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亲政策是谁提出来的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西汉时期的和亲是屈辱的代名词。许多以汉武帝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常常出现匈奴大军侵犯边塞,汉朝军队无能为力,只能与匈奴和亲。皇帝舍不得把宝贝女儿嫁出去,就从掖庭物色宫女,送到遥远的大漠。匈奴单于也知道汉朝送来的是冒牌货,过了一段时间照样南下,大肆劫掠。每当有汉朝皇帝驾崩或者匈奴单于病故,双方又要假惺惺地和亲,就像例行公事一般。久而久之,和亲成为了无能、屈辱的同义词,汉武帝正是要改变现状,终结和亲的黑历史,所以奋发图强,对匈奴加以征伐。
和亲一定代表着屈辱吗?实际上并不是,西汉从前期、中期,再到后期,都与其他政权开展过和亲,但不是每一场和亲都低三下四。比如汉武帝时,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是为了与乌孙结成同盟,共同抗击匈奴,把汉朝的势力渗透到西域。汉元帝时,昭君出塞,汉朝一方占据绝对主动,呼韩邪单于亲自跑到长安觐见天子,自请为婿,汉廷安排了几位宫女和亲,匈奴都高兴地合不拢嘴,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已经天翻地覆。
但西汉的和亲始于屈辱、无奈,这是毫无疑问的。汉高祖七年,刘邦统率的汉军与冒顿单于带领的匈奴军狭路相逢,被包围在白登山七天,直到采纳了陈平的计策方才脱险。领教了匈奴人的厉害,刘邦感受到深深的焦虑。在冒顿手下,能够调动的骑兵高达四十万,他们居无定所,常常袭扰长城沿线。中原刚刚经历过反秦战争、楚汉战争,民生凋敝,一石米能卖五千文钱,老百姓都易子而食。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皇帝出行竟然找不到颜色相同的马匹,王侯将相只能乘坐牛车上班。物质匮乏,国力空虚,根本没有实力与匈奴开战。更何况冒顿是位英主,绝非等闲之辈,如果是个昏庸无能的倒也好办了,可惜人家能力在线。
于是刘邦便问计于娄敬,娄爱卿,敌强我弱,您看这咋办呀!娄敬说冒顿这个人吧,老实说,跟禽兽没什么区别,杀自己的父亲,娶自己的后妈,跟他讲仁义道德,就好比秀才遇到兵。那肯定是行不通滴!不如忍痛割爱,把陛下的长公主嫁给冒顿,再送上丰厚的嫁妆,国际社会知道娶汉家公主会一夜暴富,必然羡慕不已。冒顿女人有了,钱有了,面子也有了,一高兴,必然把长公主立为阏氏,也就是正宫娘娘,日后生了儿子就是太子。
冒顿活着的时候,贪恋汉朝的财物,又因为是女婿,必然不会大动干戈;以后他死了,太子继位,外孙总不能出兵打你这个姥爷吧!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娄敬还强调,一定要把长公主嫁过去,千万不能找冒牌货,因为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万一冒顿知道是假的,必然怀疑汉朝的诚意,达不到预期效果了。以后即使生了小孩,立为太子,和你也没有血缘关系,照样派兵南下,肆无忌惮。
刘邦听后,认为很有道理,准备把女儿鲁元公主給冒顿送去。准丈母娘吕后知道了,一哭二闹三上吊,死活不肯,她只有一个女儿,哪里舍得送到遥远的大漠。如果去了,这辈子大概率是回不来了。刘邦也没有办法,最后还是送了个冒牌的,还把送亲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娄敬,谁提议的谁去干。娄敬回来以后,也知道这件事没有多靠谱,建议刘邦把关东的豪门大族迁徙到关中来,因为匈奴白羊王、楼烦王的骑兵一天一夜就可以赶到长安,从关东多弄点人口,不仅可以增强实力,抵御匈奴南下,还能削弱关东的地头蛇,强化朝廷在那些地方的统治。
娄敬的想法其实很理想化,单于娶了汉朝公主,为什么一定要立为阏氏呢?做个小老婆也未尝不可。即使是阏氏,也无法保证生的是男孩,即使是男孩,也未必传位给他,就算接班了,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政治利益,历史上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事屡见不鲜,单于又怎么可能因为汉朝皇帝是他姥爷,就化干戈为玉帛呢?娄敬所期盼的,全是最美好的结局。刘邦从第一步起,就没有让它具备实现的可能,因为送过去的压根就不是正牌公主。
那么西汉前期的和亲,到底有没有作用呢?
