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苏轼对自己的儿子有多满意_苏轼对儿子的寄语

时间:2023-06-19 16:12:56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得到了以琼州别驾、廉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最终判决,本以为要终老海岛的老人进上谢表,喜出望外。苏轼开始计划与家人相聚,

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得到了“以琼州别驾、廉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最终判决,本以为要终老海岛的老人进上谢表,喜出望外。苏轼开始计划与家人相聚,先让次子苏迨到岭南相迎北上,再使苏迈率领全家人到仪真会合,稍作停留将宜兴田产变现带走,目的地是去颖昌与弟弟苏辙团聚。不料朝局忽变,颖昌已是去不得,一家人以舟暂居,苏轼一病不起,直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六月间,坎坷来到了常州。不过两月,便到了要安排后事的时候。

七月十八,苏轼把三个儿子都叫到床前,对他们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地狱)。”并嘱咐子孙不要过度悲伤,“让我坦然化去”。又过了10天,65岁的苏轼走完了他悲欣交集、风云波荡的一生。三子——迈、迨、过;六孙——箪、符、箕、筌、筹、籥,都在寝前送终。苏轼留下遗嘱要葬于汝州郏城 (今河南郏县)。次年,苏过便将其灵柩运至郏城以祭父灵。可怜苏过,一生最好年华几乎都附与苦地,“丁年而往,二毛而归”。多年的朝夕相处,父子情深成为苏过最难以割舍的部分。崇宁元年、二年(1102、1103),他在郏城为父守丧,回忆父子间的患难与共,以 《北山杂诗十首》托辞物是人非、阴阳两隔的遗憾。

苏轼对自己的儿子有多满意_苏轼对儿子的寄语

处理完父亲的后事,诸子迁往颖昌,完成父亲当年夙愿与叔父苏辙比邻而居。崇宁元年(1102)五月党祸复起,苏家子弟因为前事被令连地方小吏都不得做。从崇宁二年(1103)到政和二年(1112),苏过在颖昌居整整九年,期间在当地湖阴觅得一块水竹之地,取陶渊明诗意名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终日读书作画自遣,有 《斜川集》留世。通过这种方式,苏过缅怀着父亲的道德才情,成为传续苏门薪火的灵魂人物,陆游诗赞:“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茶。”明代文徵明也称其 “诗语字画,妙有家法,昔人谓能乱真乃翁”。

生活还要继续,大观元年(1107),苏迈上任嘉禾县令,蛰伏已久的苏家子弟纷纷出仕。政和二年(1112),42岁的苏迨也到武昌做了管库官,苏辙幼子苏远也赴官汝南。苏过深知兄弟出仕皆为生计所迫,身不由己,以“效官麴糱间,区区营一饱。虽知浆馈薄,要使人无保”(《送八弟赴官汝南》)送给奔波离别的亲人。同年,苏过也离开颖昌再次出仕,历任太原府税监、郾城知县、中山府通判等微职,时间都不算长。宣和五年(1123)在镇阳(今河北正定)离世。

就像当年苏洵 《名二子说》给苏轼兄弟留下的期许,苏轼曾对个性不同的三子分别赋予殷切寄望。长子苏迈,苏轼告诫他不要争名斗利,要以平常心处世,否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苏迨侧重独立能力的培养;幼子苏过“聪颖刚介”,苏轼便着意磨炼他坚忍的品格意志。在苏轼的规划里,苏迈治家、苏迨治学、苏过承才,为苏氏一门培养了优秀的继承人。苏轼三子,共育有13个孙男,尤以长房次孙苏符最为显达,建炎年间,由宣教郎补国子监,出知蜀州;绍兴中为秘书少监,擢太常少卿,历中书舍人、拜给事中。立朝持论,反对秦桧和议,忠君爱国,秉持苏家风度。

当年弟弟苏辙家喜迎第四个孙子的降生,苏轼写诗 《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以为祝贺,“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一句,更像是他说给自己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