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修长城目的是什么_你了解吗
二战中,日寇攻打南京,见到几百年前的明城墙也傻了眼。日军使用重炮轰击了很久,才勉强炸塌一段,借此进入。
不过,喜峰口战役由于这一线的长城已经残破不堪,主要是依靠山地野战阵地,同日寇进行决战的。
抗战期间,长城也好,各地城墙也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甚至台儿庄防备土匪用的寨墙,也对日寇造成了阻碍,便于我方使用枪械和手榴弹杀伤敌人。
如果说拥有现代化武器的日寇尚且如此,古代连铁器都不足的游牧民族,短时间难以攻破城墙。
长城的作用,绝对不是彻底挡住游牧民族。
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攻不破的城墙,长城也不例外。游牧民族如果选择长城一点进行突破,使用大军反复攻击,终究可以突破这里。即便游牧民族只用树木制作成简易的梯子攀登,只要不惜代价的攻击,长城也不可能永远挡得住。
长城的作用主要,是为后方大军调动争取时间。
游牧民族的特点是骑兵军团,以匈奴骑兵为例,在战国后期和汉朝初期,我们几乎招架不住。
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太强,四处游走,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匈奴骑兵闪电般攻了过来,在汉朝边境城市烧杀抢掠。汉朝皇帝急忙调动大军赶来,在古代至少需要几天时间。等到汉朝大军赶到时,匈奴人早就劫掠完毕逃走了,你什么也打不到。
更要命的是,匈奴人可不是每次都会逃走。如果汉军调动赶来的部队数量不多,匈奴人会毫不犹豫的迎头痛击。汉军步兵即便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仓促之间难以聚拢在一起。
当年蒙古和金国的野狐岭战役,金国虽然有50万大军,面对蒙古人的10多万骑兵却难以靠拢作战。蒙古骑兵集中优势兵力,将金国各支部队击溃,一战歼灭金军30万之多。
表面上金军数量有3倍优势,但是机动性受限无法掌握战场主动权,反而让蒙古人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蒙古人来说,如果暂时吃不掉金国重兵集团,他们就会利用机动性优势暂时逃走,寻机再战。
总之,蒙古骑兵是立于不败之地的。
如果游牧民族这样几次三番的骚扰你的边境,很快秦汉的边境防御就会崩溃,整个国家陷入动荡之中。
如果任由游牧民族骑兵在北方肆虐,国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完蛋,宋代和明代就是最好的例子。
古代想要对付游牧民族的入侵,无非是两个方法:
第一,像汉朝一样出动大量骑兵军团,以强大机动骑兵直接抄掉游牧民族老巢。
这种方法需要极大的军费开支,单单马匹就要几十万匹。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狩五年,一匹公马的价格为20万钱。《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一场仗打下来,损失了九万匹马,大家算算看要多少钱。
这只是马匹,而骑兵的吃喝拉撒,乃至一身行头,也是要花费巨大。这种战争随便打上几年,敌人还没事,你自己的经济就崩溃了。
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北方草原非常干旱,根本不能种地,古代汉人就无法在这里居住。就算游牧,草原的自然条件也太恶劣,绝非适合生存的地方。只能扫荡一通后放弃。
就算利用骑兵机动兵团歼灭了匈奴人,假以时日还会有其他游牧民族占领这里,继续南下骚扰你。这就像韭菜一样,永远割不完。
显然,这方法不靠谱。
第二,修建长城。
长城的目的,仅仅是挡住游牧民族骑兵一段时间,便于我军主力的集结。
没人相信城墙可以永远挡住敌人骑兵,但能够坚持数日就足够了。
长城沿线都有驻军,大部队则在长城后的地区驻扎。
只要长城能够挡住几天,大军就可以赶到这一线。游牧民族骑兵看我方有戒备,就只能放弃攻击逃走。
对于汉军来说,这是性价比最高的防御方式。如果没有城墙,游牧民族骑兵随时随地肆无忌惮的骚扰,你又打不着他,国家都能被搞垮,军队彻底崩溃。
沙俄在刚建立的时候,就遭到克里米亚汗国骑兵的不断骚扰,前后掠走了200万奴隶,大部分都是沙俄的居民。甚至克里米亚汗国还乘虚占领莫斯科,一把火将其烧毁,俘虏了6万居民成为奴隶。
如果不是沙俄运气好,恐怕早就亡国了。
至于长城的防御,日常是有严密巡逻的,一旦发现敌人试图攻城就会立即戒备:参将和游击将军是总兵官的下属官员参将分守各路或重要关隘城堡,游击将军带3000名游兵,遇敌入侵时往来策应其下又有守备提调千总把总等中低级军官:守备负责一城一堡的防卫;各关口派提调把守;提调下十台设一千总,五台设一把总;每个敌台设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设台头台副二名,专管台内辎重,两旁有兵士三五十名不等。
自然,长城本身也有通讯作用和囤积物资的作用。
总之,长城是中国古人5000年智慧的结晶,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