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赵祯是个怎样的人
该怎么看待宋仁宗赵祯?
在电视剧《清平乐》里,他是“温润仁德又不失帝王威严”的君主,是“广纳谏言,不奢侈,不放纵自己的欲望”的明君。在民间故事里,他是“狸猫换太子”的不幸太子……在史料里,宋仁宗则是一个多面“妙人”。
一、 传闻中的赤脚大仙“转世”
说到宋仁宗的出生,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狸猫换太子”。但在两宋时期的文人群体中,对于宋仁宗的身世,传得最神乎其神的还是仁宗是赤脚大仙的转世之说。
如今已知最早记录这个故事的,是宋神宗时期的太常博士张师正。他在《括异志》卷一的《乐学士》记载:“乐学士史,景德末为西都留台御史。尝梦一人,具冠服,称帝命来召……(使者)云‘此帝所也。’……‘而主求嗣,吾为择之,汝姑伺此。’少选,导一人至,气色和粹,似醺酣状。帝谓曰:‘中原求嗣……惟汝宜。’遂唯而去。旁拱立者谓史曰:‘此南岳赤脚李仙人也,尝酣于酒。’帝急呼史至前曰:‘适见者,主之嗣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学士乐史在梦中得知赤脚大仙在醉呼呼的情况下被天帝指派前去投胎做皇子。虽然张师正并未直言赤脚大仙转世的就是宋仁宗,但若仁宗不是“天选之子”那他恐怕也不会成为天子。
而如此转世之说的产生,与宋仁宗时期的宗教和政治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澶渊之盟后,为粉饰太平,宋仁宗之父真宗带着大臣们大力弘扬道教。真宗死后,把持大权的刘太后又弘扬佛法。因而至仁宗掌权,北宋社会是佛教和道教并驾齐驱。只是仁宗本人对道教并无太多兴趣。天圣七年(1029)玉清昭应宫焚毁,仁宗都当无事发生,不拨款重修。
因而感受到生存危机的北宋道士们,绞尽脑汁地想要仁宗重新对道教重视起来。仁宗是道教神祗赤脚大仙转世一说便应运而生。而记录下转世说的张师正虽不是道士,但梦到转世的乐史却和道教关系密切。据说乐史本人就是“母梦许真人令吞五色珠而生”。
赤脚大仙转世还契合了当时朝廷加强皇权的需要。长相酷似弥勒佛的赤脚大仙是在佛道共同的圣地南岳飞升的。南方属“火”,正契合北宋的“火德”。大仙又姓“李”,其下凡之举与老子化身李弘下凡有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而自两晋以来打着李弘转世的旗号叛乱的人不计其数。于是仁宗是赤脚大仙转世,就有了仁宗能控制叛乱者的意味。这刚好又契合了仁宗朝的王则兵变一事……
可见,仁宗是赤脚大仙转世一说,本质上虽是道家杜撰的一则故事,但却暗含着北宋的宗教斗争,反映了当时的一些政治实况。
二、士大夫眼里的贤明之帝
虽然仁宗不可能真的是赤脚大仙转世,但后世士大夫对他的评价却不低。要知道,仁宗庙号里的“仁,是第一次作为庙号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庙号独称仁”,亦是北宋名臣王珪在为仁宗撰写挽辞时特地指出的。
仁宗作为一位君主,能得到“仁”的称号,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他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和偏好而做一个“工具人”。对于士大夫们而言,君主能克制自己的私欲而尊重他们的看法,给他们足够的施展拳脚的空间,那么这位君主就已经做好了“君主”的职责。
汉武帝、唐太宗这样自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纵然是好帝王,但朝堂的“蛋糕”只有那么大。帝王分得多了,朝臣们自然心有不甘。而仁宗能更多地“让利”给臣子,让自己是帝王却又淡化自己的存在,甚至让局面到了帝王与朝臣“共治”的时代,后世被帝王当奴才的士大夫又怎能不怀念?
三、“庸常”的北宋帝王
只是说到底,如果仁宗真的有汉武帝或唐太宗一般的个人才华和雄心壮志,也不会克制自己的欲念,而任臣子们大显身手。在仁宗“仁”的背面,立着的正是他的“庸常”。
在仁宗把权力大量让渡到臣子们手中之后,他就成了深居宫苑的一个国家象征。至少从他参与的政治活动来看,他在其中展现的能力都是平平无奇的。甚至他本人的性格,都适合“庸常”这一评价。
而要说仁宗是个好帝王吗?当然。不然他不会有“仁宗”这个庙号。但要说他是个个人成就斐然的帝王吗?他在位四十二年却并没有汉武帝或唐太宗一般的成绩。只是若没有他,仁宗朝人才辈出,国家繁盛的局面也不会出现。所以他虽难担北宋“男一号”的大量,但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