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和毛主席关系如何_徐向前和毛主席的关系
1976年9月9日凌晨10分,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享年83岁。消息传开,举国悲怆,国人都陷入到巨大的悲痛当中。
当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早已无法下床自主写字的毛主席留下了一封绝密电报。毛主席葬礼全部结束后,中央政治局将这封绝密电报送给解放军所有高级将领,这里面包括徐向前元帅。
据徐向前秘书郭春福回忆,那天中央派人将毛主席绝密电报送到徐向前家中后,“徐帅拿着这个电报从楼下拿着上去了,掉了眼泪的。”郭春福后来才知道,那天徐向前晚饭都没有吃,将自己一个人反锁在房间里失声痛哭。
那么,毛主席生前最后一封绝密电报里都写着什么?徐向前又为何失声痛哭?毛主席的绝密电报只有19个字:“全国、全军要进入一级状态,一级战备,保持稳定。”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一定会被徐向前和毛主席之间的情谊深深感动。
众所周知,徐向前是一位举世瞩目的开国元帅,他战功赫赫,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24年5月,徐向前成为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他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很快成为出类拔萃的学员。
当时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经常以谈话的方式找优秀学员谈话,以此培养自己的亲信。徐向前也得到了这个机会,但他跟蒋介石之间的交谈并不顺利,尤其是徐向前回答问题时非常直接,让蒋介石没了兴趣。
因此,徐向前给蒋介石的最初印象就是“没出息的学生”。蒋介石万万没想到,就是这名“没出息的学生”,短短几年后成为了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总指挥。无论是率领红军在鄂豫皖根据进行反“围剿”,还是后来的一系列战斗,都多次让国民党军队吃了大败仗。
很多人看了徐向前的照片,往往会被他的外表所蒙蔽,认为他有些腼腆木讷,其实这是最大的错觉。徐向前内心刚烈无比,其军事指挥风格与外表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参军那一刻开始,徐向前总是冲在最前线,哪里战斗激烈,哪里都有他的身影。李先念对此就印象深刻,他回忆时说:“徐向前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精神百倍。”
徐向前和毛主席相识于长征途中。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两军会师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确定战略方针,统一作战部署的问题。于是,徐向前以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红四方面军领导的名义,起草给中央的电报,希望“请立即告知”。
当中共中央抵达川西北地区后,仔细调查后发现这里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经济贫困,不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主张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7月中旬,中央红军抵达四川芦花,中共中央在此举行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组织问题。在这里,毛主席和徐向前有了初次见面。当毛主席跟徐向前握手时,称赞他是“‘孵化’和带大红四方面军的一只‘母鸡’啊!”
同时,毛主席还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亲自授予徐向前一枚五星金质奖章,此举是为了肯定徐向前在发展鄂豫皖、川陕根据地和军事上所作的贡献。然而,张国焘却不同意中央制定的决策部署。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安排,两军将兵分两路北上,其中右路军在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和政委陈昌浩率领下,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一起,向巴西地区开进,而左路军在朱德总司令和总政委张国焘率领下,向阿坝地区开进。
但是,张国焘却以“噶曲河涨水过不去,粮食缺乏,部队无法前进”为由迟迟不愿北上。眼看张国焘与党中央就“南下”还是“北上”的斗争激烈化时,徐向前和陈昌浩的态度起初还是一致的:支持党中央关于北上的主张。
就在这时,张国焘再次给徐向前、陈昌浩致电,这时陈昌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同意南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向前怎么做的呢?他出于不愿把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分开的想法,最后他也选择了南下。
