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刘邦向韩王借用何人_韩信是谁引荐给刘邦的

时间:2023-06-09 17:27:36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大汉开国,刘邦登基当皇帝。一日在南宫大宴群臣,酒兴正浓时,刘邦提出让大臣们总结一下他能革命成功的原因。大家七嘴八舌说出许多理由,刘邦听过都不满意,他说:公知其一未

大汉开国,刘邦登基当皇帝。一日在南宫大宴群臣,酒兴正浓时,刘邦提出让大臣们总结一下他能革命成功的原因。大家七嘴八舌说出许多理由,刘邦听过都不满意,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番高见一发表,大臣们都心悦诚服。于是后世皆称张良

刘邦向韩王借用何人_韩信是谁引荐给刘邦的

汉初三杰之 张良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家庭,富家子弟。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韩国的国相,曾辅佐过五位国君。父亲去世后韩被秦所灭,张良因当时年龄小,还来不及为官,韩国就灭亡了。

张良家非常富有,他把家中三百奴仆全部遣散,家产变卖,拿着一大笔钱去寻找刺客,连弟弟夭折了也不厚葬,只简单地安葬了事,要花钱买凶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

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张良与刺客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刺客抛铁锤误中秦始皇副车,行刺失败。于是,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躲藏起来。下邳圯(桥)上,偶遇一老者,“圯桥三进泥中履”得到老先生授予的奇书《太公兵法》。从此,张良在隐居地专心研读揣摩兵法,等待时机。

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吹响了推翻秦王朝的号角。张良聚集了一百多人,也出来革命。一遇、二从、三归刘邦,不但推翻秦王朝报了韩仇,还助刘邦一统江山,立下盖世之功。

刘邦向韩王借用何人_韩信是谁引荐给刘邦的

一遇沛公,相识相知

初起时,反秦武装甚多,张良聚集的一百多人难成大事,听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投奔景驹。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当时沛公手下有几千人,张良与他合兵一处,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根据《太公兵法》多次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也认为“沛公是上天授予人间的奇才”。于是,张良没去见景驹而跟随了刘邦。

刘邦当时的实力也不强,挂靠到了项梁的旗下。项梁立楚王后裔熊心为楚怀王,张良趁机建议项梁恢复韩国,立原韩王后裔韩成为王,项梁同意了。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速归韩地辅佐韩王成。

张良随韩王攻取韩国原来的领地,曾夺得几座城邑,但随即又被秦军夺了回去,韩军只在颍川一带往来游击作战。

二从沛公,西入秦关

沛公受楚怀王派遣引兵向西路过韩地,与张良配合夺得轘辕险道,继而击破秦朝杨熊军,打下十余座城池。沛公让韩王成留守阳翟,向韩王提出借用张良的要求,韩王答应了。借调张良到刘邦集团协助工作,户口粮食、工资档案及组织关系仍保留在韩国。

张良从沛公西向秦关。过南阳,南阳郡守吕齮逃跑了,退守宛城。刘邦急于抢时间,想赶快入秦关争做关中王,不战而绕行。张良谏说:“如果现在不攻下宛城,那么宛城的敌人从背后攻击,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这是很危险的啊!”沛公听了,连夜率兵从另一条道返回,把宛城紧紧围住,收降吕齮。解除后顾之忧后才继续西进,此后所经过的城邑就没有不降服的。

到达武关,沛公用张良的计策,先派人去游说秦将,诱于财利,然后再乘秦将松懈战备之机偷袭,攻下了武关。接着乘胜勇战,在蓝田彻底打败了秦军,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向沛公投降了。

进入咸阳,刘邦看到秦宫室瑰丽豪华、奇玩宝物、美女数以千计,就想留宿宫中享受一番。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张良再谏:“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安享其乐,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沛公这才回军驻在霸上。

盟军项羽北上救赵,“破釜沉舟”艰苦奋战,击破了秦军主力,也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刘邦派兵守着不让进,项羽就派黥布等强行攻关,到达戏水驻扎在鸿门。此时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项羽大怒,下令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远不及项羽。刘邦危矣!恰巧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张良的好朋友,要救张良,不让他跟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通过张良,刘邦与项伯相见,求他向项羽做了一番解释,项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这就是著名的“鸿门宴”。宴饮间,项羽的军师范曾想要杀了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情势仍然十分危急,是张良、樊哙全力保护,刘邦才得以脱身返回军营。

项羽进入咸阳,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将刘邦封到巴蜀地区做汉王。张良把刘邦赐予的黄金珠宝转赠项伯,使项伯代刘邦请求,又得到了汉中地区。几个月后,各诸侯王离开关中到各自封国去,张良也该告别汉王返回韩国了。临别之际,张良告诉刘邦,要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内心,汉王照做了。

