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河南博物院有哪些镇馆之宝_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排名

时间:2023-06-15 10:45:54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河南博物馆,成立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以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原位于紫荆山的河南展览馆禅让给有着厚重历史的河

河南博物馆,成立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以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原位于紫荆山的河南展览馆“禅让”给有着厚重历史的河南博物馆。1997年7月,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新的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在2008年05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兴业。 河南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是全国文物大省。小时候的记忆就是,一到夏天,老家的小河里就都是“挖宝”的人,上至7旬老翁,下至6岁儿童,洗澡的时候河底抓一抓,都有意外之喜,我自己的那些铜钱就是儿时在河里洗澡时摸到的。还有就是农村谁家盖房子挖地基也经常挖到大批铜钱,我三叔盖房子时就挖到了几百斤宋钱,可惜都被儿时无知的堂哥拿去烧铜水造锅造盆了。

言归正题,我们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如今藏在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

1、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有哪些镇馆之宝_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排名

贾湖骨笛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长23.6厘米,于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282号墓出土。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成果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2、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河南博物院有哪些镇馆之宝_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排名

商代中期(公元前1590──前1300)文物,1974年河南郑州出土张砦南街,该鼎为多范分铸而成。通高87厘米,口长67厘米,口宽61厘米。口呈长方形,上立二次铸成的拱形立耳一对,深腹,腹壁微内敛,平底,下有四个上粗下细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铸单线兽面纹一组。每面两侧与下部饰乳钉纹,足上部各饰兽面纹。这是中国(2019年)发现时代最早的大型铜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铜冶铸的宝贵资料。

3、妇好鸮尊

河南博物院有哪些镇馆之宝_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排名

妇好鸮尊所处时代为商代晚期,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出土。妇好鸮尊是妇好墓所出468件青铜器中的精品。它造型新颖,各部位纹饰和谐,头部羽纹动感尤烈,呈现出商文化刻意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器身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两字,整器为站立的鸮鸟形态,栩栩如生,融写实与夸张为一体。纷繁复杂的纹饰使其显得凝重威严,展现出作器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构图能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青铜艺术审美观念。妇好鸮尊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 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4、玉柄铁剑

河南博物院有哪些镇馆之宝_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排名

玉柄铁剑所处时代为西周晚期,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叶宽3.8厘米,玉剑茎最大直径1.8厘米,于1990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虢季墓)出土。虢季墓是“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玉柄铜芯铁剑(即玉柄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被誉为“中华第一剑”,属西周晚期器物,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此文物年代距今2800年,打破了秦国铜柄铁剑2600年的中国最古老冶炼铁器记录。把中国铁器冶炼推进了200年。

5.莲鹤方壶

河南博物院有哪些镇馆之宝_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排名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学者郭沫若为其定名“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出土。

当时,“郑公大墓”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器近百件,另外还有玉器、陶器等数百件文物,史称“新郑彝器”。专家们认为,这批文物是郑国王室的祭祀重器,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

1927年河南省博物馆筹备成立的时候,这批历尽沧桑的青铜器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路。所以就有了“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的说法。

1949年冬,国民党政府溃败退台的时候,曾下达指示“速将河南存渝古物运存台湾,行政院分令教育部、河南省政府遵照办理”。仓促之中,莲鹤方壶等河南古物被打箱运抵重庆机场,马上就要登机飞往台湾。不幸中的万幸,在千钧一发之际,人民解放军到来,救下了莲鹤方壶。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打箱封条,还完好地保存在河南博物院里。但是还是有部分“新郑彝器”被运到了台湾。

1950年8月,河南省代表会同文化部代表共赴重庆接收了河南存渝古物。文化部代表挑取一尊底部稍有残缺、高近126厘米的莲鹤方壶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自此,两尊莲鹤方壶分置两处。

