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时间:2023-06-30 13:55:54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这哥儿们的祖先曾经阔过,可惜到他这一代却成了破落户。天生口吃的他没有沉沦,硬生生地活成了一个乱世励志典范。文武双全的他从小吏做起,苦逼多年,总想着有朝一日文为世范

这哥儿们的祖先曾经阔过,可惜到他这一代却成了破落户。天生口吃的他没有沉沦,硬生生地活成了一个乱世励志典范。文武双全的他从小吏做起,苦逼多年,总想着有朝一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后来,他的努力与才能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一度成为曹魏屯田高手,其建议利军便民,逐渐跻身当时的治政顶流。

他追随司马懿先政后军的步伐,成为西线抗蜀的主力,与姜维血战经年,让蜀汉吃尽了苦头。最后,他不顾年近七旬的老迈之躯,兵行险招,偷渡阴平,历尽艰辛,毅然书写了军事斗争史上的奇迹,出其不意地灭亡了蜀汉。就在他踌躇满志地准备进攻吴国,提前结束乱世之时,却被身后的暗箭所伤,己身灭而子尽亡。他就是魏国太尉、邓侯邓艾。

这哥儿们在古今名将中有个最具辨识度的特征,就是口吃。古人文艺范十足,不会直接言人之短,就发明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成语,让两位同病相怜的历史名人一起躺枪。这个成语就是“期期艾艾”。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其中的“期期”,说的是西汉初年著名谏臣、御史大夫、汾阴侯周昌。周昌是刘邦的老乡,他与哥哥周苛一起追随刘邦起兵,因周苛奉命坚守荥阳,城破后宁死不降项羽,被霸王一怒炸成人干,刘邦为此很感动,对周昌格外器重。周昌是铁杆儿正统派,坚定地维护刘盈的太子之位,哪怕刘邦耍无赖逼他,也不赞同改立赵王刘如意。当时,口吃的周昌面对刘邦的逼迫,脸红脖子粗地只是说:“期期以为不可!”

至于“艾艾”嘛,说的就是本文的主角,曹魏太尉、邓侯邓艾。据说邓艾在进见司马昭时,总是“艾艾”连呼,司马昭不禁心动,就想戏弄一下这位当时已名动三国的大将,就笑着问:“你总是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啊?”邓艾知道这是司马昭有意考验自己,当下使劲捋直舌头道:“所谓‘凤兮凤兮’,不过是一凤而已!”听了邓艾答非所问的话,司马昭不禁会心一笑。这就是口吃界二位至尊宝共同上演的“期期艾艾”金典。笔者在本文中就来说一说这位口吃大将的励志传奇。

乱世立心欲为世范

邓艾字士载,生于公元197年,义阳棘阳(在今河南新野)人。读过笔者《云台宿将》专栏的老铁们应该知道,新野曾是东汉开国首将邓禹的故乡,新野邓氏在此繁衍生息,绝对称得上当地豪族。邓艾正是新野邓氏的后人,可惜他不是大宗,而是日渐没落的小宗子弟,加上自幼丧父,又有口吃的毛病,生活境况可想而知。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邓艾还是读过书,受过良好教育的,这为他成为才兼文武的命世之将奠定了基础。

公元208年,完成北方一统的曹操又发起了南下之战,准备席卷荆襄、囊括宇内。众所周知,曹操此次南下遇到了命中克星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吃了败仗,不得不铩羽而归。曹操北归之时,担心荆州之民不肯归附,就将当地百姓大量北迁,以充实北方。这次人口的逆向迁移虽然规模不大,却改变了邓艾的命运,使其成为曹魏治下之民,而不是刘备或孙权集团的一份子。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当时,只有十来岁的邓艾小朋友和母亲随族人一起被迁至汝南(治所在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为邓艾年纪尚小,又不能白吃饭,就做了放牛娃,如后世的朱皇帝早年一样。

一边看着牛儿安心地吃草,一边想着自己的心事,邓艾决定要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像先辈那样成就一番功业。不久,邓艾又随母亲迁至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在这里他看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的墓碑。陈寔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大名士,也是颍川陈氏的始祖,在他病逝时据说有三万人自发前来送葬,提出九品中正制的曹魏重臣陈群就是他的孙子,他和儿子们为后人贡献了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即梁上君子和难兄难弟。

邓艾同学看到陈寔墓志铭中有这么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非常羡慕,就给自己起了一个大名叫邓范,字士则,希望自己能够像陈寔那样成就一番令士人敬仰的功业。哪知道,没过多久,他的一位族兄找上门来,告他侵犯姓名权。原来这位兄台也叫邓范,妥妥的重名。邓艾没想到自己如此好的起名创意竟然被人家抢注了,口吃的邓艾说不过族兄,索性改名邓艾,这个字比较好发音,还有“美好”“年高德邵”之意,关键是找不到同名的,刚刚好。从此,邓艾再也没有改名。