就在当天晚上,毛主席专门来到徐向前的住处,当面跟他谈话,希望他能率部北上。据资料描述,当晚两人站在院子里,毛主席开门见山地问:“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是怎么样的?”徐向前沉默了一会儿回答:“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
在“北上”这个问题上,徐向前最终没有支持毛主席,让他非常纠结,或者说后悔了一辈子。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当年的心理活动:
“我的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几年来自己同张国焘、陈昌浩共事,一直不痛快,想早点离开他们。两军会合后,我对陈昌浩说,想去中央做点具体工作,的确是心里话。我是左思右想,才说出来的。另一方面,右路军如单独北上,等于把四方面军分成两半,自己也舍不得……我想,是跟着中央走还是跟着部队南下呢?走嘛,自己只能带上个警卫员,骑着马去追中央。那时,陈昌浩的威信不低于我……他不点头,我一个人是带不动部队的,最多只能悄悄带走几个人。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和部队在一起,走着看吧!这样,我就执行了张国焘的南下命令,犯了终生抱愧的错误。”
尽管没有率部北上,关键时刻徐向前还是做出了重要决定。当有人打电话给前敌总指挥部,询问中央红军“悄悄北上”打不打时,徐向前明确下令:“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你们要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这时党中央制定的总战略是:
“团结内部,联合友军(指张学良、杨虎城所部),粉碎蒋介石的灭共计划,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达逼蒋抗日,停止内战,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抗日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
众所周知,西路军失败后,作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压力很大,毛主席则对其抚慰有加。1937年5月,徐向前回到延安,毛主席专门登门来看望他。徐向前称西路军的失败自己有责任,心情非常沉重,毛主席则安慰他说:“向前同志,不要难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
毛主席继续说:“西路军的广大干部和战士都是英勇的、顽强的,经常没有饭吃,没有水喝,伤员没有医药,他们没有子弹,靠大刀、长矛就跟敌人拼命,这种革命精神永远不要丢掉!”
徐向前被毛主席这一番话感动。从公开资料来看,毛主席在后来至少有四次准备重用徐向前。据《徐向前传》记载,毛主席早在解放战争之初,一度考虑让徐向前去中原局工作,可惜他详细了解徐向前身体情况远远谈不上恢复健康,难以胜任繁重的工作,只能暂时放弃。
虽然徐向前身体情况不好,可他善于打硬仗、恶仗,这点在临汾战役中体现地淋漓尽致。纵观解放战争中的所有战役,临汾战役是徐向前指挥的一场著名的城市攻坚战。这场战役打到60天时,解放军已经有了“庞大的消耗”,如果继续打下去人员伤亡会更大,不如撤军保卫石家庄。
徐向前认为必须一鼓作气,提出“围困瓦解与攻击相结合”的作战方针,想尽一切办法疲惫、消耗敌人。朱德总司令了解这一情况后,他针对“放弃攻临汾、撤军东援石家庄”的声音,立即致信给华北军区政治委员薄一波、副司令员滕代远:
“我很顾虑你们怕伤亡,又打不开,不如不打,这样决心,那就前功尽弃,敌人守城更有信心,我们攻坚的信心又会失掉,部队也学不会攻坚。如此损失更大,又毫无代价。请你们考虑,如(徐)向前有决心,应支持他一切,如炮弹炸药手榴弹之类,源源供给(徐)向前,撑他的腰。我在军委动身时已告(叶)剑英,打临汾绝不可自动放弃,更不可由后方下命令叫他放弃。”
显然,朱德的这封信给徐向前以极大的鼓励,又经过10多天的战斗,临汾终于被解放军拿下,毛主席称赞为“开创了城市攻坚作战的成功范例。”徐向前后来感慨地说:“总司令的果决、信任和支持,给我们很大鼓舞。部队顽强战斗,终于攻克这座堡垒城市,锻炼成为攻坚的铁拳头!”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这无不说明党中央、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1955年9月,在新中国首次大授衔上,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军衔。进入特殊时期后,毛主席对徐向前更为了解。1973年,毛主席在接见八大军区司令员的会议上,跟徐向前握手时连声称赞:“好人!好人!”
所以,当徐向前看了毛主席那封绝密电报后,其内心的悲痛心情可想而知。1990年9月21日凌晨4时21分,徐向前与世长辞,享年89岁。按照徐向前的遗嘱,丧事一切从简,其骨灰撒向了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