大肆屠杀宗室成员,有历史记载的就有10位公子和6位公主,还有一位被迫殉葬。如此屠杀,结果使得宗室对于皇帝的向心力大幅度削弱,而宗室直接影响秦朝军队的忠诚度,这又降低了军队的军心。
当事情闹到这个地步的时候,秦朝其实已经开始无力回天了。伴随着行政阶层的空虚,众人唯唯诺诺,人浮于事,于是下面本来就充满反抗意志的百姓就造反了。本来这些人可以轻松被镇压,可是凡是向皇帝报告,有人造反,结果全都被因造谣生事而杀。如此的后果就是,陈胜吴广和项梁等人越滚越大,最终滚出了一个项羽。
当然,如果没有屠杀宗室成员,即使秦朝丢掉了六国江山,但以后来关中子弟的作战能力,守住关中不失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在于,秦二世已经葬送了宗室的信任,哪怕是后来上台的秦王子婴都无法扭转。所以,秦王只能被迫出城投降,而这些人转头就因为约法三章投靠刘邦,最终打败项羽。
所以综上所述,秦朝之灭亡有暴政的原因,但这里面还有更多的因素。因此不要把过错都推到秦始皇身上,如果真的要算具体责任人还得推到秦二世身上,因为他把可以稳健解决的问题彻底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