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亡国的原因有哪些_谁的责任最大
陈桥兵变终结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让中原重新迎来大一统的崭新局面。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为帝。自赵匡胤开创大宋正统,直至宋钦宗靖康二年,北宋总共历经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还有宋钦宗,总共九位皇帝。
继五代十国的混乱结束后,北宋经济发展速度喜人,在两个世纪时间里,北宋俨然成为中国历史上堪比大唐的兴盛王朝。在文学领域,北宋拥有与唐诗站在同等高度上的“宋词”。在科技领域,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火药、航海指南针是由宋人所发明。在古代,人口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标准,北宋的人口总量突破一亿。
既然北宋已经达到“国家之盛,前世未有”的程度,那么,为什么宋徽宗只用了短短二十五年的时间,便将历代宋帝的努力变成泡沫呢?
宋徽宗赵佶,就是《水浒传》里那个热爱足球运动的端王。原本按照礼律来看,赵佶是没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宋哲宗驾崩后,皇太后主持军国大政,在与群臣谈及继承问题时,执政大臣章惇谏言:“依据礼律应立母弟简王。”不过,执政的皇太后与哲宗的生母素有间隙,所以她自然不愿立简王,所以便不再考虑章惇的建议。随后,曾布、蔡卞、许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神宗诸子,申王年纪最长,但他有目疾;再往下就是端王当立。”
参与讨论的文武百官中,曾布、蔡卞、许将这几位有话语权的高官都是章惇的政敌,所以他们自然不会同意章惇拟定的候补人选。不论任何朝代,但凡牵涉到继嗣之争的情况,都是大臣上位的机会。只要能顺利拥立新君,将来即可凭借拥立之功扶摇直上。所以章惇拥护简王登基,曾布、蔡卞、许将这些大臣自然要站在对立面,拥护另一位继承人上位。更何况,当今太后与哲宗生母有宿怨,这个机会实乃可遇不可求,遂众臣附和皇太后,一致认为该由端王继承大统。
在官场上混,体察圣意是相当重要的。
曾布、蔡卞、许将的马屁拍得恰到好处,皇太后十分满意,所以借坡下驴道:“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于是乎,馅饼砸在了端王赵佶的头上,让这位本来醉心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文艺皇帝兄终弟及,意外地成了皇帝。
“徽宗未立,惇谓其轻佻不可以以君天下。”这句话出现在《宋史·徽宗本纪》中。章惇虽然是北宋的大奸臣,但在识人观相这方面还是有些门道的。与其他“奸佞同僚”相比,章惇的骨子里没有高俅的轻浮,也没有蔡京那样的狭隘,其性格颇为“豪俊”。
章惇青年时期,与大文豪苏东坡的关系匪浅。宋仁宗年间,章惇本已考上进士,但因为章惇的侄子章衡中是这一年殿试的第一名,章惇碍于面子,拒绝了朝廷的敕令,决定来年再考。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章惇青年时期锋芒毕露的一面。
章惇之所以为人诟病,是因为他对司马光、吕公著等大臣的排挤和打压。
宋哲宗上台之后,章惇自持拥立之功,复兴了早年王安石的新法,并将司马光、吕公著等已死去多时的大臣开棺鞭尸,株连其亲族。众所周知,章惇是王安石的门生,王安石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章惇得势后对司马光等已故之人的做法,颇有官报私仇的意味。
除此之外,章惇还挑起与西夏的争端,并屡战屡败、失地无数。章惇的从政生涯虽然不受待见,但他的为官之道仍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章惇从政时从不任人唯亲,虽然他身居高位,但他的四个儿子都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并没有被他提拔起来。
其次,章惇颇有识人之慧眼,尤其是对宋徽宗赵佶的预感颇为神准。
宋徽宗登基之后,章惇被贬离京,后来这位大奸臣便病死于睦州。虽然,章惇被后人收录进《奸臣传》,但在反对宋徽宗登基这件事上他做得一点没错。倘若北宋诸先帝泉下有知,多半也会感叹:“章惇这小子说的没错,赵佶这家伙果真没资格当皇帝。”
赵佶从一介风流王爷成了九五之尊,早年与他往来密切的文人哥们和宵小之徒也都鸡犬升天。被赵佶提拔起来的大臣里,数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最为出名,此六人亦被时人称作“六贼”。现代人大多看过《水浒传》,实际上高俅虽在小说里大名鼎鼎,但在宋末奸臣榜中却排不上号。非但这“六贼”中并无高俅的名字,连《宋史》也没给高俅单独立传。
唯一一部完整收录了高俅生平的史料,是南宋王明清写的《挥尘后录·卷七》,原文如下: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札颇工。东坡在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晋卿为叔密都承旨时,佑陵为端王,在潜邸日已自好文,故与晋卿善。在殿庐待班,邂逅。王云:’今日偶忘带篦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晋卿从腰间取之,王云,‘此样甚新可爱。’晋卿言,‘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致晚,遣俅赉往。值王在园中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当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呼奴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篦刀之况,并所送人皆辍留矣。”由是日见亲信。逾月,王登宝位。上优宠之,眷渥其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援以祈恩,上云:“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卫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幸无比,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候甚勤。靖康初,佑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俅在历史上的“戏份”远没有小说中多,而且他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高俅早年投身于大文豪苏轼门下,脾气秉性比较忠厚,在他发迹之后对恩人一家仍比较照顾。高俅之所以能够崛起,靠的自然是趋炎附势攀龙附凤,加上他那一脚堪比世界杯顶级足球先生的球技。高俅的生平,所行之事并无大恶(相比于《奸臣传》中的奸佞而言),结局也算是善终。
综上,探讨北宋灭亡原因时,我们完全可以把高俅排除在外,至少他无需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为靖康之祸背锅。
真正导致北宋万劫不复的原因,仍出在宋徽宗身上。
宋徽宗滥增捐税、大兴土木,搜罗普天下的花草奇石,动辄耗费百万民夫破土动工。根据文献显示,在宋徽宗继位之前,大宋国库还是有些家底的,但就是因为宋徽宗连年耗费钱财,以至于国库多年的积累被挥霍一空。
且看当初汴京距离江南足有千里路程,巨木奇石,自水路、陆路输送千里,要用到多少人力物力?在运送途中,又有多少民夫病死累死或淹死呢?更何况,在开掘奇石巨木的过程中,公差难免要破坏民众的祖产耕田,致使民不聊生天下萧然亦在情理之中。
除了这些以外,宋徽宗还笃信道教,在国内大兴道教,兴修宫观。可以说,在宋徽宗赵佶的统治生涯中,除了那些受到他宠信的大臣尝到了甜头之外,唯一感谢他的只有狗。因为,宋徽宗属狗,所以他便将“禁屠令”昭告天下,禁止老百姓吃狗肉。
宣和二年,被折腾得叫苦不迭的江南百姓终于压抑不住怒火,在睦州方腊的带领下揭竿而起。这方腊本是信奉摩尼教的邪教头子,趁老百姓被花石纲所扰,兴兵作乱。方腊用半年的时间,攻占六州五十二县,成为北宋开国以来最大的“内忧”。方腊作乱期间,有超出二百万的无辜百姓死于非命。
南方百姓受到“花石纲”的荼毒还不算完,仍要遭方腊这伙流寇的烧杀淫掠。虽说方腊最终被官兵平定,但北宋的根基已经遭到撼动。值此之际,“内忧”之外尚有外患,崛起的金国已俨然成为庞然大物,羸弱的北宋已无力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靖康之祸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归根结底,北宋之灭亡虽非宋徽宗一人之祸,但赵佶绝对要负最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