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口的石狮子为什么是卷发_石狮子的造型及含义
说起石狮子,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大部分传统建筑门前,无论是各地的王府、衙署、宅第、陵墓等等我们都能见到以对石狮子的身影。它们伫立于门外两边,雄狮居左,雌狮居右,侧首蹲坐,凌厉地注视着前方过往的每一个人,俨然威震八方的守门神。
细心的朋友也不难发现,这些石狮子还都“烫了发头”,头上顶着一头蓬松的“疙瘩卷”。但现实中真实的狮子,不论雄雌它们都不是这样的形象。
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卷发不是天生就有,最早的石狮子,还不具有卷发特征
其实在很早以前,我国并没有狮子,历史上狮子最早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东南部和亚洲,但亚洲东部不产狮子,而是集中在南亚和西亚。
我国史料中最早关于狮子的记载,是距今3000多年前,《穆天子传》中载周穆王驾八骏巡游西域一事,其中提到有“狡貌野马走五百里”。郭璞注: “狻猊,师子(狮子)”。
到了汉代初年,《尔雅·释兽》中记有“狻鹿(猊),如猫,食虎豹”,这时人们已经知道除了虎豹猫狗以外还有一神乎玄乎的异兽,并明确其外形如猫,以虎豹为食,名之为“狻猊”。
不过,狮子正式被国人所认知,还是在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时期,天下安定,国力已蒸蒸日上。为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丝绸之路”,也正是这次西行,狮子正式进入中国视野。
《汉书·西域传》“乌弋”条说明乌弋(乌弋山离国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位于西亚伊朗高原东部古国)有“师子”,颜师古注:“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
直到两汉时期(公元87年),月氏国和安息国为与大汉交好,派遣使者“进贡”来了狮子。我国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狮子。
狮子这一外来之物的形象十分的勇猛,与古代皇室的整个的庄严的气氛是十分吻合的。到了唐代时期,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西域狮子更多地入贡中国。于是,狮子成了皇室专宠。
所谓上行下效,皇帝喜欢狮子,大臣自然也喜爱。但狮子数量实在稀少,于是有的大臣就仿照真实的狮子,制造出了各种形态的石狮子。
最早的石狮,是在建和元年大臣武氏的墓石中发现的,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此时的石狮子很明显还不具有卷发特征。
那石狮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烫卷发”的呢?为什么要“烫成卷”呢?
石狮子“烫卷发”的缘由,与历史宗教文化息息相关
狮子正式烫起大波浪,是从唐朝开始流行起来的。
因为唐太宗实在喜爱狮子这个“外来客”,于是特意让虞世南作《狮子赋》、阎立本作《狮子图》,让天下人都能一睹狮子的雄风。
狮子画像流传到宫外,渐渐的,民间的石狮子也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具象化。为了区分狮子的性别,工匠们还会将雄狮的发型改为螺旋式的卷毛,而雌狮则是披肩发的造型,以此来分辨雌雄,于是卷发石狮子就诞生啦。
但真正使狮子的形象神化为一种有法力的卷发瑞兽的,是佛教。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
狮子在佛教文化中地位非常高,常用来比喻最有威望的人,譬如《大智度论》曰:“佛为人中狮子, 佛所坐处若床若地, 皆名狮子座。”
很多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中,也多一狮子为坐骑。比如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菩萨,“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有人可能要问了,狮子在佛教中被神化,那跟它的卷发有何关系呢?此处千言万语,不如放一张图就能解释清楚。
看看佛祖同款“小卷发”,是不是就似曾相识?其实这个所谓的“小卷发”就是肉髻,肉髻是佛祖道行修养高深的一种象征。
由于狮子在民间的形象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被神化为一种有法力的瑞兽。所以人们开始给石狮子也安排上了小卷发,其实就是狮子的肉髻。
明清时期,狮子的“疙瘩卷”得以运用到极致,这种带肉髻的石狮子在民间随处可见。
就连大门上的把手都是带肉髻的狮子形象。可见狮子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狮子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狮子卷发个数也有讲究
上面说到,狮子最早是皇室专宠。
虽说民间的石狮子不是真的,但是,也不是谁家想造就能造的。古代是一个极其讲究礼仪和秩序的社会。从吃穿用度,到出行工具都有讲究。石狮子自然也不例外,同样有严格规定。
为了彰显主人家身份,镇守大门的石狮子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而这个等级,就体现在发卷数量上。地位越高的人,门口摆放的石狮子发卷越多。
史料记载,古代一品官员府门前的石狮子有十三个“小卷”,意为十三太保。二品官员则为十二个“小卷饼”。以此类推,每第一个官阶,就少一个卷。而七品以下的官员和普通百姓门口,就不允许摆放石狮子了。
当然,最多的并不是十三个“卷”,要知道上面还有皇帝。皇家门口(比如故宫)的石狮子是满头卷发,如果你有仔细数一数,会发现,一般足足有四十五个。
为什么皇宫门口的石狮子“卷发”这么多呢?其实很简单,在古代,皇帝乃九五之尊,是皇帝至高无上的身份和皇权象征。
总结
古人的生活处处充满仪式感,每一处细微末节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的思想。所以,下次再见到这种带“肉髻”石狮子的古宅,就可以数一数它头上的“小卷”来推测前主人的身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