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_长城为什么坚固不倒
绝境长城,出现在美国作家马丁笔下《冰与火之歌》中,目的是为了防止野人南下劫掠而建造。看到这里,笔者大悟,原来中世纪的欧洲和古中国都是一个套路啊,为防止游牧民族在边境上修筑庞大的永备工事。不过定睛一看,这个长城修的高耸入云,起码有几百米高,野人就是插上翅膀都难以飞跃,书中绝境长城地处偏寒,修筑长城材料就是往上不停地浇水,所以能有如此高大,那么问题来了,我国的长城如此矮小,这又能防得住什么呢?
这是先秦时期修筑的长城,看上去略显寒酸了一些。那么长城的作用到底在哪呢?我们得从修筑的原因说起。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冲突
游牧民族逐水而居,看天吃饭,哪水草丰沛赶牛羊去哪,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和中原的文明互通有无,文明贸易。中原农耕文明,抵御天灾的能力相比下大大超过游牧民族,在两个文明相安无事的情况下,你拿来牛羊毛皮,我给你盐铁器具,也算是和睦相处,互惠互利了。
一旦碰上个天灾就打破了这个局面了,来个一年不下雨,生活全靠牛羊的游牧民族就全得癫狂。没有了牛羊,拿什么和中原王朝交易必要的生活用品。要知道,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平白无故可不会援助眼不见、心不烦的匈奴人。那没办法了,你不给,我只能抢了。
套马滴汉子你威武雄壮,有四条腿的草原人来去如风,两条腿的汉人属实撵不上。匈奴人往往几十骑行动,目标小,移动快,边境部队还没有反应过来呢,嗖的一声人家抢完已经回到草原深处了
中原各王朝哪里受得了这个屈辱啊,起初派兵长期驻扎边境上,长此以往,哪个国家的国力承受的了,几十万的兵马人吃马嚼,统治者很快就受不了了。比如失去长城的北宋,长期以来只能陈兵三十万于河北,依靠河北水路网作为屏障,面对每年百万岁的国防支出,只能对内征取高额税收,即使如此,金人强渡,羸弱的北宋王朝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坟墓。
所以在战国时期,饱受北方游牧民族“打秋风”的国家都在边境上筑起了“墙”这墙就是长城的雏形
长城的作用
1.削弱马匹的作用
草原民族生在马背上,马又是牧民重要的生产工具,放牛放羊都得仰仗它。随着中原王朝长城的建成,草原人骑马来到长城脚下,望着低矮的城墙陷入了沉思,人可以轻易地翻过去但马不能啊,这怎么弄?只能打道回府了。
2.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感受到“来钱快”的草原人怎么可能轻言放弃,回家商量一下,“组团”来了,浩浩荡荡几千人马,带着绳梯,铲子各种攻城器具,到了城墙底下准备动手,好家伙,城上的几个守军也不着手防御,慢悠悠地点燃了城垛里的烽火,黑色的狼烟夹杂着空气腾空而起,不一会儿相邻所有的城垛都发出了狼烟预警,驻扎在长城附近的守备军呼啦啦地顺着城墙这条”高速公路“而来,这如何得了,虽说草原上的汉子骁勇善战,那也得是在马背上啊,攻坚战”专业“不对口,权衡利弊还是只能撤军了事。
3,坚壁清野,百里无人烟
没有长城前,散落在边境上的村落每个都能成为草原人打击的目标,抢了就跑,谁也无可奈何。但有了长城就不一样了,由于传统的道路都被长城截断了,众多村落只能迁移到长城内里,造成长城内物产丰富,外围赤地千里,沿途没有粮草补充,进一步削弱游牧民族的实力。
4.捏住经济命脉
草原民族英勇善战这不假,不过锅碗瓢盆,盐烟布匹这些东西可生产不出来。没长城以前,尽管国家早有严令,个人不许与匈奴私下做生意,但”赔本是生意没人做,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贸易通道的四通八达,倒是方便了不法商贩走私这些草原人必不可少的用品,长城建成后,商贩的马队被堵死,只能从进出的隘口通过,走私的商品无法通过。这加强了中原王朝对地区的控制,经济上增强了国家力量,掐住了草原部落的咽喉。
相信各位都以为修筑长城耗资巨大,劳民伤财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耗费国家十来年的财力来修一堵墙确实遭到很多的反对,从长远角度看,只有修筑长城,以空间换时间,在纬度上拉低国家的军备开支,给游牧民族带来长期的威胁,耗损整个草原的资源。
帝王文治武功,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华夏,统一后把各国建成的长城连接在一起,一个小部落可是无力进攻长城这样的大型堡垒。
北魏以前的长城都是夯土所建,看似造型简陋,实则能抗能打,能摧毁它的只有时间。草原部落再想对中原大地有心思,只有统一整个草原,举全族之力,趁中原王朝时局动荡,奸臣误国,才能入主中原,明末的吴三桂就是典型的例子,没有他开关献城,皇太极也只能在长城外只能束手无策,望城兴叹!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老的长城都在发挥着保家卫国的作用,它已经融进了每个国人的血液里。一个有血性,有担当的中国人,都应该做家人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