三归汉王,谋夺天下

张良回到韩王身边,可是楚霸王不肯派韩王到封国去,把他带到彭城,废为侯,不久又杀了他。在彭城张良对楚霸王说了两件事:一是汉王烧断了栈道,已经没有返回的意思了。二是说了齐王田荣反叛之事。项王由此不再担忧西边的刘邦,而起兵北上去攻打齐国。

韩王被杀后,张良从彭城逃跑,抄小路隐秘地回归汉王。这时汉王已平定三秦,正率部东征楚国。汉王封张良为成信侯,从此他就没再离开过刘氏集团。

下邑划策,确定用人方向

汉王率五诸侯军,一路顺风,占了项王的国都彭城。项王在齐地听到这个消息,亲自率三万精兵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直奔萧县,把占据彭城的汉军打得大败。汉军战败而归。行至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张良:“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进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就把它送给这三个人。于是,汉王派随何去游说九江王黥布叛楚,又派人去联络彭越,再遣韩信北伐魏、代、赵、燕、齐、等国的领地。最终击溃楚国的,就是这三个人的力量。

借箸筹策,止封六国后裔

楚汉相争,项羽把汉王围困在荥阳,汉王惊恐忧愁,与郦食其商议怎样削弱楚国的势力。郦食其建议重新封立六国后裔,以削弱楚国的势力。汉王同意赶快刻制印信,去封立六国后裔。张良从外面回来谒见汉王。汉王正在吃饭,他把郦食其的话告诉了张良。张良借用他面前的筷子筹划一下形势,认为八不可,最后说:“假如恢复六国,拥立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代,现在跟随你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上,伴随他们的亲人,返回他们的旧友和祖坟所在之地,谁同陛下一起夺取天下呢?”听到这里,汉王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骂道:“这个笨书呆子,几乎败坏了你老子我的大事!”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信。

劝封齐王,安抚战将韩信

韩信攻下齐国后,派使者向刘邦求封为代理齐王,汉王大怒。张良在旁踩了刘邦一脚,劝告道:“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封他为王,让他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即刻派遣张良前往韩信军营册封齐王,安抚韩信。

固陵献计,征调各路大军

楚汉鸿沟议和,项羽率军东归。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阳夏南面,战事失利,退到固陵坚守营垒,诸侯原已约好前来,但都没有到。张良向汉王进言:“楚军快被打垮了,但给予韩信、彭越等人分封的领地还没明确,所以诸侯军不来。只要君王与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征调各路大军立刻前来。”汉王采用了他的计策,各路诸侯才都到来,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四面楚歌”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终于夺取了天下。

劝封雍齿,制止将军造反

汉六年(前201),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还未进行封赏。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图谋造反。留侯张良说:“先封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人,这样让大家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们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不担忧了。”

劝都关中,打牢汉朝根基

开国建都是百年大计,刘敬劝告高帝:“要以关中为都城。”皇上对此心有疑虑。左右大臣都是关东地区的人,多数劝皇上定都洛阳,他们说:“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险要和城郭的坚固足可以依靠。”留侯说:“洛阳虽然有这样险固,但它中间的境域狭小……不是用武之地。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的建议是对的。”于是高帝当即决定起驾前往西关,定都关中,打下汉朝根基。

荐山商四皓,保太子之位

皇上想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多大臣进谏劝阻,都没能改变高帝确定不移的想法。吕后很惊恐,就派建成侯吕泽去请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再多的人进谏也无益。原本不想管这事的,但经不住吕泽竭力请求,只好说:有四位博学多识的前朝老人隐居山中,称为“商山四皓”,太子若能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迎请这四个人来辅佐,或许有用。太子照留侯说的做了,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

功成身退,始终未伤毫毛

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刘邦要给他三万户的封赏,他“不敢当三万户”只要封为留侯就极为知足矣;他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所以,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毫发无伤。

刘邦向韩王借用何人_韩信是谁引荐给刘邦的

汉初三杰之 萧何

萧何与刘邦都是丰邑人,他们是老乡。刘邦还是平民时,不太遵章守纪,弄了几次犯法的事,都是萧何救的他,萧何熟悉法律,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刘邦为吏当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在县里做功曹,主吏掾,算得是老同事。同事期间萧何也常常帮助他,刘邦以吏员的身分到咸阳服役,官吏们都奉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他五百钱。

农民起义开始后,萧何就带领全族的人参加了刘邦的起义军,是老战友。从起义到刘邦当皇帝建立大汉王朝,萧何有五大功劳:

一、拥立沛公,拉起反秦队伍

农民起义开始后,沛县县令,面临选择,要么成为秦帝国的替罪羊,被杀,要么来一个华丽转身,可以保全自身。沛县县令想起兵,保全自己。找人商量,萧何、曹参都不同意。他们提出要召回逃亡在外的刘邦,县令就召刘邦。后来县令改变主意想杀萧何、曹参阻止刘邦入城,两人早早出城去与刘邦会合,杀了县令。萧何、曹参等人拥立刘邦做了沛公。成全刘邦登上人生的第一个舞台,拉起了反秦武装的队伍。