针对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口锐减粮食短缺的最大病灶,曹操开出了屯田的药方。在千军万马齐屯田的时代,真正有学问的人是很少的,邓艾这位小先生很快因为识文断字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的属吏。由于他不是大族出身,还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合担任重要的佐吏,只是让他充当了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这种小吏薪水很低,养活自己都困难,更别提贴补家用,好不容易参加工作的邓艾仍旧一贫如洗。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所幸,同郡的一位长者见到邓艾有才而贫,觉得这是一支潜力股,就经常资助他,让邓艾母子的生活大大改善,也有了更多时间读书看报,领会上级精神。然而,邓艾此时的官卑职小,也没啥能拿出手的东西报答老者,口吃的他索性装聋作哑,敬谢不敏。

邓艾不仅书读的好,而且特别喜欢军事。工作中每次遇见高山大川,他都要细致地勘察地形,对照兵书琢磨战阵之法。对此,那些屯田吏们没少笑他不自量力,话都说不清楚还想当将军,也不怕风大嘴漏误了军机。对此,邓艾憨憨地一笑了之,也不介怀。

没有显赫家门的支持,要想在屯田部民中脱颖而出实在不易,邓艾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眼见得胡子一大把,也没混出个人样来。最后好容易熬资历,当上了典农功曹,帮助比他年轻不少的都尉大人管理屯田事宜。

功曹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写总结并及时上报中央主管部门。当时没有微信和电邮,只能靠骑马或乘车入京汇报(上计),非常麻烦。不过,上计也有一大好处,就是有机会面见本部门最高领导,如蒙赏识,升迁就是分分钟的事。人到中年的邓艾这一次上计就遇到了命中的贵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建策屯田初露锋芒

邓艾在这次上计过程中,遇到了曹魏主管屯田的最高领导、太尉司马懿。司马懿不像儿子司马昭那样恶趣味,而是耐心地听取了邓艾的汇报。听着听着,司马懿不禁对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口吃小吏有了好感,他没想到这个人虽沉沦下僚,却颇具军政才能,所提出的屯田建议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此时非常注重拉拢人才的他直接给邓艾的原单位发文,征辟邓艾为太尉府掾属。在此后的岁月里,司马懿对邓艾耳提面命,视为亲传弟子,这让邓艾的军政水平迅速提升。

公元240年,魏国准备在东南一带屯田,以便就地储粮,好对付越来不越消停的吴国。司马懿派自己的高徒邓艾前往当地调研。接到命令后,屯田经验丰富的邓艾本色出演,立刻踏上了南下之旅。邓艾从陈县,经项县,一路巡视到战略重地寿春,沿途观察得非常仔细,也提出了特别中肯的建议:第一是要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更好地灌溉农田,从而提高粮食亩产,尽收土地红利,同时充分发挥漕运的便利。第二是在淮北、淮南一带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备战备荒,时刻准备对付吴军侵扰。

在这篇题为《济河论》的高论中,邓艾指出:“黄巾之乱后,魏武帝实施军屯,在许都积蓄了许多粮食,才能对抗北方诸侯。而今淮南未平,每次大军南征,仅运输军粮的兵力就占去一半,人吃马嚼,消耗巨大,也给沿途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对于国家荡平东吴非常不利。为今之计,不如发挥陈蔡(淮南)土地肥沃的天然优势,引水东下保证灌溉。只须在淮北屯兵二万,淮南屯兵三万,平时按照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如此一来,只须常备四万兵力就可确保江淮无虞。等到风调雨顺之时,当地收成倍增,扣除兵民之用,每年可得五百万斛作为军储,六七年间淮上便可得三千万斛军粮,足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凭着这样雄厚的家底征讨东吴,何往而不胜哉!”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这篇高论,既有理论又有数据,让人一目了然,由不得不对其见识佩服有加。司马老师果然没看错人,当即愉快地接受了。第二年,魏国就在淮南、淮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为了加强管理,司马懿接受邓艾的建议,北以淮河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里土地上,每隔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边。与此同时,淮阳、百尺两河的河道也被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河与颍河,并在颍南、颍北开挖了不少陂田。整治后的淮河可以灌溉农田二万多顷,将淮南、淮北的千里沃野连为一体。

只经过短短数年,曾经因战乱满目疮痍的淮上地区便兵屯相望,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富庶景象。最关键的是,魏军南征,再也不用从后方千里运粮,只须打开当地战略仓库,便可取用不竭。如此利国利民利军的盛举,多是邓艾之功。甚至可以这么说,曹魏在三国政权中始终保持碾压式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在见识了邓艾的文治后,司马懿又想发挥邓艾的武功了。公元243年,凭着自己在曹魏政权多年深耕积下的人脉,虽然此时仍受制于曹爽,司马懿还是推荐邓艾出任征西参军,正式步入曹魏军界。不久,邓艾又转任南安(在今甘肃陇西东南)太守,直接下到对抗蜀汉的军事前线。能够将兵于外,让邓艾有了一种实现儿时梦想的冲动,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力气。

