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是谁_伯仁不杀我 我却因伯仁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里的我是谁,伯仁又是谁,我因何害死了伯仁。
这里的我指的是东晋王氏家族的王导,伯仁是 周顗(yǐ),字伯仁。
这个伯仁死的实在是有点冤枉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当时王导的堂兄王敦举兵造反。朝中大臣劝说晋元帝司马睿将王氏满门抄斩。王导虽然贵为三公,王与马共天下的核心人物,但面对的毕竟是堂兄谋反这种大罪,这种罪过是诛九族的。
王导也害怕啊,于是自己主动承认错误,跪在宫门口主动认错。恰好王导自认为关系不错的周伯仁经过。王导如同看到了救星,或许也是病急乱投了,见一个人求一个。大呼道:伯仁救我,我全家一百多口就托付给伯仁了。
这个周伯仁是嵇康阮籍一类的狂傲人士,这种人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爱搭理了。伯仁就头也不回的进宫了,进宫之后,反而实事求是的向晋元帝说明王导的忠良,不能因为王敦而诛杀王导。
给皇帝汇报完毕之后,周伯仁酒瘾犯了,喝了个大醉,就这样摇摇晃晃的从跪在宫门口的王导身边经过。王导再次求救。周伯仁来了句狠话:今天杀了你们这些狗贼,我的金印就可以如斗大(公爵,做大官)。
回家之后,伯仁酒醒。再次上书替王导求情。说明王导不可杀。
后来,王敦攻入都城。王氏家族再次占了上风(并没有杀掉皇帝)。王敦觉得周伯仁是个人物,征求王导的意见是否可以重用周伯仁。王敦问王导:周伯仁可以做三公吧?王导默不作声。王敦又问:可以做仆射?王导还是沉默。王敦再问:杀了周伯仁?王导还是默不作声。
王敦明白了王导的意思,于是将周伯仁收押处死。
伯仁死后,王导检视中书,发现了周伯仁替自己求情的奏章。王导泪流满面,说出了这句话: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王导和王敦的下场
按理说,王导和王敦如此一唱一和的冤枉好人,还造反。是没有什么好结局的,不被凌迟,已算开恩。没办法,那会皇帝说了不算啊。
王敦:
晋明帝司马绍继位之后,积极应对王敦。但王敦的势力太大。王敦最后不是兵败被杀。而是自己病死之后,导致了兵败。
王导:
富贵一生,享年64岁,周伯仁被杀时54岁。王导去世时是按照霍光的规格下葬的。
总结
周伯仁这种追求魏晋名士风骨的人物,是不屑于在王导和王敦跟前表现出任何的奴才相,也不会在王导跟前表现出那种救你一命,你得感恩戴德的嘴脸。周伯仁要的只是风骨。王导默认了王敦处死周伯仁的决定,同时这个决定也成全了周伯仁最大的风骨。
这就是伯仁,不要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至于王导吗?比起王谢并称的谢安来,那真是天上地下。
东晋门阀严重,王氏家族是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