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为何要隐忍三年_有何目的
楚庄王名熊旅,是楚国第二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然而光看他执政的前三年,绝对看不出这是位雄主。
史书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有一天右司马实在忍不住了,就含沙射影地问楚庄王“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楚庄王听出了其中之意,说出了那句名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之后楚庄王果然开始重振朝纲、任用贤臣、重视生产、发展经济,楚国实力大增。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晋两国爆发邲之战,此战楚国大获全胜,一举奠定了楚庄王“春秋五霸”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楚庄王那么有能力,为何还要隐忍三年呢?这三年他做了什么?这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看。
在历史进入东周时期时,楚国的君主名熊仪,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后葬在若敖,故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之后楚若敖的长子熊坎继位,但要论能力,楚若敖的幼子斗伯比不遑多让。因为斗伯比没有继位为王,便成为了小宗,需要取氏另立分支,斗伯比便以父亲的谥号“若敖”为氏,若敖氏这个大家族也渐渐成为楚国国内一支不小的势力。
楚庄王继位时不到二十岁,而当时若敖氏已经盘踞楚国朝堂一百多年,可以说是爪牙遍布、权倾朝野。楚庄王名义上是君主,实际上早就被架空了,别说是大展抱负,就是在朝堂说句话也得掂量掂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庄王只能选择韬光养晦,表面上声色犬马麻痹奸臣,实际上在暗中观察朝中大臣,选择可用的班底。
楚庄王这一忍就忍了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的邻居庸国联合南方蛮族以及百越攻打楚国,这就是楚庄王苦苦等待的时机。在众大臣都建议迁都避敌的情况下,楚庄王一改往日软弱无能、沉迷美色的形象,力排众议,决定率兵迎敌,让朝臣大吃一惊。
楚庄王也确实有能力,一面令前线部队坚壁清野全部后撤,以图诱敌深入拖长敌军补给线,一面派人出使巴国和秦国,劝说他们从庸国后面出击,与楚军形成前后包夹之势。就这样楚庄王一举灭了庸国,真正掌握了军权,有了军权在朝堂上说话自然就算数了,楚庄王也能够一展抱负。
楚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国力大盛,在与晋国争霸中原的过程中略占优势,楚庄王也一改楚国蛮夷之风,尊重大国礼仪,积极发展自身文化,终于得到了其他诸侯国的尊重与认可,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又一新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