公元249年秋,蜀汉大将军姜维趁曹魏政局动荡之际,督军进攻雍州(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作为一生谨慎的诸葛大仙的传人,姜维打仗也力求稳妥,因此,他依托曲山(在今甘肃岷县东)险要筑城,派牙门将句安、李歆带兵驻守。同时,本就出自甘凉士族的姜维又联合羌人共同进攻曹魏,这给曹魏西疆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冲击。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刚刚掌握曹魏实权的司马懿闻报,立刻任命次子司马昭为安西将军、持节,节制雍凉诸军对抗蜀汉。邓艾作为南安太守,又是司马懿看好的后生仔,自然少不了从征,隶属司马懿的铁杆、征西将军郭淮麾下。

司马昭虽然挂了帅印,但却一直没有露面,真正的前敌总指挥是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那位曾让少年邓艾羡慕不已的陈寔的曾孙)。陈泰认为,姜维一心联络羌人,对曲城的防御重视不足。我们不如先夺曲城,断了姜维的后路,那样一来姜维必然退走。郭维担心曲城坚固难攻,陈泰却说,曲城远离蜀汉,道路险峻,粮食运输困难,而羌人唯利是图,不会甘心为姜维效力,只要我们围住曲城,即使蜀汉发来救兵,也可不战而下。

郭淮听从陈泰之计,派邓艾与护军徐质共同进围曲城。邓艾命人截断曲城的交通与水源,很快就让曲城陷入困境。姜维听说曲城告急,忙率军救援,进至牛头山(在今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时,却被早有防备的陈泰率军临水阻隔。姜维不惧陈泰,刚要发动强攻,却听闻此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司马昭兵出骆谷杀向汉中的消息,不久,郭淮也率军进逼洮河,企图切断姜维的退路。面对曹魏数路大军的前堵后截,姜维逼不得已,只能迅速撤退。那边的句、李二将知道姜维救援无望,只能献城请降。

姜维虽然退走,但羌人那颗躁动的心却没有平静下来。郭淮准备乘胜收拾诸羌。邓艾进言道:“蜀汉刚刚退兵不久,元气未伤,时刻都可能趁机反扑。我们应该分兵行动互为掩护,以免发生意外。”郭淮同意了邓艾的建议,就让他留守在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提防蜀军偷袭。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果如邓艾所料,不想无功而返的姜维在三天后听到魏军主力与羌人乱战的消息后,立刻杀了回来。蜀将廖化驻军白水南岸,与邓艾遥遥相对,却不进攻。眼见蜀军大老远赶来却不出战,事出反常必有妖,邓艾立刻想到,廖化必然只是一个幌子,目的就是牵制住自己,为姜维袭取洮城(在今甘肃临潭西南)打掩护。敌变我变,邓艾一面虚插旌旗与廖化打哑谜,一面连夜进入六十里外的洮城。

邓艾进城没多久,姜维果然重兵来袭。当看到城上布满魏军大旗时,志在必得的姜维不禁一声长叹,这是什么情况啊,不是说好的洮城只有三五条枪,七八个人吗,哪里来的这么多军队?见到魏军早有防备,姜维知道大势已去,担心再蹈覆辄,只得率军退去。邓艾料敌先机,使曹魏免于后院失火,也让姜维记住了自己这个平生大敌的存在。

战后,司马懿晋封邓艾为关内侯,加讨寇将军,不久又升为城阳(治所在今山东诸城东北)太守。邓艾这个曾经一贫如洗的放牛娃终于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一跃成为曹魏重将。

敢想敢干力拒东吴

随着官位的提升,邓艾也有了对国事的发言权。因为长期与戎狄打交道,他对生活在并州的南匈奴安置问题非常关注,听说其首领、右贤王刘豹(其子刘渊便是搅动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的渠首)正试图把被曹操打乱的各部合成一体,就不无忧虑地上表朝廷:“戎狄不讲道义,一旦强大必然搞事,西周末年的犬戎和汉初的冒顿单于就是前车之鉴。作为一个多次受到戎狄伤害的国家,我们不可不防。听说刘豹手下有人叛变,不若就势将其分割成两部,以便削弱其力。同时,可给刘豹等人加授显号,然后从其部众中征发精锐为国家戍守雁门。这样一来,他们远离故土,失去后援,只能一门心思地立功报国,又可在长期征战中大量消耗有声力量,可谓一举数得的长远之计。”不得不说,邓艾这招釜底抽薪可谓避免匈奴尾大不掉的阳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胜则除外患,败则防内乱”。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接替老爹执政的大将军司马师对邓艾也颇为欣赏,不久后就将其改任汝南太守,让他回到少年时生活过的地方,算是衣锦还乡。邓艾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访求那位曾经接济过自己的长者。可惜长者仙逝多年,邓艾就让手下官吏代为祭扫长者坟茔,并对其家属厚加酬谢。

