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都有谁_他们的结局如何
提起初唐四杰,国内应该无人不知吧,但在唐朝,他们的名气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人的名声大。但初唐四杰奠定了唐朝诗歌的基础,是初唐时期的领路人。
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卢照龄、杨炯和骆宾王,在初唐时期,那可是引领着整个唐诗的发展,现在哪个国人不会吟两句他们的诗。作为初唐最早的男团,他们的命运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王勃
初唐四杰里王勃的才华是最出众的,一篇《滕王阁序》让国人认识了这位才高八斗的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引经据典,一度成为中小学生的噩梦,背王勃的文章,绝对的涨知识。
王勃为何那么厉害,因为人家家世好啊,他的爷爷王通,是隋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王勃从小就受到他爷爷的影响,6岁就能写文章,16岁进入沛王府做官。
在沛王府期间送别朋友时,写了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让大家对王勃刮目相看,送给朋友都满满的正能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篇文章可谓是送别的楷模,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一出绝对让哥们喜极而泣。只要有你这个好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
王勃的前十来年很顺利,声名鹊起,但是人一得意就容易飘啊。当时,王勃在沛王府工作,当时的王爷们喜欢斗鸡,王勃这家伙脑袋一热,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替自己的老大向英王挑战。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于呼号之际。
这篇文章引得各路大咖纷纷转发,后来唐高宗看到了这首诗,非常恼火,这哪是斗鸡,这分明是“斗王爷”。
于是,唐高宗把王勃赶出了沛王府。离开沛王府之后,王勃过上了茶几般的人生(一桌子杯具啊)。
先是私藏罪犯曹达,后怕走漏风声,杀死了曹达,摊上了人命官司,辛亏遇到大赦,王勃才逃过一劫。
但这件事连累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也因此被贬官。王勃心里很过意不出,于是跑去探望父亲,在经过南昌滕王阁时,写下了《滕王阁序》。
说他父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篇文章后人给与了极高的评价,本以为王勃的人生要开挂了,可惜,天妒英才,他写下《滕王阁序》之后,没多久王勃就失足落水,那一年他27岁。
杨炯
杨炯出生在公元650年,卒于公元693年,为什么要写上这个时间段,因为这段时间处于唐高宗到武则天的过渡时期。
杨炯也是个天才,9岁就进士及第,本以为他的人生会开挂,一言不合躺平了16年。少年中举,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直到32岁担任了太子府的重要职位,本以为他要飞黄腾达。
可是,他有个好亲戚啊,他的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谋反,杨炯也因此被贬为县令,最终在县令这个职位上郁郁而终。
晚年的杨炯根据自己的一生写下了著名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一生不得重用,晚年写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
卢照邻
卢照邻从小擅长写文章,10岁就学习经史书籍,后又到王府做官。当时唐高宗的叔叔邓王很喜爱他,卢照邻在邓王府的那些年,把王府里的书籍全给读完了,此后邓王非常赏识他,称他为“你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前前后后跟着王爷到各地混了十年。
后来一路辗转到了京城洛阳,在洛阳写了一首七言律诗《长安古意》。其中有一句被后世人广为流传,“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我们后来说的不羡鸳鸯不羡仙就来自卢照龄的这句诗。
这首诗很长,其中还有一句,“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这句话可惹恼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梁家是东汉时期的外戚,武三思也是外戚,武三思认为这是卢照邻在影射他。
后来,卢照邻因此事入狱,出狱之后人生也是不得意,后身染风疾,痛苦不堪,跳河自尽。
骆宾王
骆宾王好像很出名,至少在小学很出名,他那首《咏鹅》成为小学生必背的诗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是人家七岁的时候写的,就问你牛不牛逼。你说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后来竟然跟着徐敬业参加了谋反。
造反期间,骆宾王撰写的《讨武曌缴》,彻底惹怒了武则天,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就下落不明。有人说他被乱军所杀,有人说他遁入空门。
总结一下吧,初唐四杰做的官都不大,但其写的诗歌名气很大,影响了盛唐时期诗歌的走向。但也不得不说,初唐四杰各个也很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