6.四神云气图

河南博物院有哪些镇馆之宝_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排名

四神云气图壁画所处时代为西汉早期,长5.14米,宽3.27米,于1987年在河南省商丘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出土。四神云气图的出土,显示了中国神仙世界关于莲花的“联想”,比佛家更为大气磅礴;中国神仙世界里的莲花,与释迦牟尼一步一莲的传说相比,一则落到了实处,二则更大胆、更浪漫。在四神云气图中,仙鹤演化为朱雀,荷花、云朵是升仙媒介,它们与青龙、白虎、玉璧、灵芝、怪兽等,共同构建起西汉初年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四神云气图是中国神仙世界集大成者,更是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一部史诗。

1986年5月的一天,河南省永城市柿园村一个名叫赵德友的农民,在自家承包的采石塘放炮采石,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很快,闻讯而来的河南省商丘文物队对古墓进行了发掘。

考古人员沿着狭窄的墓道进入墓室,微弱的灯光照到墓顶处,突然,大家眼前出现了鲜艳的红色,一只长须飘摆的龙头映入眼帘。

只见墓顶上有一幅生动传神的壁画。壁画从墓室顶部的西端起,向东延伸有3米多。壁画中间的显要位置是一条龙,约占整个顶壁面积的一半以上。巨龙张口吐舌,舌尖卷着一头怪兽,前两足一足踏云气,一足踏兽;后两足一足接朱雀尾,一足长花朵。整个龙体弯曲逶迤,巨大粗犷,在周围云气纹图案的衬托下宛若“飞龙在天”。除了青龙,壁画上还画了白虎、朱雀、玄武等图案,这正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四个神兽形象。它们法力无边,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神兽与灵芝、云纹等共同组成一个大气磅礴、灵动飞扬的画面。专家将其命名为《四神云气图》

7.武则天金简

河南博物院有哪些镇馆之宝_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排名

1982年5月被发现,是一位农民屈西怀在登封县上中岳嵩山采药时,在山顶峻极峰的石缝中发现了纯金的简片。是现存惟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

金简为唐代文物,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上刻双钩楷书63字,大意为:大周国主武曌(音同照)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命使臣胡超到中岳嵩山山门投递金简代她祭拜,乞求道教中的三官九府为自己祛病赐福,落款为公元700年七月七日。这一稀世国宝的发现,不仅是研究女皇武则天崇仙仰道思想的直接物证,也是研究武周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宝贵资料。

8.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河南博物院有哪些镇馆之宝_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排名

汝官瓷传世品极少,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收藏1件。另外,日本的几个博物馆现存4件、美国的几个博物馆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在清凉寺一次性出土7件后,又相继出土了47件。赵青云先生说:“在目前已知的共150件汝瓷器物中,弥足珍贵的天蓝器物,也就5件,非常稀有。而刻花者,唯有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其他的天蓝器物,全都是素面的。一样的器物,刻花者当然更为珍贵,何况就此一件。如果说汝官瓷是中国瓷器的皇冠,那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9.云纹铜禁

河南博物院有哪些镇馆之宝_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排名

1977年夏末,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库水位下降,一座深藏在水库之下的千年古墓被冲开,大批的青铜器和玉器被冲出丹江, 暴露在丹江的两岸。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刻赶赴现场,开始了收集散落文物和现场勘探的工作。经过一番探查,考古工作人员发现此处是一个墓葬密集的古墓群。但是由于当时雨季来临,丹江水位上涨,发掘工作被迫中断了。

第二年,文物部门立刻对这片墓地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共发掘出了24座春秋时期的楚墓和一部分汉墓,出土了许多价值不菲的珍贵文物,其中2号墓出土了成套的青铜礼器,在出土的众多精品中,云纹铜禁就是其中之一。

云纹铜禁所处时代为春秋时期,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身宽46厘米,重94.2千克,于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云纹铜禁,庄严瑰丽,造型奇妙,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此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唐会要》说,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此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墓主子庚是年而卒。由此,学界认为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它不是舶来品,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