邓艾在数年间历任多地长吏,每到一处,都发挥自己精于农政的特长,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真心实事地为百姓造福,史书上为此赞道“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如此军政双优的好干部,古今百姓无有不欢迎的。

公元253年二月,吴国辅政大臣、太傅诸葛恪在取得东兴之战的胜利后,就有点飘了,不顾众人的反对,非要再次兴师攻魏,这点与他的二叔诸葛亮矢志伐魏倒是蛮像的。可是,他的头铁却没有合肥新城更铁,眼见得天气转热,军中疫病流行,仍然攻城不下,只得打道回府。

司马师对诸葛恪的行为非常愤怒,就想兴兵报复。邓艾却劝道:“孙权死后,吴国朝政混乱,大族多拥兵自重,不听号令。诸葛恪虽然把持朝政,但真心和他站在一起的人并不多。如果他顺应众情,安抚百姓,国内还可能稳定一时。如今他打了败仗,损兵数万,仍不肯消停,必然引起众怒,过不了多久,就会授首的!”果然,当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宗室孙峻便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杀害。诸葛瑾一脉在东吴被杀光,诸葛亮便将哥哥过继给自己的儿子诸葛乔送回吴国承嗣。三国著名豪门诸葛家族遭到了一次沉重打击。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司马师对邓艾的政治观察力由衷佩服,不久就升任其为兖州刺史,加振威将军。统领一州之地,比之前的一郡之地大多了,邓艾的治政能力得以充分展示。他看到治下不少官员,特别是士家出身的官员,根本不重视农业生产,只想着交际请托走上层路线,就非常忧心地上书朝廷:“国家有两大急务:一是农耕,二是战备。只有国家有粮了,才能养兵,军队才能战无不胜。如今天下未靖,很多官员却只知享乐和拉帮结派,根本不管农耕之事,长此以往国家必然空有其表。臣希望国家能设立重奖,用以奖励那些能够广积粮秣的治世能臣!这样一来,那种只知浮华空谈的习气也会得到改善。”不得不说,作为一个从底层打拼上来的能臣,邓艾是非常务实的。

公元254年,曹髦即位,司马氏不再遮掩自己的篡位野心,把持朝政,党同伐异,诛杀了夏侯玄等一大批忠于曹魏的大臣。这让那些地方实力派感到恐惧,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担心受到株连,便于次年正月假借太后懿旨,在寿春起兵,传檄天下,誓师讨伐司马师。

作为司马懿的弟子,邓艾当然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他二话不说就将造反派的使者斩杀,然后昼夜兼程抢占乐嘉城(在今河南商水),在此建造浮桥,恭迎司马师。这才使司马师能够轻易进驻战略要地乐嘉,为下一步的平叛创造有利条件。邓艾这种捕捉战机的能力与当年司马懿平灭孟达如出一辄,果然是有其师必有其徒。

后面的剧情就简单多了,造反派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最终仍一事无成。文钦仗着勇武过人的儿子文鸳保护,激情上演闯连营的戏码,非要与司马师PK一场,虽然好看刺激,结果却一败涂地。邓艾追杀文钦父子直到丘头(在今河南沈丘东南),逼得爷儿俩逃奔吴国了事。不过,因为此战,司马师旧疾复发,很快就挂了,其弟司马昭接掌魏国大权。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吴相孙峻靠杀人起家,担心别人不服,总想建立功勋好压服朝臣,就乘魏国换班之际,率军准备渡江攻魏。新任的魏国镇东将军诸葛诞(诸葛亮堂弟)派邓艾据守肥阳(在今河南杞县东北)以备敌。邓艾熟知江淮地理,认为肥阳距离来犯之敌太远,且非要害之地,缓不济急,便移师附亭屯驻,同时派部下、泰山太守诸葛绪(诸葛亮族人)等进至黎浆(在今安徽寿县东南)拒敌,将企图混水摸鱼的吴军打回了老家。此战,邓艾有功,却也在无形中开罪了主帅。邓艾死后朝中重臣很少有人为他叫屈,除了他是寒族出身投胎有误外,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这种只对事不对人,自己认为对的就一根筋做到底的性格使然。

不过,司马昭新官上任,必须笼络功臣,就任命邓艾为长水校尉,进封方城亭侯,代行安西将军事。安西将军是重号将军,比他之前的杂号将军牛得多。

料敌先机偷渡灭国

作为《三国演义》的粉丝,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邓艾与姜维的龙争虎斗,一如他们的师傅司马懿与诸葛亮一般各显其能,让人大呼过瘾。只是邓艾斗姜维比的是料敌先机,司马懿斗诸葛亮总让人感到是在斗寿数。眼见的东吴小人得志,毫无作为,邓艾又受命转场PK自己的老冤家姜维。

