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为啥没有乌鸦和蛇_孔林无鸟无蛇的科学解释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非常深厚的学问,与西方建筑不同,中式建筑在衡量了实用性和美观的基础上,往往还会喜欢赋予建筑一些意义,形成了独特的中式建筑之美。
比如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其主墓室采用了圆形的建筑,但是整个陵墓的外墙却围成了一个方形,这便是古人所倡导的“天圆地方”的观念。
无独有偶,孔子的陵墓在风水方面更是讲究,作为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孔林”植被丰富、树木林立,生态环境非常好,但神奇的是,在这一片林中,竟然没有乌鸦,就连毒蛇也避之不及,这是为什么呢?
子孙们的纪念
如今的山东孔林,已经是孔家一脉的家族墓地,也成为了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知名的风景区,吸引着全世界的华人来到济宁感受孔家风骨。让我们回到千年之前,那时候的孔子可能连自己也没想到他能够流芳百世。
俗话说,奇人必有异相,孔子算是完全符合这句话,他刚出生的时候头顶深深凹陷下去,要是按照现在医学上的说法,这是妥妥的残疾。可孔子不仅没事,还形成了“最强大脑”。
弱冠之年,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孔子就已经打算走上仕途,面对家族的安排,孔子并没有很高兴,他认为人必须要思考,只有好好思考了如何治理一个国家,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随后,孔子便开办了私人学校,一边教授知识,一边传播自己的学说,在这一过程中,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受到了当时很多诸侯王的关注,孔子也被请去讲学。
在帮助鲁国强大了之后,孔子便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他去到了不同的国家,见到了不同的人,也对不同的政治体制有了感悟,随后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道德之于我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说,只有具备道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特别是君王更要如此,一定要将自己的臣民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一个王朝才会始终兴旺。
这就是孔子的“仁政”学说,孔子曰:仁者无敌,只要人人向善,每个人都富有同情心,富有的人去帮助穷人,强大的人去帮助弱小的人,最终人世间就会变成大同世界。
因为孔子的儒家学说,后世的很多政治家们都以仁德治国,让本来贫苦的老百姓有了人权。
孔子于七十三岁病逝,此时他的弟子已经多达几千名,为了纪念他,弟子们专门给孔子修建了陵墓,地址选在如今的济宁郊外。
孔子的很多弟子纷纷为其守墓,加上百姓们也有祭奠孔子的诉求,加上孔子的子孙也有纪念的需求,因此墓地规模不断扩大,最后形成了如今的孔林。
孔林气势恢宏,陵墓之内各种树木林立,进入其中能感受到无边无际的新鲜空气,可以说是大自然中动物们的天堂,虽然孔林内有很多小动物,可唯独没有乌鸦和毒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孔林的神奇
如今的孔林面积多达两百多万平方米,除了孔子的坟墓坐镇中央之外,其后世子孙的墓地也多达十万座,可以说是世间罕见的私人园林。
同时,为了凸显出孔子至圣先师的威名,也为了体现出孔子桃李满天下的功绩,子孙们在孔林中种了很多的参天大树,这象征着孔子即便逝去了,他的学说也将影响千秋万代。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山东有很多的乌鸦,唯独孔林却没有任何乌鸦驻足,甚至这偌大的园林,连一只毒蛇或毒虫也没有。
要知道乌鸦在古代是一种不祥之物,毒蛇也是如此,难道是因为孔子圣人的身份,连这些小毒物都不敢靠近孔子的陵墓吗?
当然不是,如果是的话那就真的有鬼了,其实这是当初在修建园林的时候就考虑到的,随后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解决。
即便是皇家陵园,如明朝十三陵,以及清朝各皇帝的皇陵,都有乌鸦盘旋,这是鸟类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再加上陵墓的绿化都非常好,生态系统完整,出现什么蛇之类的爬行动物也正常。
但在当时,人们认为乌鸦和毒蛇乃不祥之物,不能出现在孔子的陵墓内,可动物不是人,他们听不懂人话啊,只有从其他方面入手,设置一种动物无法入内的障碍。
乌鸦是很喜欢落在树冠上,可它并非什么树都会落,乌鸦最喜欢的树木类型是针叶林或者落叶阔叶林,因此人们在孔林中种的都是侧柏和楷树,这两种树都是乔木,乌鸦没法落脚。
对付毒蛇就简单多了,中国古代防虫的方法千奇百怪,什么黄酒、雄黄都是毒蛇的克星,于是,人们在环绕孔林的墙壁下沿都放置了朱砂和硫磺。
这两种化合物都属于重金属化合物,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人畜无害,单单对毒物有驱赶作用。有了这两道保险的加持,孔林不仅没有乌鸦嘈杂的叫声叨扰,也不用担心毒蛇在不经意间窜出来,保障了孔林中小孩子的安全。
精妙的设计
孔子的学生遍布天下,孔子去世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不同的行业发光出彩,因此在孔林建造的时候,各种能人都加入了进来,因此孔林的设计极为精妙。
主要的建筑有万古长春坊,这是一座巨大的砖石结构的建筑,共有五间五楼,房顶建造极为讲究,是将高台作为地基,随后围绕高台连续建屋。
房顶下沿和四周雕龙画栋,形态各异的脊兽充斥其间,中式之美的斗拱、立柱遍布着精美的浮雕,坊前的石柱上,雕刻着象征吉祥的龙和牡丹。
整座孔林中最让人赞叹的就是孔子墓了,作为古往今来的第一圣人,孔子墓显得很朴素,这也符合孔子的为人,墓前有两座石碑,都是后来加上去的,一座是明朝时由礼部郎中黄养正所提写,还有一座是由孔子的五十一世孙所立。
即便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孔林的热度一直不减,即便是如今,孔林每年也要接待将近五百万人,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孔子的学说必将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