要说有很大的作用吧,匈奴还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南下,在边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当地百姓倾家荡产,汉朝皇帝愁容满面。汉文帝登基第三年,匈奴右贤王部打入河南地,刘恒调动八万大军,亲自移驾太原,准备和匈奴决一死战。后来右贤王退往塞外,济北王又造反,才取消了此次军事行动。十一年后,匈奴单于亲自率领十四万大军攻入萧关,杀北地都尉,掳掠大量人口财富,汉文帝不得不征调十万大军保护长安,一个月后,匈奴回家了,汉军只是将匈奴赶出长城,但不能进行决战。
文帝驾崩前夕,军臣单于又背离和亲的约定,各派三万铁骑入上郡、云中,杀略甚重,刘恒又不得不调动六位将军迎战,等汉朝军队赶到了,匈奴已经退走。景帝即位后,匈奴仍然小规模入侵,但没有大动干戈。刘彻登基后,刚开始延续之前的政策,与匈奴和亲,直至马邑之谋,双方彻底翻脸,以往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彻底结束。
但要是说和亲完全没有作用,那汉朝皇帝为什么要长期坚持呢?从刘邦到吕后,从文帝到武帝,跨度长达六十余年,这些人可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至少是平均水平之上的,没有好处的事不可能做这么久。汉朝实际上是在用尊严、财富换取时间,匈奴虽然强大,但他们是游牧民族,人口有限;汉朝地大物博,人烟阜盛,只是刚刚经历了大规模战乱,暂时处于劣势,经过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总有一天能够解决匈奴问题。和亲尽管是隔靴搔痒,不能釜底抽薪,但它就像薄荷糖一样,暂时能够感觉到清凉、舒适,匈奴能消停一会是一会,只要他们减少南下,哪怕一次,給汉朝带来的损失都要少一些。
在忍辱负重的过程中,汉朝上层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出兵,好好地惩罚匈奴,争一口气。刘邦刚刚驾崩,冒顿单于就给吕后送来了求爱信,大意是我现在单身,听说你也刚刚丧偶,两个人都不快乐,不如我们在一起吧!互通有无,皆大欢喜!吕后看了勃然大怒,召集重臣开会,大家也都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斩杀使者,发兵征讨。樊哙更是主动请缨,希望朝廷调拨十万兵马,他好横行草原。岂料很快就被季布打脸,当年刘邦率领三十万大军都败了,你樊哙带个十万人马就能赢了?再说了,匈奴是夷狄,对待他们的言论,不能太过认真,认真你就输了,和野蛮人讲道理,何必呢。在巨大的实力差距面前,吕后只能低下高傲的头颅,回信说自己年事已高,年老色衰,不配給大单于当老伴,求放过。
冒顿知道后,派使者回长安道歉:“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其实是误会了,冒顿把匈奴人的观念生搬硬套在了吕后身上,按照他们的风俗,哥哥死了,弟弟是可以娶嫂子的,父亲死了,儿子也可以娶后妈,之前和亲,刘邦与冒顿约为兄弟,如今大哥没了,弟弟娶吕后这位嫂子合情合理。但是以中原的标准看,这就是乱伦,根本无法接受。当冒顿意识到双方的文化差异时,赶紧派使者过来解释。但从樊哙挨批,吕后认怂的表现看,大汉高层对军事实力的差距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汉文帝时,有一次双方发生了冲突,匈奴送来了和好书,但里面充满了威胁。说之前我们打仗,是因为汉朝的官吏侮辱了右贤王,所以右贤王才出兵破坏两国和平,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汉朝。大单于为了惩处他,安排右贤王征讨月氏,如今月氏已经被我们打败,西域的楼兰、乌孙等国也臣服了,游牧民族都团结在以大单于为核心的匈奴人周围,希望汉朝皇帝与我们再度和好,罢兵休战,让小朋友们能够快快乐乐地成长,享受金色童年;让老年人们可以开开心心跳广场舞,颐养天年。
汉朝君臣一看,这哪里是和解,分明就是耀武扬威,又开始讨论和亲还是开战。最后依然是和亲占了上风,理由是匈奴刚刚打败了大月氏,风头正盛,汉军恐怕不是对手;即使打赢了,占领了匈奴的地盘,那里是草原,不能耕种,得不偿失,还不如和亲性价比来的高。
惠帝、文帝时期的两次争论,反映出汉朝上层并非不思进取,他们也想强硬一次,最终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直到武帝时,太仓的存粮陈陈相因,府库的钱财堆积如山,田野里的牛马成群结对,刘彻总算是有了底气,敢于策划马邑之谋,对匈奴人亮剑。这一刻,汉朝已经等待了六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