公元255年七月,见东吴出兵的姜维也督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将军张翼率众数万进攻魏国。八月,蜀中进至枹罕(在今甘肃临夏东北),稍事修整后又兵发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已升任征西将军的陈泰忙命雍州刺史王经率军进驻狄道防御蜀军,自己则率主力自陈仓(在今陕西宝鸡东)并进。陈泰这是准备与王经形成钳形攻势,夹死来犯的蜀军。可惜,王经这货立功心切,还没等陈泰兵至即出击蜀军,被姜维好一顿修理。王经一败再败,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退守狄道,被姜维重重围住,危在旦夕。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见世家子王经如此不靠谱,司马昭立刻将邓艾由代理安西将军转为正式,让他与陈泰配合共击蜀军,还让自己的叔叔、太尉司马孚率军为后援。

邓艾分析了战场形势后建议陈泰:“王经率领精锐出战,却迭遭惨败,严重挫伤了我军锐气。目前敌人士气正胜,难以抵挡。将军所率之兵,大多是临时征召的,让他们跟在打了败仗的王经后面出战,无疑是羊入虎口。为今之计,不如放弃狄道,据险防守,一旦敌人出现破绽,我们再乘敌疲惫克之!”很显然,这次邓艾的建议非常稳妥,也是当年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百试不爽的阳谋。邓艾虽然人缘不好,可他的建议却得到了众将的支持。

陈泰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姜维孤军深入,粮草难继,只要魏军兵合一处,坚决出击,蜀军必退。果然,姜维督军沿山进攻,却被魏军死死挡住。陈泰随即派人四处传言,说自己将派兵截断蜀军归路。用兵谨慎的姜维果然怕了,遂于九月二十五日兵撤钟堤(在今甘肃临洮南),狄道之围不战而解。这次显然陈泰棋高一招。不过,司马昭也没有抹杀邓艾赴援的功绩,让他假节,兼任护东羌校尉。

此时,魏军诸将认为姜维折腾了两个来月,整天泡在穷山恶水之间,也该筋疲力竭了,绝不会像灰太狼那样再回来了。哪知,邓艾却不识趣地发表了不同意见,一个口吃的人话多得不行,难怪让人不好接受。邓艾指出:“王经战败,对我军影响颇大,此时不是敌人虚弱不堪之时,恰是我军疲惫之时,这是其一。敌军都是经年大仗的老卒,兵甲锋利,我军多是新兵蛋子,好武器都让王经那货败光了,如今只能拿些旧货充数,这是其二。敌人有舟楫之利,我军却要腿着行军,分明是敌逸我劳,这是其三。我军要分兵把守多个城池,敌人却只需进攻一点,这是其四。我们要征用羌人的粮食,势必激起他们的反抗,后方难稳,敌人一路向祁山进军沿途麦浪千里取粮甚易,这是其五。有此五因,敌人必会重来!”说完,他不管其他人怎么想,自己回营备战。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公元256年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师,七月,姜维率兵先出祁山,听说邓艾防备严密,立刻改从董亭(在今甘肃武山南)进攻南安。敌变我变,邓艾闻讯后立刻率军抢占武城山(在今甘肃武山西南),据守险要,与姜维死扛。姜维没想到这样也能被人抢了先手,既然强攻难克,遂于当夜抢渡渭水一路东进,沿着崎岖山路进攻上邽。邓艾率军追击,两军再战于段谷(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姜维一番苦战后,发现自己渴盼已久的胡济依然未至,又见蜀军伤亡甚众,知道再打下去,一旦魏军诸路云集,自己占不到便宜不说,没准就交待在这儿了。于是,他立刻率军败退,回到蜀国后,他自请贬为后将军。此战在历史上没啥名气,却让邓艾料敌先机因机制变的形象巍然高大起来。从中不难看出,防守战绝不能一根筋,死守最终可能守死,只能随机应变,先敌发动,才能打好防守战。

邓艾因为此次狠狠地削了宿敌,被曹魏下诏褒奖,官升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其长子邓忠也受封亭侯。

公元257年五月,那位邓艾曾经的上司诸葛诞也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昭。诸葛诞一面与司马家联姻,一面又反人家,有点儿不地道。司马昭为了迅速平叛,就下令调关中之兵东下,毕竟关中兵经过几年的战争锤炼,已是百战精兵,而且这些人与叛军没有交情,打起来才不会束手束脚。

听说曹魏又闹纠纷了,姜维立刻出兵攻击魏国秦川。十二月,姜维的兵马又出击骆谷,直至沈岭(在今陕西周至南)。姜维此行的目的是抢占魏国的存粮之地——长城防线。这里本是后方基地,兵力薄弱,谁也想不到姜维会不讲武德地杀来。面对危局,邓艾与征西将军司马望紧急磋商,决定合兵防守长城。当时姜维已至芒水,正依山扎营。邓艾则率军近水筑寨,任凭蜀军百般搦战,就是死守不出。邓艾将老师的绝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姜维苦不堪言。双方长期对峙,都拿对方无可奈何。不过,从战略上讲,仍是蜀汉败了,因为他们此行的目的无法达到,最终只是缺个脱身而去的理由罢了。刚巧此时,诸葛诞败亡的消息传来,姜维立刻引军撤走。邓艾又一次挽救了曹魏西线战场,因功升任征西将军,前后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户。