二、收取秦朝文献资料,为统一天下创造条件

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将领们找最有钱的衙门抢钱,忙于争分金帛财物时,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后来帮了刘邦的大忙,由此可详尽地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诸方面的强弱,民众的疾苦等,掌握全国情况,既方便收税解决了战争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也解决了何处可以征调民夫兵员的问题,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三、举荐韩信,国士无双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进入褒中,烧绝栈道,如何跳出来呢?得有领军人物。“萧何月夜追韩信”向汉王举荐了国士无双而出身低微的韩信当大将军。韩信为将,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徇赵、胁燕、定齐;东杀龙且,南摧楚人之兵,功无二于天下。

四、镇国家,抚百姓

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自此萧何不仅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而且很多地方都能从宏观的战略着眼,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为建立政权以及大汉王朝后来的昌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给饷馈,不绝粮道

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屡战屡败,但是萧何经营了大后方三块地,关中、汉中和巴蜀,不断地向前线补给粮草和兵员。刘邦能多次转危为安,坚持打到最后,萧何建设后方根据地功不可没。

刘邦向韩王借用何人_韩信是谁引荐给刘邦的

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高帝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群臣争功,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群臣才不敢再言语了。

由此可见,萧何与刘邦这“三老(老乡、老同事、老战友)”关系不一般,很铁很实在。但俗话讲“伴君如伴虎”,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卓著,但又时刻提防萧何反叛。萧何功高,不被宰了算是万幸。萧何不像韩信那样倒楣,但也是一路走来,如履薄冰战战栗栗,在高人指点下采取具体的防范措施,三次解除刘邦疑心;但因为民请命,又遭牢狱之灾,最后是王卫尉替他说了好话才得到赦免。司马迁这些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萧何与刘邦维妙关系的特点:

一释王疑,子孙昆弟悉诣军所

汉三年(前204),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派遣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前线军营中为刘邦效力,汉王才高兴了。

二释帝疑,让封勿受家私佐军

汉十一年(前196),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到邯郸平叛,尚未结束,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被杀,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召平对相国萧何说:“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风吹日晒统军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战事之险,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卫队,这是因为目前淮阴侯刚刚在京城谋反,对您的内心有所怀疑。”于是,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给军队,才博得了高帝的欢心。

三释主疑,强买田产自污其身

汉十二年(前195)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征讨,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相国因为皇上在军中,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捐助军队,和讨伐陈豨时一样。有一个门客对萧相国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数第一,还能够再加功吗?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众都亲附您,您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与百姓关系和谐,受到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震撼关中。如今您不如多买田地,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来败坏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于是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高祖才放心了。

为民请命,萧相国遭牢狱之灾

高祖征罢黥布军队回来,民众拦路上书,说相国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数量极多。高祖回到京城,相国进见。高祖笑着说:“你这个相国竟是这样‘利民’!”高祖把民众的上书都交给相国,说:“你自己向百姓们谢罪吧。”相国趁这个机会为民众请求说:“长安一带土地狭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已经废弃荒芜,希望让百姓们进去耕种打粮,留下禾秆作为禽兽的饲料。”高祖大怒说:“相国你大量地接受了商人的财物,然后就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于是就把相国交给廷尉,用镣铐拘禁了他。几天以后,一个姓王的卫尉侍奉高祖时,为萧何说了许多好话,高祖才派人持节赦免释放了相国。萧相国上了年纪,一向谦恭谨慎,入宫见高祖,赤脚步行谢罪。

刘邦向韩王借用何人_韩信是谁引荐给刘邦的

汉初三杰之 韩信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少时贫穷,又没有维持生活的技能,经常去别人家蹭饭惹人嫌恶,亭长夫人“晨炊褥食”让他赶不上饭点。在护城河边钓鱼,看到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就去讨吃的――“乞食漂母”。淮阴市井少年有意侮辱他,曾“受辱胯下”。

后来在反秦起义中仗剑从军,先投奔项梁,项梁死后隶属项羽,皆默默无闻。秦朝灭亡后逃离楚军,归附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打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韩信的一生,大起大落,留给后人无尽的话题。他的官爵称谓也起伏如过山车:“执戟郎中、连敖、治粟都尉、汉军大将军兼左丞相、大将军兼相国、齐王、楚王、淮阴侯”,“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他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历经暗渡陈仓、京索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经典战役,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现今人们还在使用着不少来源于韩信故事的成语典故:“胯下之辱”、“一饭千金”、“萧何月下追韩信”、“国士无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战无不胜”、“功高震主”、“鸟尽弓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秦朝灭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汉元年(公元前206),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连敖”(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就大声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萧何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而汉王也不用,韩信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萧何逃亡。”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且怒且喜,骂萧何为什么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刘邦又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在萧何的极力劝说下,汉王终于同意了萧何的要求,不仅同意让韩信当大将,还同意择良日,斋戒,设坛场,以隆重的礼仪拜大将。

