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上的容克是什么_德国现在还有容克贵族吗
俾斯麦家族世代生活在柏林西部100多公里的申豪森(Schoenhausen)庄园,是当地著名的容克(德语“地主”)。
封建时代,容克不仅是土地的所有者与农业生产的指挥者,更是农民的“主子”。容克有权向农民征收劳役、税赋,行使审判权和警察权,甚至可以将欠债的农民全家变为农奴。容克俨然是一村一地之主,普鲁士国王也不得不拉拢,将许多要职,尤其是军职授予容克阶层。据1806年统计,普鲁士国王全部7166名军官中,6166人是容克。
进入19世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国迅速壮大,拿破仑更是将普鲁士逼得割地赔款。痛定思痛,1807年10月,普鲁士宰相施泰因仿照英国立宪制度,策动颁布“十月敕令”,允许容克和平民之间互相买卖土地,允许农民以自由民身份离开庄园、自由结婚,不再强迫农民为容克服劳役。很明显,改革目标就是要摧毁容克赖以为生的土地和农民制度。
但自上而下的改革必然不彻底,普鲁士改革时断时续,改革既是危机,又是攫取利益的机遇。拿土地来说,虽然“十月敕令”允许容克与平民之间买卖土地,但很多地方只开放容克购买土地,却对平民购买土地的自由加以限制,那么卖房人必然远多于买房人,房价大跌。俾斯麦的父亲费迪南德抓住机遇,用890塔勒从堂兄遗孀手中买下克尼普霍夫(Kniphof)庄园(现属波兰),仅相当于普鲁士军队连长一个半月的军饷。
为了经营新庄园,费迪南德带领全家人迁居克尼普霍夫,原本的申豪森庄园交给管家打理。迁居之后,费迪南德越来越不像过去容克地主那样聚焦于麦收,而是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产品。费迪南德把大量土地用于饲养羊群,通过海路将羊毛销售给英国赚钱。与同时代其他容克一样,俾斯麦家族接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着资产阶级的方向转型。
父亲辛苦忙碌的时候,奥托·冯·俾斯麦也进入到青年时代,只是,他的晋升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1834年,19岁的俾斯麦大学结业,定下“三步走”职业规划:考上普鲁士公务员,在柏林法院做见习法官;一年实习期满,争取外派做法官;再去应考外交部,争取驻外机会。应该说,“三步走”的前两步都算比较顺利:1835年5月,俾斯麦通过一级司法考试,在柏林法院实习;之后1836年7月通过二级司法考试,来到亚琛(Aachen)法院工作。不过,在转职外交官的关键一步,他却受到外交部的阻碍。
俾斯麦回忆录《思考与回忆》提到,这一时期的普鲁士外交官“很少有人出生于普鲁士,一个驻柏林的外邦公使的儿子,就能用出身给自己带来许多优遇”。当时,普鲁士文官与乡村容克是地位相似、但互相轻视的两个不同阶层,前者是依附于王权的城市官僚新贵、后者则是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乡村旧贵族。有趣的是,俾斯麦的母亲威廉明妮就出身于普鲁士文官家庭,有着很好的文学教养,所以终其一生,母亲对背不下几句诗的父亲费迪南德都看不上眼。婚姻关系都搞成这样,可以想见普鲁士文官对于乡村容克进入外交系统的歧视有多强:外交官要懂法语、有文学素养、能参加法式舞会,乡村容克则是没有文化的土财主,怎么能当外交官呢?
既然没办法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外交系统,俾斯麦便剑走偏锋,希望用婚姻提升社会地位。1836年8月,刚刚宣誓就职之后五个星期,奥托就迫不及待,追求来亚琛度假的英国克利夫兰公爵的外甥女劳拉·拉塞尔。克利夫兰公爵年收入3.75万英镑(约25万塔勒),是最高级的普鲁士公务员(约2万塔勒)的12倍以上。若能迎娶公爵的外甥女,生活水平自然能提升数个档次,英国的政治资源也能为己所用。
然而现实很骨感。俾斯麦后来得知,劳拉并不是克利夫兰公爵的外甥女,而是公爵夫人在外的私生女,这让他备受打击,立刻结束这段恋情。
但他的努力仍未结束,1837年7月,俾斯麦又与一位英国女士伊莎贝拉·洛兰开始交往。伊莎贝拉的父亲是英国莱斯特郡的一位主教,是三个伯爵领地的地主,但按照英国圣公会对于主教的规定,他的收入只能是薪酬,去世以后不可能继承。眼见无利可图,俾斯麦也放弃这段恋情。
阶层没能提升,债务滚滚而来。为了跻身上流社会,俾斯麦不惜借贷砸钱给两位英国贵族女性。尤其是与伊莎贝拉交往的日子里,奥托专门带她外出旅游一个月,从德意志各邦一直玩到法国,路上不乏月光晚宴等浪漫场景。谈感情伤钱,于是俾斯麦想靠赌博翻盘,结果一口气输了1700塔勒,相当于输掉两个家乡庄园。
巨额债务压身,奥托心灰意冷,他辞去公务员工作,灰溜溜离开亚琛。想要还上债务,唯一方法就是放弃幻想,回家务农,一点点积累财富。1839年母亲威廉明妮去世,父亲费迪南德决定搬回申豪森老家,俾斯麦接过克尼普霍夫庄园,开始了近十年平平无奇的乡村容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