公元262年十月,姜维又一次攻入洮阳境内。对于这个如同小强般难整的对手,邓艾只能来一次打一次。邓艾知道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补给难,一定坚持不了多久,就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东面的侯和布设大营,以逸待劳,硬抗蜀军。一番激战后,见蜀军疲态顿显,邓艾立刻举兵反杀,姜维只能退往沓中(在今甘肃舟曲西北)。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此时的蜀汉政权君臣相疑,国力日衰,给了曹魏进讨的机会。刚刚因杀害皇帝而备受指责的司马昭决定反守为攻,从蜀汉找回场子。他制定了先灭蜀再顺江灭吴的总体战略,命自己的亲信、野心勃勃的司隶校尉钟会担任镇西将军前往关中整军备战。

公元263年八月,魏军三路伐蜀:邓艾率军三万由狄道进军,主要是牵制姜维屯驻沓中的主力;邓艾的老部下、雍州刺史诸葛绪同样率军三万进攻武都,截断姜维的退路;钟会则率领十万主力魏军,乘虚进取汉中,直逼成都。司马昭还派廷尉卫瓘担任镇西军司马,作为自己的眼睛,持节监督邓、钟二军,这哪是司马啊,分明是监工。司马昭亲督大军为合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篡位起家的司马昭,本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对老爸的学生和自己多年的亲信同样存疑,这也注定了邓、钟二将的悲剧结局。

姜维知道这是国运之战,也不敢丝毫马虎,忙命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来援自己,左车骑将军张翼则前往阳安关拒守。同时,他命汉中诸将放弃外围据点,收缩兵力固守汉城(在今陕西勉县东)、乐城(在今陕西城固)。可惜,汉中兵力不足,诸将又未能守住进入汉中的咽喉险道,魏将刘钦趁机夺取这些谷口,为钟会大军进入汉中打开了方便之门。钟会一面留下部分兵力围攻汉、乐二城,一面率主力直扑阳安关口。张翼兵少,抵挡不住汹涌而至的魏军。汉中失陷,孤城难守,蜀将傅佥阵亡,蒋舒投降。取得汉中的钟会,下令大军长驱南下。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钟会这边战意昂扬,邓艾那边也不肯闲着。邓艾可不是给人打下手的料,他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大营,又命陇西太守牵弘和金城太守杨欣分击姜维大军的前后要地,想让其首尾难顾,阵脚大乱。已知汉中失陷消息的姜维顾不上与老对头纠缠,急急退往阴平(在今甘肃文县)。魏将追赶,姜维不敢恋战,只得引军再退,却被早已抢占桥头的诸葛绪所阻。

危急关头,姜维灵光乍现,他从孔函谷佯作向北的样子,突然又转道向东,仿佛是去攻击诸葛绪的后路。诸葛绪见对手不按常规出牌,不免有些慌乱,忙率主力离开桥头北上堵击,姜维乘势强攻桥头得手,通过桥头后的姜维会合廖化、张翼的兵马,据守雄峻天下的剑阁要塞,全力阻挡钟会大军。

诸葛绪发现上当,及待要追,却追不上了,只得迎向进至阴平的邓艾。邓艾见是老部下,就和他约定合兵南下。哪知诸葛绪是个反骨仔,对于老领导并不尊重,相反他见钟会势大,想着跳槽至其麾下。结果,钟会对诸葛绪毫无基情,竟然诬告其畏敌不前,将其拿下治罪,至于诸葛绪的军队则全被钟会截留了。诸葛绪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所幸司马昭没有治他的罪,他的后人与诸葛诞的后人一样,都与司马家联了姻。

钟会起初打得手热,可是一旦受阻于剑阁,很快也没咒念了,只好请来邓艾商量。钟会是司马昭的亲信,多少知道自家老板虽然战前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但内心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野望。毕竟他爹、他哥打了那么多年都没搞定,他不相信自己能比老爹强,司马昭只想给自己好好刷一把军功就行,如今拿下汉中完全可以交差了,剩下的事以后再说吧。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钟会希望邓艾和自己一样见好就收,哪知道邓艾却把司马昭的计划当真了,而且他也确实想出了一条灭蜀吞吴之计,就坚决反对钟会以粮秣不继退军。他说:“将军可以在此与姜维接茬对峙,我会乘敌人大败之际,从阴平抄小道,走瓜田,经汉德阳亭,直奔涪县。如此一来,姜维必然陷入两难之境,要么放弃剑阁回救涪县以保成都,要么出兵与将军决战。”