韩信拜将后,为刘邦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暗渡陈仓,还定三秦,一直向东挺进占领了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反攻,刘邦兵败彭城,韩信复收溃败之军与汉王在荥阳会师,阻击楚追兵,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这时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反叛并与楚媾和,魏王豹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汉王派郦生说服魏豹不成,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虏魏王豹,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扫平北方战场,功绩显著,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汉五年(前202),汉王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齐王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乌江自刎,楚汉战争,刘邦全胜。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以齐王韩信熟悉楚地的风俗为由,改封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汉六年(前201)十二月,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祖采用陈平的计策,假装巡视云梦泽,在陈县召见诸侯,楚王韩信来迎接,就趁机拘捕了他。十多天后,到了洛阳,高帝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为淮阴侯。韩信知道高帝畏忌自己的才能,从此,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

汉十一年(前196),钜鹿郡守陈豨反叛,高祖在邯郸讨伐陈豨还没有完毕,韩信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反叛。吕后想要抓捕韩信,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传捷报,陈豨已被擒获处死,列侯群臣都进宫祝贺。萧相国亲自登门诓韩信:“这样的大事,即使你有病,也应该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想他是自己的恩人、知己,平时对自己不错,他的话必须听。于是,韩信随萧何进了长乐宫,一入宫门,武士抓住韩信,绑进钟室,在里边杀了他。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野史讲得更生动:韩信被绑起来后大喊:“高祖当年曾许诺过对我‘三不杀’,看你们谁敢杀了我!”武士听了不敢动手。吕后问萧何“为之奈何?”,萧何出主意:“所谓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为今之计,可以将其装入框中,蒙上布袋,悬吊于钟室,既不见天,也不见地,再用竹签或木棒来行刑,也就不见铁矣。”吕后曰:“善!”

刘邦向韩王借用何人_韩信是谁引荐给刘邦的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在一次刘邦和韩信闲谈各位将领才能高下的对话中,引出了一句名言:“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确,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以后,很快就表现出自己的军事天才,历经十大战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路凯歌。

最精彩的是井陉一战,展现了韩信卓绝而奇特的军事才能,这是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韩信北伐,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虏魏豹,破代兵、禽夏说阏与之后,韩信的精锐部队被汉王调走,开往荥阳去抵御楚军,只剩下些老弱病残和新补充的兵员。这时,汉王命令韩信和张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韩信长途行军,兵少而疲,他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说:“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旗,立汉赤帜。”并传令今日破赵会餐。仗还没打就预料必胜。他不仅具体布置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难怪将士们都不相信。接着他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出,背水阵”。显然万人的先锋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兵书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而大笑”。随后竖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然而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攻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旗弃鼓,等到他的骑兵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换上汉军赤帜后,韩信率众拼死反扑,迫使赵军想退回营垒,“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这一战为何“背水为阵”,韩信解释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是韩信知己知彼,善于将兵,据实灵活运用战策的结果,足见其胸中韬略之一斑。

潍水之战。韩信奇袭齐历下军,追逐齐王时,项羽派楚将龙且率领二十万兵马前来救援齐国。龙且与齐王合军一处,进兵与韩信夹潍水布阵,韩信“壅水上流,引军半至,击龙且,佯不胜,还走。”等到龙且率军渡水,追韩信时,“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使得龙且军大半淹死水中,激烈的战斗中杀死了龙且。这一战充分表现了韩信的智慧,韩信总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作战部署,让敌方作出错误的判断,以智取胜。同时也反衬出龙且不听进谏,倨傲而又刚愎自用的个性,最终只能自取灭亡。

刘邦向韩王借用何人_韩信是谁引荐给刘邦的

韩信之死,反乎冤乎

两千多年以来,直到今天,关于韩信之死都有两种看法:一是谋反被杀;二是冤杀功臣。

第一种认为他该死。认定谋反被杀的重要依据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的策反陈豨事,进而推演出韩信谋反该杀。

第二种认为韩信没有谋反,是刘邦冤杀功臣。为什么从古至今都会有人认为韩信是被冤杀的?一是因为韩信功劳太大,功高震主引来杀身之祸;二是因为韩信死得太惨,博得世人同情;三是因为韩信的军事才能太出色,死了可惜;四是刘邦后来还杀了一批诸侯,如彭越、英布等。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最终死在西汉政权的屠刀下,确实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和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