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一资源_什么是国家的第一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之后,我党又提出的一个“第一”。这三个第一如果能充分发挥,珠联璧合,实现合力倍加效应,就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
“人才是第一资源”,既是个响亮口号,也是个普遍真理,既是个科学认知,也是个政策导向,嘴上说说很容易,要真正落实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需要有识才的眼光,爱才的胸怀,养才的投入,用才的魄力,这样才能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起来,为我所用,共襄盛举。
识才要有眼光。识才是爱才、用才的前提。得有见微知著的过人眼光,阅人辨才的丰富经验,善于慧眼识珠,看出人才的潜质。从人才分布来看,居庙堂之高的固然很多,处江湖之远的也不在少数,伯乐们就应该以敏锐的眼光,爱才的意识,不断挖掘发现那些埋在土里的奇珍异宝,努力把那些优秀人才选拔出来,让他们发光发热,各显其能。而要发现人才,就要经常深入民间,深入基层,认真倾听民意民声,群众反映,眼睛向下,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才能发现有用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做到人尽其才,野无遗贤。
爱才要有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才就要有不拘一格的宽阔襟怀,容人海涵的博大气度。从表面来看,人才可分两种,一是器宇轩昂,英气逼人,一看就是人才;还有一种,看起来没那么醒目耀眼,让人一见就眼睛发亮,甚至是灰头土脸,其貌不扬,“出身”不好。如果心存偏见、歧视,求全责备,苛求其门第、出身、学历、性别、年龄等,就可能错失人才,悔之莫及。倘若苛求年龄,就会漏掉姜子牙、廉颇、黄忠、佘太君;倘若苛求出身门第,就会漏掉曹刿、卫青、霍去病、关羽;倘若苛求“前科”,就会漏掉管仲、吴起、韩信、陈平;倘若苛求学历,就会漏掉冯友兰、梁漱溟、钱穆、华罗庚……
用才要有魄力。人才发现后,最重要的是还要人尽其才,以诚相待,委以重任,给其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让其大显身手,一飞冲天。是吴起,就让他号令四方,开疆掠土;是卫青,就请他挂帅出征,勒石燕然;是韩信,就给他筑坛拜将,将兵多多益善;是孔明,就让他大权在握,运筹帷幄;是关羽,就让他灭此朝食,温酒斩华雄。如果能用好人才,特别是那经天纬地的人才,意义会更大,价值会更高,说不定就会改变历史。譬如周文王用了姜子牙,秦王用了百里奚,刘邦用了三杰,刘备用了诸葛亮,张亮基用了左宗棠,孙中山用了黄兴,毛泽东用了彭德怀……
养才要舍得投入。得人才者得天下,但人才要用也要养,养人才的意义也不可小觑。人才请来了,给人家许诺的条件就要一一兑现,不能打折扣,不能缩水,不能口惠而实不至。要养好人才,就是时下常说的三句话:要以待遇养人,以事业养人,以情感养人。具体来说,工资收入要有明显提高,住房要有相应保障,生活要十分便捷;在工作中要受到重用,能使上劲儿,发挥才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领导对人才要问寒问暖,为他们排忧解难,有浓浓的人情味,使他们处处感到温暖,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值得在这里大干一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会形成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成千上万人才就会大显身手,各尽所能,必然会迎来中国经济繁花似锦的无限春光,迎来人民幸福富裕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