钟会听后觉得特么不靠谱,不过他一时也没办法突破剑阁,只好死马当活马医。而且灭国封侯的荣耀着实吸引人,于是他就强按下撤兵的打算,暂时和姜维在剑阁拼消耗。

邓艾见钟会对自己的建议没有一竿子打死,就立刻回到营中做准备。十月,邓艾率领跟随自己多年的数万精卒,带着儿子邓忠和爱将师纂等人,从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一路转进,渐渐地绕过剑阁达两百余里。钟会部将田章也奉命跟进。

邓艾一路行来可遭大罪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话可不是说说而矣,那是既费鞋又费命的一次行军啊。邓艾大军一路在山间羊肠小道艰难穿行,不时还要自己动手凿山开路、遇水架桥,走得慢不说,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多次陷入绝粮的困境。一直走过七百余里杳无人烟的山路,折损了无数人马的邓艾大军才终于来到了马阁山前。这里悬崖峭壁,无路可通。看到这一幕,连日奔波的魏军将士都哭出声来,如果不是邓艾平时治军有方,估计当时就会哗变。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看到这支形同乞丐的大军,邓艾虎目含泪,却强行忍住。此时的他竟然不结巴了,他缓缓而深沉地道:“众位兄弟,我们一路跋山涉水,百死余生才能到此,这是上天对我们最后的考验了。如今进可取功名,退则无颜见父老。老夫已是风烛残年,深受国恩,不敢轻言放弃,愿为诸君先行!”说完,他竟身先士卒,让人用毛毡把自已裹紧,然后顺着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的陡坡滚了下去。其余将士见须发皆白的主帅尚且如此,也毫不犹豫地开滚。

所幸邓艾有惊无险,只是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生疼。他顾不上这些,抬眼望去,只见山坡下到处都是破烂的毡包,其中有的露出人形,有的一动不动。邓艾命人清点人数,除去沿途留下的后勤兵,一路随他前来的魏军已折损大半。邓艾见状,心痛不已,他命人将死去的将士就地掩埋,然后伏地祭拜多时,才毅然起身,迎风向前走去。

邓艾此时兵力有限,但这数千人已是哀兵,他们一心求战,百死不悔。对此毫无准备的蜀军如何能是敌手?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果然,走出群山的邓艾轻取江油,获得了必要的补充后,兵威大振,直接向成都杀去,一路上畅行无阻。蜀国君臣没想到这支没开导航的魏军,居然能够从万山丛中如此顺利地杀入蜀国腹地,立时慌了手脚。蜀汉卫将军、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刘禅的女婿)挺身而出,带领蜀汉最后一支机动部队从涪城赶到绵竹列阵拒敌。

邓艾命长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师纂攻打左翼。也许是一路打顺手了,魏军过于托大,竟被得了诸葛亮嫡传的蜀军击败。二将满面羞愧地败回对邓艾说:“敌人阵型坚固,难以攻破!”邓艾拔剑怒指二人道:“生死存亡之际,全在此战,哪有什么不可攻破的敌阵!”二人受激,返回战阵,不要命地指挥魏军冲击蜀军大阵。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他是诸葛亮老来得子,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诲,再加上一直在后方,战阵经验不足,指挥能力有限,而且手下的蜀军同样菜鸟居多,面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百战精锐,结局可想而知。最终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张飞之孙)等一干将校血染疆场。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攻克绵竹后,邓艾马不停蹄,直取雒县(在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刘禅得知自己好女婿阵亡的消息后六神无主,在被谯周等地方实力派一顿忽悠后,决定按照流程向邓艾投降。同时传旨剑阁前线的姜维向对面的钟会投降。

此战,邓艾趁魏蜀两军主力胶着之际,甘冒奇险,亲率偏师大纵深迂回走位,将蜀国的正面防御工事抛之脑后,直取成都,成就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恃功生骄忠心被戮

邓艾超额完成任务的消息传入洛阳,曹魏下诏褒奖,认为白起攻破楚都,韩信击败赵国,吴汉屠灭白帝(公孙述),周亚夫削平七国的功绩都比不上邓艾,因此策封其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复封其两子为亭侯。同时,进位钟会为司徒,封县侯,增邑万户,其子二人为亭侯。

这份荣耀对于年届不惑的钟会来说并不算低,可是出身颍川钟氏的钟会是个小心眼,当年就因为嵇康不待见他,他非要置人畜无害的嵇大帅哥于死地。如今穷小子出身的邓艾居然比他这个世家子得的封赏还多,怎么可以忍受呢?别忘了,自己才是全军统帅,如果不是自己牵制住姜维,邓艾哪有机会建功?越想越不爽的钟会不仅恨邓艾争功,更恨司马昭厚此薄彼,他内心的野望就此开始滋长,在奉旨投降的姜维等人的撺掇下一发难以收拾。

此时的邓艾,对钟会的妒火中烧一无所知,仍在编织着灭蜀吞吴的美梦。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老实说,邓艾进入成都后,做得很仁义。他没有难为刘禅等人,反而约束部众不得抢掠滋事,对于投降的蜀地官员,也保留原职,让百姓各安生业。在邓艾看来,安定蜀地后才好顺流而下直取东吴,如果把这里搞成个烂摊子,哪还有功夫伐吴?

不过,随后的一件事就犯了大忌讳,纯粹是取死之道。在巨大的胜利面前,一向能够料敌先机的邓艾有些飘飘然了,或者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竟然擅循老祖宗邓禹当年进长安时的作法,以天子名义任命大批蜀地官吏,如拜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其余官员都各有任命。此刻的邓艾浑然忘记了自己的主子是猜忌心极强的权臣司马昭,不是宽待功臣的光武帝刘秀。

似乎嫌自己死得不够快,邓艾又火线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牵弘等兼领蜀中各郡郡守。还派人把绵竹之战中阵亡的两军将士一起埋葬,并修筑京观以宣扬武功。更有甚者,他不将灭蜀之功归于司马昭领导有方,而是常常自我炫耀,如他不无得意地对蜀国降臣说:“诸位幸亏遇上的是我,才能不失富贵。如果遇上吴汉那样的狠人,恐怕早成冢中枯骨了!”这种话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都成为了钟会置邓艾于死地的口实。

邓艾还急火火地向司马昭陈述自己对今后局势的看法,认为此时正是席卷天下的大好时机,只是长期作战士兵疲惫,不宜轻动。只需用陇右兵二万、巴蜀兵二万,煮盐炼铁,做好军事和屯田准备,同时大造舟船,安排好伐吴事宜。在大张声势后,可以先安排好刘禅,让他当扶风王,好吃好喝好招待,给吴国君臣做足榜样。然后招降吴主孙休,想来他一定会畏威怀德,束手请降。

想法不错,可惜一个边帅竟然擅自承制拜官,这眼里还有领导吗?更让司马昭不爽的是,自己才是晋公,却让刘禅当扶风王,这不是找抽吗?

不过,念在邓艾追随司马氏多年,司马昭还是强忍心头不快,只是让自己的狗腿子卫瓘告诫邓艾:“目前国家事多,顾不上伐吴,你先将有关事宜呈报上来,等我研究研究再定吧!”如果是往日邓艾清醒时,一定会发现自己哪做错了,惹主子不快了。可是此时的邓艾完全被自己的丰功伟业搞得五迷三道,犯了轴劲,再次上书:“我受命征讨,有皇帝的符策。敌酋已降,自当按照旧制授官,以便安抚,这是符合规定的。而今蜀国全境归顺,其疆域东连吴会,且据守上游,正可充分利用此地早平东吴。如果一味等待朝廷命令,往返耗时,可能会错失战机。我不想为此耽误国事!”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时刻关注着邓艾动向的钟会,见邓艾如此居功自恃,便向司马昭诬告邓艾收买蜀人之心,意图谋反,且所作之事悖逆不道,已露叛乱苗头。司马昭觉得有必要好好敲打一下这个得意忘形的老将,就下令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送到洛阳来好好聊聊。邓艾这才醒过味来,不禁仰天长叹:“真没想到,自己一心为国却落到这步田地,莫不是白起的境遇今天要重演吗?”那些随他一路征战的将士见状,无不垂泪。

押走邓艾,钟会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成都了。当时,他手握二十万大军,又拥有蜀中山川之险、士民之富,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就在钟会准备据蜀自立的同时,司马昭也率军到达长安,司马家最忠心的小弟贾充早已率军一万抢占乐城,控制汉中。钟会意识到司马昭不信任邓艾,同样也不信任自己,所以就加快了造反的步伐。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那此受司马家栽培多年的魏军将士对钟会这个小白脸同样不喜欢,他们只想着打了胜仗早日回家享受封妻荫子的天伦之乐,没有几个真心乐意反叛的。最终钟会和姜维等人被这些不愿追随的魏军将士所杀。

三国邓艾口吃的典故

监军卫瓘出身河东卫氏,在忌妒邓艾立功方面与钟会别无二致,再加上他亲自抓捕了邓艾,担心邓艾一旦脱困必然报复自己。所以,他干脆乘乱派人追杀邓艾。彼时,正有一些邓艾麾下老卒为邓艾叫屈,可惜他们到底晚了一步。卫瓘的手下在绵竹追上槛车,将邓艾父子当场斩杀。邓艾在绵竹击破蜀汉最后希望,自己也命丧绵竹,真是让人感慨。

听到邓艾、钟会已死的消息,司马昭长出了一口气。不过,他并没有饶恕邓艾犯上的行为,将其留在洛阳的诸子一并杀死。邓艾之妻被迫带着年幼的孙儿踏上了流放之路,直到司马炎登基后才被召回,不过,炎哥也并没有为邓艾恢复名爵。一代将星就此无声殒落,或许正应了那句“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吧。